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范文 | 以水为师(17年国考副省级卷)

编者按
我也是一个矛盾体。
一方面,我固执地认为,每个人的知识都是千疮百孔的,“多么伟大的作家,也不过就是在书写他个人的片面而已”(托尔斯泰),在写作大家面前我只能高山仰止。
另一方面,在申论写作上,依托于考德上的集体智慧,我自恋地觉得,“一览众山小”,“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从研发的角度看,“往往有得,以其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因为人傻学不了什么,爱好就少,所以几十年钻研,总有所得。从考试的角度看,申论写作,具备了基本思维,掌握了基本方法,吃透了代表性范文,就“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从学习者来说,总有个“取法乎上”,还是“取法乎中”,抑或“取法乎下”的问题。虽然各有缘法、各有收获,可“江南七怪”与“洪七公”,“九阴白骨爪”与真正的“九阴真经”“九阳神功”总有高下。
国考脚步越来越近,我选几篇我写的文章,供大家备考参考。如果想更系统更细致地更高效学习,欢迎大家购买我的“写作优+课程”。
201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
(副省级)
写作真题
参考给定资料,以“以水为师”为题,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见解明确、深刻;(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明晰,语言流畅;(4)总字数1000~1200字。
命题解读

范文:
以水为师
以水喻道,是中华文化特有的秉性与传统。古往今来,炎黄子孙总能在“水”中获得许多感悟与启发,而“水”总是那么无私与慷慨,只要我们虔诚为徒。
那么对于“水”这个老师,我们到底应该向它学什么,又如何才能学习好呢?
以水为师,我们要学其“仁”。“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如果说这是朴素的哲理思 辨的话,那么现代科学则证明,所有生物的起源都离不开水,所有生物的分化环节,水都起到了关键作用。什么叫仁厚,什么叫仁爱,什么叫仁心,不同的职业可能表现不同,但“仁”应该有一个共同 的特性,就是利他,就是要像水一样,“遍予无私,所及者生”。如果为政者不顾百姓疾苦,为医者不顾患者病痛,为商者不承担社会责任……那么我们就很有必要临水自照,以水洗心了。
以水为师,我们要学其“智”。水之浩渺磅礴在于其“处下流”、“纳百川”,是为谦虚之智;水随物赋形,随境而适,姿态万千,是为“穷变”之智;水虽变化万千,结构却非常简单,万变不离其宗,是为“守一”之智;水得其时得其度,则润物无声,水过多则“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是为中庸之智。“知者不惑,仁者不忧”,仁智兼备,是为君子。
以水为师,要切己学。何谓切己?就是要根据自身内外部的情况,带着自己的真问题、真感情来向水学习。老子切己,感悟到了“上善若水”;孔子切己,感悟到了“逝者如斯”;庄子切己,感悟到了“鲲鹏之志”;孙子切己,感悟到了“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唐太宗切己,感悟到了“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切己,认识到共和是“世界大势,浩浩荡荡”,从而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切己,从水滴石穿中认识到干事业要图大于小,锲而不舍,久久为功;从“小河有水大河满,大河有水小河满”中认识到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要讲共赢,讲合作;从“看得见山,望得见水”中,感受到百姓浓浓的乡愁。
以水为师,要笃定行。笃行,就是要坚决地干,坚定地走,不松懈不动摇不折腾。就是要有水“赴百仞之谷而不疑”的勇气,就是要有“天门中断”的魄力,就是要有水滴石穿的恒心,就是要有积小流成江海的毅力。“大江茫茫去不还”是心有所感;“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是心中有志;“溯洄从之”“溯游从之”是脚下不息。懂得“上善若水”更要有滋养万物的实际行动;懂得“逝者如斯”就要真正珍惜时间;懂得鱼水关系,就要真正服务好百姓;懂得滴水穿石,就要扎实做好每一件小事,“一生二,二生三”,没有“一”哪有 “二”,没有“二”哪有“三”?以水为师,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有有字之书,也有无字之书。道法自然,包括“水”在内的天地万物就是一本大书,一本能够给予我们无穷智慧与力量的大书。“习之”,不只是复习,更是如鸟儿扑扇着翅膀一样不断的运用。乐山乐水,有仁有智,何乐不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说,生命是从水边开始,人类是从水中繁衍,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去设想,水也是我们德性与智慧的源头活水?在这个源头活水面前,老老实实做我们的学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