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梦碎大火箭,H3火箭再次发射失败,工匠精神为何玩不转航天?
心神战斗机,失败;MRJ客机,失败;超级邮轮,失败;H3火箭,失败......近些年接连不断的失败,让日本梦碎不断,引以为豪的工匠精神为何玩不转了?

据新华社东京3月7日消息,日本新一代主力运载火箭H3于7日再次尝试发射,但以失败告终。该火箭在2月17日因主发动机电源供应系统出现异常而首发未果。
H3 火箭高 63 米,重 574 吨,使用固体助推器,一二级采用液氢液氧发动机,GTO轨道运力7.9吨,设计目标是相对于 H-2B 提升运载能力同时降低发射成本。

接连2次失败,这让日本探索大火箭更新换代,低价竞争世界商业航天的梦想又遥远了不少。
H3火箭是目前现役H2A的升级版本,尺寸接近长征五号,原计划在2020年度首飞,因为火箭主发动机的燃烧室和涡轮泵出现问题被推迟到今年2月份。

为了替代现役火箭H2A,替代服役20年的老款火箭,H3被寄予厚望,独立研发了LE-9膨胀循环氢氧发动机作为第一级主发动机,而第二级采用了H2A火箭 的改良版本LE-5B-3发动机。为了进一步加大运力,还配备了4个固体火箭推进器,首发款配备了2个。

从2014年项目启动以来,JAXA 和三菱重工已经花费了15亿美元,但是始终未能解决LE-9发动机的一些技术问题。延迟3年后首飞,就遇到了主发动机点火成功后,固体火箭推进器点火失败的问题。
而此次(3月7日)的失败则是因为二级发动机未能成功点燃,只能被远程摧毁。白白浪费一颗光学卫星“大地三号”。

一直以来,日本以“工匠精神”著称,而作为第四大航天强国,为何近些年在一些大项目上接连不断地失败,成为值得关注的话题。
在笔者看来,有三大原因:
第一,航天技术本身就是综合实力的体现。
航天是多学科、多行业交叉的产物,需要丰富的配套资源,无论是技术、研发、生产还是管理都需要基础工业支持,日本虽然是发达国家,制造业排名也十分靠前,但是缺乏完整的工业基础,成为其发展的枷锁。

而近些年将预算倾斜在穷兵黩武上,使得航天业投入资金并不充足。客观地说尽管日本的氢氧发动机具有领先水平,推力已经是中国的三倍,但是由于整体基础不足,所以研发一波三折。

第二,新技术缺少验证,运载技术被限制。
日本作为二战战败国,在军事力量上是要受到限制的,因为美国的技术限制,日本根本无法发展液体火箭。但是最近几年,美国放松了对日本的限制,于是三菱开始了自研计划。

但是呢,无论是运载火箭的研发体系,还是支撑设施都十分缺乏。新款发动机研制出来后,缺少全方位的技术验证,因此存在故障率。

实际上,日本的运载火箭技术来源于美国,一直没有摆脱依赖。目前美国自己的SLS都成为了“鸽子王”,日本火箭发射失败也就不足为奇。

第三,或与三菱重工频繁造假有关。
三菱集团靠着日本发起的战争奇迹啊,总资产规模已经超过了21万亿,被誉为日本最大的财团,地位堪比韩国三星。

但是,自从2016年起,三菱每年都要为造假而90度鞠躬,曾引以为傲的工匠精神,被嘲讽为“躬匠精神”。网友曾经总结:百年企业,造假四十年。

数据造假送走了三菱汽车,设计造假送走了MOL号巨轮,变压器造假给9家日本核电站的运行带来严重危害……

造假多了,三菱就形成了集体潜规则:先召开新闻发布会,高管集体90度鞠躬致歉,背锅侠引咎辞职,换新人继续粉饰太平。因此,没有什么是一个鞠躬解决不了的,如果有,就再来几个。

所以,在紧急研发的情况下,很难说火箭项目没有造假的情况存在。其实日本造假的不止三菱,还有日本制造业引以为傲的东芝财务造假,以及更多的知名企业造假案。

但是呢,我们不能因此否认日本一些制造业依旧有工匠精神,其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依旧十分强劲,始于模仿而成于创新力,是日本制造业崛起的原因。

日本制造业曾经严谨和认真,现在却十分拜金,只顾眼前,于是有了造假和鞠躬丑闻,对此我们要吸取教训。#日本H3主力火箭1号机发射失败##日本H3发射失败成了对三菱重工的三连击
筑塔难,毁塔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