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从马克思主义角度看待《进击的巨人》的烂尾(终章)——论小布尔乔亚

2021-07-30 22:30 作者:その世界  | 我要投稿

本文是该系列文的最后一篇,主要分析谏山创本人代表的小资产阶级的特点,不涉及《巨人》的分析,如果想看对《巨人》作品的具体分析,各位读者可以查阅该系列的前三篇文章。《其一:作品评价》《其二:驳战争无胜者论》《其三:关于自由》

作为本系列文的最后一篇,让我们先回归到在第一篇文章中提到的“文艺批判的正途”上,在那篇文章里我们提出不能简单地为谏山创定性,是因为单纯对于人的批判是脱离实际的,在文艺批判上,必须从作者的文字出发探寻其深层的思想,然后对其思想展开批评。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而单纯对于作者个人的批判并不具有普适性,所以与其批判个人不如批判思想。而某种思想往往是某一群体的共识,因此通过批判思想可以延伸到批判群体意识上,进而达到批判某一群体内的具体个人的目的。那种通过简单的贴标签来为某个人定性,进而执行一种形而上的言辞较为激烈的批判方式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方式,马克思主义者要尽量避免陷入无意义的口水战的漩涡中。

马克思主义者在论战中要时刻保持“有理有力有节”的原则,坚持用唯物的、阶级的、理性的思维去反驳反对者。

同时,新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者还需要对马克思主义的弱点有着充分的认识,切勿将马克思主义过度神化,那种“马克思主义是最先进理论”的说法我们是不应当提倡的,事物是发展的,从来没有什么东西是始终保持“最先进”的。

所谓马克思主义的弱点,我大致归为以下四点:

  • 马克思主义是先进的实践理论,对于一切涉及社会实践的问题,马克思主义都是非常好用的工具。但对于那些不涉及社会实践的问题,比如自然科学的、哲学的一些问题,马克思主义是不具备普适性的。早些年“用教员思想战胜疾病”的荒诞口号,本质上就是机械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应用到医学中导致的问题。

  • 国际上马克思主义得到集中发展的年代是19世纪下半叶与20世纪上半叶。进入20世纪下半叶后,随着玉米晓夫全面打倒慈父,国际共运逐渐变成了苏联一国推行大国沙文主义与红色帝国主义的手段,国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陷入了一定程度的停滞。而冷战结束后,随着意识形态战线的全面溃败,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陷入了更为严重的低谷。同时,由于苏联解体的鲸落效应,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经济得到大发展,大量冷战军事科技转为民用,大大加速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进一步演进,而马克思主义并未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演进做出对等的发展。一定程度上,马克思主义在新世纪是一种过时的理论。

  • 伴随着理论发展的相对停滞,马克思主义原有的那部分革命理论在和平年代开始被大量地庸俗化、折衷化,变成无害的神像。而越南由于践行“唯生产力论”,对于马克思主义里关于生产关系的论述做了进一步阉割,导致大部分越南青年了解到的马克思主义是相当不完整的。

  •  由于生产力的绝对发展产生的收益大于生产关系相对落后产生的损失,多数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相比过去确实得到了提高,而全球共运的潜在威胁也使得资产阶级开始尝试使用更隐晦的手段剥削无产阶级。四大导师生活在一个存在赤裸裸的剥削与斗争的年代,所以他们专著里对于某些概念采用了较为武断的评价,这些评价并不完全适用于现代社会,教条主义地运用这些评价不利于我们正确地看待问题

在了解了以上四点之后,本文我们来着重谈谈谏山创所代表的小资产阶级究竟是一个怎样的阶级。

物质基础

中文语境有着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小布尔乔亚”与“小资产阶级”的词义有区别。在百度百科里,“小布尔乔亚”被认为属于无产阶级,而“小资产阶级”则被认为是既不属于无产阶级也不属于资产阶级的中间阶级。这实际上是一个词义变迁的结果,变迁的主体为原本是“小资产阶级”音译同义词的“小布尔乔亚”。

在马克思主义原本的框架里,小资产阶级是一个“既不受剥削,也不剥削其他人”的阶级,所谓的“小”不是指财富规模,而是指其经济特征。一方面,小资产阶级作为私有制经济的既得利益者,坚决地维护私有制;另一方面,小资产阶级作为剥削体制下的中间阶级,又会受到大资产阶级剥削形式以外的压迫,进而反对现有制度。两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小资产阶级对于革命的态度处于动摇状态。当大资产阶级的压迫过重时,他们会支持革命,甚至小资产阶级中的少部分觉悟分子由于经济地位与知识水平上相对于无产阶级的优势,往往会先于无产阶级开展独立的反抗活动。但当无产阶级的反抗活动逐步深入,以至于开始威胁到私有制本身时,小资产阶级的大部分成员会基于保护私有制的动机破坏革命。

由于小资产阶级的特殊地位,所以无产阶级在革命的过程中,尤其是革命的前期要大量与小资产阶级进行合作,而当革命进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必须对组织内的小资产阶级思想做整风,马克思主义提出小资产阶级的初衷便是为了处理革命过程中出现的中间派与折衷派。小资产阶级实际上是一个纯粹的政治概念,而非无产阶级与大资产阶级这样的政经合一的概念,小资产阶级的论述并不能在经济领域站住脚。

所谓“既不受剥削,也不剥削其他人”的说法在经济领域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因为社会上并不只有资本家剥削工人剩余价值这样的直接剥削,还存在各种的间接剥削。所谓“非剥削形式的压迫”,本质上还是剥削,只是不以剥削剩余价值形式显露出来。在国家机器存在的情况下,税收本身就是一种剥削手段。占据政治优势地位的大资产阶级通过干预国家机器的运行,在国家税收财富的再分配上“多吃多拿多要”,本质上就是对纳税人劳动成果的无偿侵占,就是对纳税人的经济剥削。无论是小商贩还是手工业者,看上去没有一个资本家站在他们头上剥削他们的剩余价值,实际上他们的财富还是被以税收以及罚款的形式被大资产阶级无偿占有了。至于自耕农,在以工业生产力为农业定价的前提下,农民始终是国家实施工业化的廉价燃料,受国家的剥削,他们的劳动价值并没有的到公正的评估而是被过分的低估,以至于即便取消农业税,农民的经济地位也不会有丝毫的提升。

因此,马克思主义关于小资产阶级的论断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是有问题的,而“小布尔乔亚”正是针对这一问题对“小资产阶级”这一概念的发展。小布尔乔亚的概念建立在对无产阶级大众的经济优势上,而基于经济条件的优势衍生出受教育的优势、培养兴趣爱好的优势等其他优势,这些优势综合作用导致这部分受剥削的群体的思想观念与整个无产阶级产生脱钩。在城市化的初期,由于劳动力的相对匮乏,城市人口的收入水平相对较高,以此产生对农村人口的歧视,进而产生原始的小布尔乔亚。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劳动力过剩导致城市人口收入水平降低,原始的小布尔乔亚开始内部异化,其中收入水平大幅降低的被逐出群体,收入水平保持现状以及有所增长的群体则称为新的小布尔乔亚。这时,原始的小布尔乔亚基于对农村人口歧视所构筑的群体认同开始瓦解,新的小布尔乔亚急需一个新的歧视理论来维持自身基于优越感的群体认同。而随着现代社会消费主义与金融资本得到大发展的历史背景,新的小布尔乔亚构筑优越感的基础变成了消费投资两大活动,其中消费特指奢侈品消费,投资特指股票等理财工具的投资。新的小布尔乔亚价值观中,通过奢侈品消费可以接触到高端圈子进而脱离无产阶级,通过金融投资可以实现财富的大额增值进而脱离无产阶级。前者冲击无产阶级价值观中的“俭”,后者冲击无产阶级价值观中的“勤”,二者结合构成了小布尔乔亚价值观对无产阶级价值观的全方位对抗。在新的小布尔乔亚价值观中,无产阶级价值观被视为“愚蠢”与“迂腐”的象征,是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源,而非阶级剥削所致。

从经济地位的角度看,新的小布尔乔亚属于既受剥削(自身劳动)又同时剥削他人(金融工具收益)的阶级,而由于金融资本对产业资本的碾压,新的小布尔乔亚的经济属性中,剥削成分是大于受剥削成分的。换言之,新的小布尔乔亚的财富增值中,单位时间内剥削所得必定大于劳动所得,否则不足以维持其经济优势地位(注意:单位时间内剥削所得大于劳动所得不代表总体财富的组成中剥削成分占主要地位,因为金融收益是不稳定的)。因此,新的小布尔乔亚实质上属于“付出一定劳动的资产阶级”,而非无产阶级,他们把剥削的优先级置于劳动之上,付出劳动只是由于剥削收入不稳定,而一旦剥削收入趋于稳定(即财富自由),他们会立刻放弃劳动成为大资产阶级

在金融资本时代,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不再是资本家剥削无产阶级的唯一物质基础,资本本身也成为了剥削无产阶级的物质基础。金融资本家通过操纵大宗商品价格实现了对产业资本家的剥削,而产业资本家通过资本主义生产实现了对工人的剥削,其中前者积累财富的速度要远大于后者。因此,在金融资本时代不能再单纯地将“是否掌握生产资料”作为判断阶级的依据。金融资本家和小布尔乔亚虽然不掌握生产资料,但他们的资产阶级成分是毫无疑问的。

阶级意识

物质基础决定阶级意识,小布尔乔亚特殊的经济地位也产生了小布尔乔亚独特的阶级意识。相比于马克思主义中的古典小资产阶级,小布尔乔亚虽然仍是革命的中间派,但阶级立场相比古典小资产阶级要更为偏向大资产阶级

与一般人的认知不同的是,古典小资产阶级的整体阶级意识是偏向无产阶级的,这与当时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对底层民众赤裸裸的剥削与压迫有关。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就是一个由古典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缔造的,服务于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从经济成分上看,马恩两人都不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由于自身受教育水平的限制,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往往将无产阶级运动限制为趋向于折衷主义的纯经济运动,而不会自觉地为无产阶级运动提出更高的政治纲领,因此这一步实际是由率先觉悟并且背叛了自己阶级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来完成的。但也正因为最初的马克思主义者来自小资产阶级,使得马克思主义团体内部天然性地滋生小资产阶级成分。但整体上看,古典小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地分歧往往还是革命路线的问题,而非“要不要革命”的问题,其阶级立场是偏向无产阶级的。

而当古典小资产阶级发展成为小布尔乔亚的时候,其阶级立场发生了重大改变。由于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对底层民众的剥削日趋隐蔽,压迫日趋正当化,小布尔乔亚对于无产阶级的同情大幅度减退。尤其随着广大无产阶级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无产阶级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与发声,小布尔乔亚在知识领域的优势地位尽丧,以至于要站出来感叹“启蒙运动失败了”。小布尔乔亚以凌驾于无产阶级之上的优越感作为阶级认同的基础,当这种优越感的基础丧失之后,便会对无产阶级产生敌意,相比之下大资产阶级却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显得表面上的“文明开化”,因此小布尔的乔亚阶级立场便转变到了大资产阶级的那一边。

而随着与无产阶级的决裂,小布尔乔亚同时抛弃了唯物主义的大方针,转而投入唯心主义的怀抱。

在上一篇文章中,有读者提了一个问题:唯物主义是怎么产生的?

唯物主义的产生其实并没有什么前提,每个人类从出生开始就是天然的唯物主义者,所谓神明与自我的概念都是后天养成的。一个人只要参与实践,便会认知到自身的局限性,就会发现有些事情是做不到的,继而成为机械唯物论者。但机械唯物论者容易陷入右倾投降主义的误区,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而不去作为,这对于人类的发展是有害的,因此产生了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强调人的自我意识,鼓励人类挑战那些看上去不可能的难题,因此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但是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唯心主义又会否认客观物质对实践活动的限制,进而促使人类做出一些完全不考虑客观规律的挑战,陷入左倾冒进主义的误区。为了防止盲目挑战造成的损失,辩证唯物主义出现了,它同时考虑主观能动性与规律客观性,以最科学的眼光看待实践活动。

从机械唯物——唯心——辩证唯物的发展脉络我们可以看出,从唯心主义到辩证唯物主义有一个大前提,即认识到“天底下的事,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这一点。但对于小布尔乔亚来说,通常是很难意识到这一点的。

有句俗语讲“人总是失去了才懂得珍惜”,这句话其实是讲人对于自身已拥有的物质条件的敏感度远低于自身未拥有的物质条件的敏感度。换句话说,一个人往往不会意识到自己成功背后那些起决定性作用的物质条件,而是会重点关注到自身通过主观实践活动获得的之前未拥有的物质条件,进而夸大主观实践活动的作用。但实际上,一个人主观实践活动能够成功,是与他已经拥有的那些物质条件密切相关的,主观能动性在其中只起到了次要作用

这种夸大主观能动性的思想随着个体掌握物质资源的增加而增加。对于无产阶级来说,主观能动性的局限性是很容易发现的,“一分钱难倒英雄汉”。但对于小布尔乔亚与大资产阶级来说,主观能动性是无所不能的,只要他们存在主观的意愿,再付出一定资源便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虽然这种资源对于无产阶级来说便是天堑)。

小布尔乔亚与大资产阶级鼓吹“吃苦”“汗水”“努力”的根源就在于此。苦难对于小布尔乔亚与大资产阶级只是暂时的磨砺,而对于无产阶级来说却是永恒的生活,这与个人意愿无关,而是社会财富分配的结果。

总结

当阶级立场与无产阶级相近时,小布尔乔亚尚且能从无产阶级的遭遇中发现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公与阶级剥削制度的野蛮,而当阶级立场转向大资产阶级之后,小布尔乔亚便会沦为信奉弱肉强食规则的唯心主义的文明野兽,一边唾弃无产阶级,一边幻想自己有一天也能步入大资产阶级的门槛——虽然其中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曾经的古典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的老师,以及一个最为麻烦的朋友,以至于四大导师都写过不少与古典小资产阶级的论战文章,以防止这位朋友的错误思想影响了自身的革命。

但到了今天,书中那些充满理想又面目可憎的古典小资产阶级已经消失在了时代的洪流中。

今天的小布尔乔亚不一定是敌人,但恐怕很难是朋友。


从马克思主义角度看待《进击的巨人》的烂尾(终章)——论小布尔乔亚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