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考研报考复习知识汇总

2020-05-30 11:56 作者:几深教育陈老师  | 我要投稿

考博基础知识汇总(二)

11、博士生待遇

博士生的奖学金和补助,不同学校间差别比较大。大部分高校博士生奖学金数额在6000-20000(不同等级)。另外每月的补助在1500-2500元(学校补助+导师补助)。

 

12、博士毕业要求

各学校对于博士研究生毕业的基本要求差别也比较大。除了必须的学分修够、博士毕业论文合格之外,有的学校要求2篇北大核心论文,有的学校要求2篇南大核心,有的还要求外文的期刊。

 

13、博士毕业难吗

坊间传闻“没有延期毕业的硕士,没有按期毕业的博士”,延期毕业的博士有很多,比例也不小,但还远远不到特别严重的地步。关键的还是要看个人在博士期间是怎么读的,大部分博士都是可以正常毕业的。

 

14、博士毕业去向和前景

博士毕业的主要去向:高校任教,科研院所,政府,国企,外企,出国博士后等

高校就业为例:2019年8月份山东某一本高校教师招聘:安家费30万,解决家属就业,事业编制等

 

15、考博需要提交的材料

(1)最高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应届硕士毕业生报名时须提交所在培养单位研究生院或研究生部的证明信,录取后须补交学历和学位证书,审核通过后方可报到注册;只有学位证书而无毕业证书者,报名时须提交硕士或博士学位证书复印件;持国(境)外学位证书者,报名时须提交由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认证报告)

(2)身份证复印件

(3)硕士学位论文(应届硕士毕业生可提供论文摘要和论文目录等)

(4)毕业院校的正式成绩单原件

(5)个人陈述(含对报考学科专业的认识、拟定研究计划)

(6)两封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副教授(含)或教授(含)以上或具有相当专业技术职称专家的推荐信

(8)有效的外语水平证明复印件,复试时携带原件进行确认

(9)报考院系要求的其他材料。(如:学习和工作经历、经验、能力、特别成就、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所获专利及其他原创性研究成果的陈述和证明。)

注:每个学校和院系提交的申请材料略有不同。详见学校招生简章。

 

16、考博是全国统考吗,考试时间

医学类专业的考博英语,是全国统考,专业课是各学校自主命题

其余专业的考博都不是全国统考,是各学校自主招生考试。

每个学校的报名考试时间都不一样,由学校自己决定。大部分学校博士报名时间在11-12月份,考试时间是第二年的3月份,入学时间是第二年的9月份。个别学校时间差别比较大,需参加各学校招生简章,像清华大学大部分学校是9月份考试,第二年9月份入学。

 

17、申请考核制和考试制的区别

考试方式

考试制

申请考核制

报名

报名后就能参加考试

报名后提交材料进行审核

初试

外语和2门专业课笔试

专家组审核材料只有通过后才能复试

复试

初试过线后进行复试,一般只有面试,部分学校也有笔试

复试包含:笔试和面试。

笔试:英语和专业课,专业课一张试卷;

部分学校专业课和英语含在一张试卷

面试:有的学校笔试和面试一起;有的学校笔试过线后刷部分人在进行面试

 

18、考博难不难,什么学校和专业好考,

考博不存在哪个学校好考,哪个专业好考的问题。博士毕竟是最后的学位,单纯想要一个博士学位的人也大有人在。而且只要是能设立博士点,相应的这个学校的这个专业就一定不差。所以,不论哪个学校、不论哪个专业,都会有大批的学生想要报考。不存在好考这一说。

好不好考?应该是针对人说的,而不是针对学校和专业说的。

如果考生本硕学校也好、论文数量也多、考试分数也高、综合素质也强,那他考哪个学校都有很强的竞争力,那他考哪个学校也都能说“好考”。

如果考生本硕学校也一般、论文也没有、还不想好好复习备考,那只能说不管考哪个学校、哪个专业都是不好考的。

如果硬要说有没有好考的学校、好考的专业,那只能从报录比上来分析。

就学校来说:肯定是越是名校、越是名专业竞争越大,报录比也悬殊。

就专业来说:以人文社科类专业为例。经济金融类、管理类、政治学类的竞争会大一些,哲学类、历史类、文学类竞争会小一些。

当然以上都是整体的梳理,具体到学校专业还会有各种因素影响。

需要明确两点。

(1)考博的人数相对考研要低的多,相同学校的不同专业、相同专业的不同学校之间的报录比不会像考研时悬殊那么大。还是那句话,差的学校、差的专业也有很多人想要考,想要拿到博士学位

(2)考博可以同时报考多个学校,只要考试时间不冲突。所以客观上也弥补了各个学校之间报录比的差距。

最后,与其在纠结哪个学校好考、哪个专业好考,不如努力让自己成为哪个专业都“好考”的那一类人,可以多多的写文章发文章,可以更好的复习应对考试拿高分,可以多读书、多研究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综合能力。

与其在纠结哪个学校我能考上,不如问问自己我更想学的专业、更想去的学校是哪个。确定之后在问问自己为实现这个目标应该做哪些准备和努力。 

考虑招考方式

一般来说,申请审核比较适合本硕教育背景不错,或者手里有过硬学术成果的考生,如果考生本身本硕出身于普通院校,手里也没有过硬的学术成果,那么,建议优先考虑考试制的院校,起码考试制不会刷你的材料嘛,报了名,就能参加笔试,没考之前,鹿死谁手还不一定呢。

考虑导师选择、考试内容

了解了招生方式之后,可以看看目标院校目标专业的招生人数。有的学校,名额是划分到导师的,有的学校则是导师组招生,报考不分导师,录取之后才双向选择导师。

如果打算报考的学校专业,是直接报到导师的,那么考前最好跟目标导师通过邮件等方式沟通一下,起码让导师知悉你的情况,知道你要考。但前期的联系,对于你是否录取,起不了决定性的作用,考试方面,还是得多下点功夫。一个导师一年也就招一两个,可以通过本校本专业在读的博士,从侧面打听一下目标导师的热门程度。

如果打算报考的学校专业,是导师组招生,那么前期联系导师,就不是特别必要了,整个复习备考期间,把主要精力全部放在应试的准备上就好。

关注往年分数线的高低,了解清楚外语和专业课的单科线及总分线。最好能找到本校考博英语和专业课的试题,或者联系上本校本专业的博士学长学姐,了解清楚该校考博英语的难度处于什么段位,专业课大致考什么内容,这样,一方面能让自己复习起来有的放矢,另一方面,如果该校考察的内容自己并不擅长,则可以考虑换个目标。以经济学类专业为例,有的学校会涉及到大量计算,有的学校则是以论述为主,有的学校考政经、宏微观,而有的学校还会涉及到数学和计量经济学的内容。

 

19、考博要不要排队,是不是导师说了算

首先排队,在考博这件事情上面,本身是不成立的,如果考博和排队购票一样先到先得,那不是很荒谬么?

之所以有“排队”的说法无外乎两种情况

第一,联系导师环节,导师使用排队的说法拒绝某一学生的报考

第二,有些专业尤其是理工科的专业,传承性比较强。导师比较偏重本校本专业的研究生读博,但博士招生名额有限。导师想招的学生只能分成多年招进来。

关于导师的决定权,大部分需要选择报考导师,划分到导师录取的专业,导师在录取环节都有很大的决定权。这也是外界产生考博是否公平、是否需要靠关系等质疑的来源。  

考博中“认识导师”“有关系能和导师连线”这些对于录取有用吗,当然有用。也有因为这些起到决定性作用而被录取的。但这些都是个例,不会对考博的整体产生影响。绝大部分学校、绝大部分导师还是会考虑到考生的成绩、综合能力确定录取。导师决定权更多地是体现在对成绩好、能力强、素质高的考生的倾向性。

作为考生来讲,整备考期间没有必要把这些不可控的因素放大,能做的就是提升自身的复习针对性考试成绩,把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导师。如果能和导师建立比较好的联系,会有锦上添花的作用。

 

更多考研考博报考信息、复习资料、备考经验,添加

微信公众号:考研考博早知道


考研报考复习知识汇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