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聚奎为探望彭老总,假装走错路,悄悄鞠一躬,转身泪如雨下

浴血三八线174:抗美援朝70年70人之李聚奎
作者:相忘于江湖
打仗就是打后勤,抗美援朝的胜利,后勤有一半功劳。
美远东空军副参谋长达尔•阿尔其尔准将曾经感叹,美军拥有空中、火力和强大的兵力优势,却不能让志愿军物资中断,真希望战后去看一看志愿军后勤部长是谁。
美军好奇的志愿军“粮草官”之一,就有传奇的“将圣”李聚奎。
一、打仗就是打后勤
中国古人早就知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
古代由于运输手段限制,粮草在千里转运之后消耗巨大,到达后往往只剩五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长平之战,白起坑杀40万赵国降卒,就是苦于粮草匮乏自己都吃不饱。三国时期官渡之战,曹操偷袭袁绍粮草大败对手,一举统一北方。
隆美尔说:战斗在第一枪打响之前,是由军需官决定的。
1942年以后,德国就修建了“高速公路”,可缺少汽油,只能跑马车。隆美尔在北非一度重创蒙哥马利,可没有汽油,阿拉曼战役后只能扔下坦克,徒步大溃退。
抗美援朝之初,匆忙参战的志愿军并没有完全准备好,习惯了有后方的“人民战争”,一下子来到陌生的异国,无论是弹药、棉衣还是吃饭,都面临巨大的挑战。
美军拥有绝对制空权,志愿军无法生火做饭。而炒黄豆和煮土豆,在冰天雪地冻成冰疙瘩,捂在胸口很长时间化不开,提供一种简单有效的食物,成为当务之急。

二、“李聚奎牌炒面”,解燃眉之急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负责后勤供应的李聚奎比谁都清楚。
李聚奎是湖南安化人,平江起义后跟随彭德怀上了井冈山,从一个士兵成长为红1师师长。长征后,任红9军参谋长,参加了西征,中途代替孙玉清出任军长,西征失败后,千里行乞找到援西军。途中,很多时候忍饥挨饿,也吃过当地百姓做的一种炒面,印象深刻。
李聚奎指示东北军区做实验,最后用70%小麦、30%大豆、玉米或高粱,炒熟、磨碎后再加入0.5%食盐,就成了容易保存、运输和食用的方便食品,很受前线欢迎。
李聚奎电告总后杨立三,志愿军每月需900万斤炒面,东北能解决500万斤,还有400万斤缺口。杨立三在江西苏区时期就是总兵站部部长,马上报告了总理。
很快,制作炒面的任务立即分配给华北、中南各地,总理百忙之中也和机关一起做炒面。全民皆“厨”,仅仅20多天,400万斤炒面就送到了前线。

三、三个男人一台戏
抗美援朝是一个综合工程,后勤保障也是一个团队协作的大工程。
1950年底,中南军区后勤部政委周纯全到前线慰问和调研,彭总正苦于奇缺后勤人手,将他强留了下来,火线加入抗美援朝后勤队伍。
周纯全、李聚奎,都是四野的后勤干才,正是在他们努力下,辽沈战役、平津战役顺利收官,四野百万大军南下势如破竹,从白山黑水一直打到天涯海角。
第四次战役是抗美援朝一个转折点,李奇微和范弗里特找到了志愿军“礼拜攻势”的软肋,第五次战役第三阶段,联军“回马枪”让缺乏保障的志愿军损失惨重。
1951年6月,志愿军后勤司令部成立,洪学智兼司令员,周纯全任政委。前线有周纯全,东北边境有李聚奎,总后勤部有杨立三,志愿军后勤这盘棋一下就活了。

四、抗美援朝的钢铁运输线
为了保护漫长的汽车和铁路运输线,李聚奎、周纯全等人借鉴古代烽火台原理,志愿军调动9个团2万多人,在2800多公里设了1568个哨所,用枪声示警掩护运输。
这看似很笨的办法,让志愿军运输损失率迅速下降,从最初接近40%下降到10%左右,最低时不到1%,有力扭转了后方运输的被动局面,受到主席高度赞扬。
为了打造一条打不断、炸不烂的运输线,志愿军后勤摸索出一套好办法。
比如,白天转入夜间行车,设置防空哨,构筑防护工程疏散隐蔽,加强高炮防空力量。除铁路之外,还建设了三条兵站运输线:东线从安东、长甸经安州、平壤到汉城,中线从辑安经熙川、顺川、铁原至加平,西线从宁边经德阳、元山、平康到洪川。

五、甘为他人作嫁衣
作为军人,李聚奎和洪学智一样,更渴望在战场上杀敌立功。
李聚奎参加过井冈山保卫战,第一次反围剿任红9师27团团长活捉张辉瓒,第四次反围剿生俘52师师长李明。荣获二等红星奖章,与王稼祥、刘伯承、聂荣臻等并列。
1934年10月,红军长征,李聚奎红1师担任开路前锋,出潇水,战湘江,抢渡乌江,智取遵义,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部队红透半边天,李聚奎却籍籍无名。
在抗战和解放时期,李聚奎在八路军129师386旅、决死第一纵队和东北军区,都有很好的发挥。由于战场上的出彩表现,李聚奎在军内享有“将圣”的美誉。
1952年8月,李聚奎任后勤学院院长兼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1953年4月,兼任总后训练部部长。1955年初,彭总、罗帅评衔工作结束,李聚奎拟授上将。
7月,他被总理点将出任石油部部长,要摘掉“贫油”帽子。
李聚奎没有二话,率专家工人开赴克拉玛依、四川盆地、松辽盆地,但一直没找到大的油田。1958年2月,正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又和总后政委余秋里对调了。
余秋里上任一年半,1959年9月大庆松基三号井出油了。有人拿这事儿挖苦李聚奎,老战友耿飚替他打抱不平:你吃到第九张饼就饱了,能说前八张白吃了吗?

六、“将圣”的风骨
俗话说得好:该来的早晚会来,不该来的莫强求。
1958年,随遇而安的李聚奎被补授军衔,成为开国上将。
1973年5月12日,非常时期,李聚奎自己还是301医院的监护对象,编号871。为了看望一眼彭总,他装作走错路,在病房门外等了许久,终于等到彭总被护士推出。彭总看到他,轻轻摇头,示意不要打招呼。李聚奎鞠了一躬,转身回房,眼如雨下。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李聚奎一直后悔不能身穿军装,给彭总敬一个军礼。

1995年6月25日,李聚奎逝世,享年91岁。弥留之际,这位高寿的“将圣”告诉5个儿女:自己一辈子都在为信仰奋斗,没留下一点个人私产,相信你们理解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