【长安三万里】由《长安三万里》一笔宕开去
“安史之乱爆发后数年,吐蕃趁机出兵”这是电影初始时的一句话。简单又悲凉。 暮年的高适独坐帐中,督军持节使的到来是出人意料的,而他提及的人亦让高适为之一振。 李白 史书上只说,他是诗仙,是谪仙人,是可令贵妃捧砚,力士脱靴的不羁浪子。 我羡慕他的浪漫,艳慕他的潇洒。可是,这一次我却看见了他的真我。他是一个纯真的孩子。如同一颗不事雕琢的璞玉,带着自己的一腔热血,扑向这个他认为美好的世界。实现他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之梦。 很巧,李白和所有的职场小白一样,有着凌云志,却又遭受着社会的毒打。 “天下间的捷径,岂是为寒门所开”,被拒之门外,因身份而被人轻贱。如此,一桩桩一件件,都郁积在他的心头。提刀泄愤,大声发泄。最后,他选择了千金买笑,以酒醉己。“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李白疯癫着,但他心里却明白。只是他自己不愿醒来。 同样不愿清醒的,不,应当说是过于清醒的,还有裴十二,身为裴家仅有的习尽裴家剑术之人,却是一名女子。 面对悲愤交加的高适,裴十二主动提出了交手。 其实,当裴十二与高适比试之前,我就已经猜到,此次比试,裴十二必定是赢家。 当比试结束,裴十二拿下发冠,散落的不只是她的一头青丝,满堂月色,还有高适与李白的无力。 “高家枪法从沙场上淬炼而来,现在却要用来讨一个妇人欢心”无奈的不仅仅是高家枪法蒙尘,更是高适这颗明珠难以发光。 即使这样,他依旧没有放弃,他的前半生一直在挣扎着。他见过黎民苦难,看过沙场冲锋,但上位者的所作所为又一次让他的心凉了下去。 大雪纷飞,家徒四壁的高适在亭子里终于把郁结在心头多年的话喊了出来“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是不甘,是心痛,是无力。 初读《燕歌行》,只觉篇幅过长,甚难背诵,却不知高适心之悲凉比冬日之雪苍凉,愁思比故乡黄河之水还要绵长。 好在,高适终于熬出了头。患难之际,用兵之时,将忠臣武将杀得几乎所剩无几的上位者终于将目光投向了高适。 垂垂暮老之际,终得朝廷重用,高适是幸运的,亦是不幸的。 他与李白在江边话别。 同样的相扑,赢家却换了,心境亦有所改变。谪仙人到底是沾了世俗之气。 近三十载后,李白与高适终于重逢,只是这一次没有了拥抱与开怀大笑,只有一处屏风,隔断了两人。 真的已经不知道要说什么了。 或许高适与李白是可以共患难的兄弟,却不是可以共饮甘酒的朋友。 我们都是李白与高适,有凌云之志,心存报国之心,但可能我们还没有他们这么幸运。我们没有他们的天纵英才,甚至鲜有知己好友。 我只希望,到最后,也许我们也还只是这红尘中的一凡人,哪怕是俗人,但不要凉了热血,成为那逸尘避世之人。 但,毕竟只是愿景,倘若撑不下去,或许,超脱于这世间,也没有什么不好的。 只是,至少,要保留着最原真的自己,像暮年李白一样,即使过去多年,他都没有放弃上天对他最好的赏赐:超凡的想象与过人的洒脱。 人们都说想象力是孩子的特权。可是,不是成年人不配拥有想象力,而是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抛弃了它而已。渐渐地,让世俗的尘埃蒙上了眼,失去了那一份细腻与纯真。 “边塞艰苦,却也简单。”大抵李白,高适这样的至纯之人,只适合这种简单,以真心换真心的世界。 同样纯真的还有哥舒翰,明知大厦将倾,大唐气运已尽,却仍固守着。 是愚忠吗?我想不是。只是心中的信仰,无关其他。 因为他守的不仅仅是大唐的一方土地,更是心中的一片净土。 李白是盛世的李白。乱世,于他太过残忍。 同样,乱世对每个生命都毫不留情,贺知章等人的谢幕是乱世为之?还是他们的离去揭开了悲剧的幕布? 一直到今天,我都很向往鼎盛时期的唐王朝,包容开发,独立自尊。一个泡在诗里的朝代。 后来,高适以前后夹击之计欺骗吐蕃七万将士,翻死局,开生路。 “一向以严谨耿直闻名的高中丞今日也会用此诈术”这是李白传之啊。 他和李白都是时代漩涡中的人,但都活出了自己的模样。 电影的结尾是一段长达两分多钟的诗歌绝唱 ,莫名的想要落泪。 不为什么,只因为他们都在自己的诗中畅快地活着,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