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该不该研发自己的“狂飚三”?

这次的世乒赛就很能体现问题,使用非狂飚的选手各种爆冷。可以做这样一种统计,非狂飚的选手确实成绩波动更大,更容易翻车。法尔克,卡尔伯格,波尔卡诺娃,张安和庄智渊等等名将纷纷爆冷。奥恰洛夫第一轮也差点翻车,一直打到抢七。毫无疑问,改40+塑料球之后,比赛的竞争明显激烈了很多很多!各种名将翻车就说明了一切。但是,很明显的使用狂飙三的选手基本不翻车。聪明人就能看出来,大家都翻车,只有狂飚三不翻车,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刷油狂飚确实是开挂的存在。张本智和最高排名世界第三,但无论是日本国内比赛,还是国际比赛,张本智和都会经常输给排名一般的选手。40+时代的比赛,外协任何一位选手的比赛都很艰难。但是,使用刷油狂飚三的选手基本不翻车。
以前只有马龙是两面刷油狂飚,现在王楚钦,梁靖崑,孙颖莎和陈梦等等都用上了两面特制刷油狂飚。我看了一些比赛,你不能说外协选手不努力,他们铆足了劲正反手发全力拉很多板,但就是打不穿狂飚的防守;而狂飚无论防守还是加力撕,回球的弧线都很怪,对方很难对上点。对方打不穿狂飚三,然后狂飚三进攻的时候旋转更是离谱,对方根本没法防。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外协选手铆足了力,拼尽全力去竞争,但打不穿狂飚三,最终还是铩羽而归。这个时候我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别人已经倾尽所有,已经非常努力,但确实器材吃亏,这个没法。968加刷油狂飚三有多扎实,打过的都知道,世界第一扎实啊!刷油狂飚拉球的性能天下第一,以前是单面为主,现在很多国乒换上了两面狂飚,外协还怎么打?外协选手透支了体力,用刷油狂飚三的防起来毫不费劲,确实不对等。
秉持着打不过就加入的思路,我是觉得蝴蝶也应该研发自己的“狂飚三”。内能套胶,红双喜和蝴蝶完全没有可比性;所以蝴蝶的研发实力肯定是没问题的,短时间就能研发出依赖刷油的蝴蝶版狂飙三,完全没问题的。
蝴蝶套胶内能和非内能两条腿走路,我是觉得完全可行。按照目前的国际乒联的架势,禁止使用膨胀油的可能性不是说没有,但5年内可能么?10年内?而且就算国际乒联禁止刷油,业余的肯定也会有很多人刷油。因为套胶刷油之后的性能,还是比内能套胶更强的。
如果蝴蝶研发非内能套胶,那是一定可以和狂飚去竞争的,蝴蝶肯定有这个实力。假设蝴蝶搞了刷油的套胶,那么对业余球迷来说也是好事,可以有更多的选择。现在狂飚三一家独大,市场版狂飚价格也不便宜,但刷油之后稳定性也一般。你要最好打的,你就得买特制狂飚或者明星国套,那个裹球才足够完美。假设蝴蝶打入刷油套胶的内部,一方面能直接提升签约球员的战斗力,另外又可以直接和狂飚三竞争市场,合理而不为呢?
当然了,内能套胶领域,红双喜完全没法和蝴蝶比!但国际乒联在禁止使用有机胶水之后迟迟没有动作,而且我们知道膨胀油很难检测,所以很难禁止。蝴蝶,日套和德套是不是也该灵活一点,去开发几款依赖刷油的套胶呢?狂飚三一家独大,对国内的球迷来说实在是很不友好的。但也可能是因为国外的乒乓球球迷没那么多,影响力没那么大,或者他们觉得打球就不应该刷膨胀油,刷膨胀油有违公平禁赛也不一定。
但就目前来说,国际乒联也没啥表态,禁油难度确实很大,各方面来说都大!蝴蝶要不带个头,搞一款依赖膨胀油的套胶来给国内的球迷造福一下。咱们要求不高,狂飙三刷一次油也就打两周,蝴蝶要是搞一款非内能套胶刷一次油能管用4周或者5周那就非常理想了。
讲真,如果国际乒联不禁止膨胀油,那么蝴蝶,挺拔,多尼克和尤拉就应该去研发自己的“狂飚三”,他们又不是没有那个技术。到时候,内能套胶,非内能套胶百花齐放对消费者是更好的。现在狂飙三一家独大,非常不好!非内能套胶刷油之后性能表现肯定是超过内能套胶的,到时候能提升自家签约球员的成绩,然后又可以卖给有刷油需求的球迷,合理而不为呢?
如果外国厂商能引发一款媲美明星蓝国的刷油套胶,然后价格搞到300左右,你看会不会卖爆!国内球迷绝对给你买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