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磨金石教育分享|电影《山河故人》主题分析

2023-01-28 16:11 作者:磨金石教育  | 我要投稿

作为一部社会电影,《山河故人》研究的是处于变化世界中的个人。它解决了父母需要翻译与他们的孩子交谈时的沟通困难。全球化、资本主义和21世纪的新自由并没有带来安慰或帮助,而是在人们的生活中表现为无根、异化和孤独。

贾樟柯的所有电影或多或少都与变化有关,但在《山河故人》中,这一主题在风格和叙事层面上得到了清晰的体现。贾樟柯的叙事包括现代主义视角的结合,创造了一种简单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永远不会令人迷失方向,因为不同的角色贯穿整个电影,增强了多元化的多样性和变化感。

虽然贾樟柯的风格以长时间拍摄和复杂的镜头移动而闻名,但《山河故人》的风格更加多样。贾樟柯的相机与人物保持很短的距离,主要是在中景的水平上,但也有令人难忘的建立极端长镜头的镜头,这些镜头突出了广阔景观中个人的细微之处。镜头确实移动了很多,虽然可能很微妙,但剪辑的节奏并不惊人地慢。

1999的4:3

2014的16:9

2025的2.35:1

这部电影最引人注目的风格元素之一是不断变化的长宽比。第一部分是以4:3的比例拍摄,第二集以标准的16:9拍摄,最后一集以宽屏格式2.35:1拍摄。图像长宽比的不断扩大不仅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全球化和人物走出了他们的家园,也反映了人类生存中不断变化的更原始的体验。

因此,贾樟柯用电影的方式将变化的经历诗意化;也就是说,他利用电影的手段来表达一种深刻的、存在主义的变化体验。他通过将变化的特征(长宽比、聚焦视角)与永恒的元素相结合来实现这一点,如反复出现的歌曲、戏剧主题等。

《山河故人》标志着贾樟柯的电影创作过渡到一个新阶段,他的电影中表现的不再如以往那般直接辛辣,但这更符合一部电影的整体构造;这也是他第一次在作品中创造未来的场景,尽管第三部分是最薄弱的环节,但这是他走出舒适区的一步尝试,他熟练的用叶倩文的歌曲《珍重》来塑造惜别、追忆的氛围。

他的剧本总是植根于现实,并出色地为演员提供了一个慷慨的平台来刻画各种人物,贾樟柯的妻子饰演沈涛,描绘了一个跨越近30年的角色,是一个根基浅薄的新贵,中国不平衡发展的衍生物。

像他塑造人物形象的方式一样,贾樟柯的风格和叙事似乎在寻找一条红线,在这个变化的世界里赋予意义和连贯性。《山河故人》像贾樟柯的其他电影一样,它也着眼于当代中国社会,从个人的角度看不可避免的转变,以及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的现代身份。

尽管这一切确实有些悲伤,但与他之前更黑暗的电影《天注定》相比,贾樟柯的电影也相当乐观和光明。图像的边界可能会变宽——但有些东西会永存。事实上,就好像更高层次的讨论试图在多样性中找到统一性:在永恒的变化中保持的东西。

简而言之,《山河故人》不能被认为是贾电影史上的巅峰之作,但从一个有希望的角度来看,它让他从一个不妥协的社会观察者和批评家,一个纯粹以西方认可为目标的艺术爱好者的角色中脱颖而出,并标志着他有可能创造出更具包容性和情感持久性的作品。

这里是磨金石教育,希望我的分享能够给你带来足够的帮助,喜欢剪辑、影视的小伙伴们可以关注我,每天都会更新相关的干货内容!


磨金石教育分享|电影《山河故人》主题分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