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哲学初探

第一章 信息本质的存在论规定
作为“元哲学”或“第一哲学”的信息哲学首先必须揭示信息的存在论意义和价值。我对信息哲学的研究最初就是在这一层面上展开的。
把信息首先看作是一种存在,而不是仅仅把它看作是一种方法,这其实就等于确立了一种新的本体论的观念。由这种新的本体论的观念引出的是一种新的世界观,即是一种新的世界存在图景。正是在这一新的本体论观念、新的世界存在图景的基础上信息哲学的其他领域的开拓,如信息认识论、信息进化论、信息价值论、信息社会论、信息思维论等等的开拓,才可能有一个合理立论的根基,从而将信息哲学的众多学科、领域、观点和理论在本质上统一为一个有机联系和综合的整体构架。
一、存在领域的分割
其实,当维纳强调说“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的时候,它实质上就是在强调一种新的世界观。这种新的世界观注意到了信息世界的特殊意义。
信息世界与以往的科学和哲学所注重研究和阐释的那个“实在”的物质(质量和能量)世界虽然具有不可分割的、统一的联系,但是,这两个世界又明显地呈现着各自不同的存在方式、价值和本性。信息世界是一个与物质世界不同的全新世界,这个全新世界是随着现代信息科学的诞生和发展逐步被日益明晰地揭示出来的,这个全新世界的被揭示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
新的世界观首先建立在对存在内容的新的理解上。
(一)存在领域传统分割方式的缺陷
广义的“存在”即“有”,它是世界上所有事物和现象的统称。所有形式的哲学对世界本原、本性的追问,无不是从对存在领域的构成范围的思考开端的。这便产生了种种关于存在领域分割的相关理论。
传统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哲学,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是世界自身存在的根据,而其他一切事物和现象,或者是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属性、状态,或者是由物质派生出来的方面。
对于物质,列宁曾经定义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的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
当代的许多学者对列宁的物质定义提出了种种责难,其中最多的是关于此定义的机械反映论性质。在此,我们首先关心的是列宁定义的方法以及此定义所隐含的存在论意义的基本信条。
列宁的上述定义显然是通过物质和意识的相对关系给出的。这个定义隐含着首先必须承认这样一个存在论前提:整个存在领域是由物质和意识这两大领域分割着的。这一存在论前提集中体现着传统哲学中未经证明但已被公认的一个基本信条:整个存在世界可以分割为物质(质量和能量)和精神两大领域,精神是主观存在,物质是存在于精神之外的“客观实在”,而精神之外又只能是客观存在的世界。③基于这一基本信条给出的存在论前提,我们可以列出
③《辞海》中,对“客观实在”词条的注释为:“指独立于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即物质。”参见《辞海·哲学分册》
等式一:存在=物质+精神
由此前提又可以得出一个推论:“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这两个范畴所具有的内涵和外延是完全相同的,亦即
等式二:客观实在=客观存在=物质
然而,整个存在领域由物质和精神两大方面组成的信条,以及客观实在=客观存在的推论都是难以成立的。也就是说,上面所列的“等式一”和“等式二”都还只是未经科学考察或逻辑论证的两个先验的观念。
虽然如此,列宁的定义毕竟给出了这样一种意见,即物质=客观实在。只要我们沿着这个意见的真实指谓去进行考察,那么,我们便有可能得到“物质”范畴的真谛,以及存在领域的正确外延范围。
(二)存在领域分割的逻辑推演
如果我们假设:客观的=P;实在的=Q,那么,客观的反题“主观的”就是一P(读“非P”);实在的反题“不实在的”就是一(读“非Q”)。
现在我们在这四个命题中建立两两组合的合取式,我们便可以得到如下六个逻辑公式:
P∧Q;P∧一Q;一P∧Q;一P∧一Q;P∧一P;Q∧一Q
除去后面两个违反形式逻辑的“不矛盾律”的“永假公式”,我们将其余四个公式所对应的字面含义分列如下:
P∧Q=客观实在
P∧一Q=客观不实在
一P∧Q=主观实在
一P∧一Q=主观不实在
这四种意义在宇宙世界中是否都确有所指呢?下面我们分别予以分析:
“客观实在”是确有所指的,列宁说它就是物质。
“客观不实在”是否也确有所指呢?按照前所述及的传统哲学对存在领域的分割方式,“客观不实在”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客观实在=客观存在”,所以,只要是“客观的”东西就是“实在的”,就不可能是“不实在的”。然而,正如我们已经指出的那样,这样的一种传统信条是未经严格的科学或逻辑论证的、难以成立的先验性观念。我们注意到,列宁曾经表达过这样一种思想:一切事物间都具有类似于反映的特性。反映的实质就是将某物的内容、特性等等在另一物中映现出来,这种映现着的某物的内容、特性显然并不等同于某物本身,也并不等同于映现着这些内容、特性的另一物。我们绝不可以说水中的月亮和天上的月亮是同一回事。天上的月亮是客观的、实在的月亮,它是一个直接以物质体的方式而存在着的月亮;水中的月亮也是客观的,它在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水中的月亮却并不具有实在的特性,它只是实在月亮的一个影子,而映现或载负这个月影的水却又不是实在的月亮本身,虽然,水本身是实在的水,但水中却没有实在的月。“水中捞月”之所以荒唐,就在于把水中的月亮也看成实在的月亮了。“水中月、镜中花”一类现象中的“月”或“花”,既是客观的又是不实在的。其实,“水中月、镜中花”只是一个十分通俗而表面化的例子。相关的更为深刻的例子我们随便可以举出很多。如,树木的年轮中凝结着的树木所经历的多年寒暑状况及其他相关关系的内容,DNA中编码的生命种系发生的历史关系以及个体发育的一般程序的关系的内容;地层结构中凝结的地质演化的历史关系的内容;现在宇宙结构状态中凝结的宇宙起源与演化至今的相关关系的内容等等,都具有客观不实在的性质。这样我们找到了一个“客观不实在”的存在领域。①“客观不实在”正是对客观事物间的反应(类反映)内容的指谓。在客观世界中普遍映射、建构着的种种自然关系的“痕迹”正是储存物物间的种种反应内容的特定编码结构。正是在这一特定的意义上,我们说“客观不实在”与标志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的存在方式具有本质的区别。
①早在1961年,东德的哲学家格奥尔格·克劳斯(Georg Klaus)就曾指出:在意识和物质之间存在着一个“客观而不实在”的信息领域。只不过他并未对此作出更为详尽论证。参见其所著《从哲学看控制论》一书的中译本(梁志学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62页)。
“主观实在”指的是什么呢?唯物反映论认为,主观的东西归根到底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反映。既然是一种反映,那么反映着的内容就不是被反映的客体本身,它也就不可能是实在的,这也类同于我们对一般事物间普遍存在的类反映现象的内容的分析。如此,“主观实在”其实是没有什么东西和现象可指谓的。
“主观不实在”显然指的就是意识、精神之类的现象。它们是主体对客体的主观反映和虚拟性建构,是主观的,不实在的。
依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整个宇宙(世界、自然)中的一切“存在”都可以划归客观实在、客观不实在、主观不实在这样三大领域。
客观存在的范围大于客观实在(物质)的范围。物质范畴并不能囊括精神之外的全部世界,在物质和精神之间还有一个传统科学和哲学未曾予以足够重视的“客观不实在”的领域。
精神(主观存在)和“客观不实在”具有共同的“不实在”的本质。整个存在领域即可由客观存在和主观存在来划分,也可由实在和不实在来划分。
因为只有客观实在是实在的,所以实在范畴便和物质范畴具有完全一致的内涵和外延。如果我们从实在和不实在的相关性出发进行分析,那么我们便有可能得到关于物质范畴和它之外的世界领域的更为具体的规定性。
(三)存在领域的重新分割
我们说,天上有一个月亮,水中有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是实在的,水中的月亮是不实在的。水中的月亮的存在是因为天上的月亮的存在,前者是后者的“影子”。这样,我们便在实在的月亮和不实在的月亮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对应相关的关系。我们完全可以从这种相关对应的关系出发,把实在的月亮叫做直接存在的月亮,而把不实在的月亮叫做间接存在的月亮。这样,我们便把实在和直接存在看成是同等程度的概念,把不实在和间接存在看成是同等程度的概念。从间接存在的角度来看,间接存在是直接存在的反映(广义的),从直接存在的角度来看,间接存在是直接存在的显示。意识是一种反映,在意识之外有一个直接存在的对象,在意识中有一种关于这个对象的摹写、知识。因此,主观存在归根到底是反映直接存在的一种间接存在。
直接存在就是我们对物质范畴的一个具体规定,而间接存在则可以用现代科学中的“信息”概念来规定。
根据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列出如下四个新的表达式:
物质=客观实在=实在=直接存在;
不实在=客观不实在+主观不实在(精神)=间接存在=信息;
客观不实在=客观间接存在=客观信息;
主观不实在=主观间接存在=主观信息。
根据这四个表达式,我们可以做出如下一个存在领域分割图(图2.1.1):

从“图2.1.1”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信息是怎样迫使已经由物质和精神分割完毕的存在领域给它让出一块地盘的,以及信息是怎样在自身本性的意义上来规定精神现象的。
我们面对的世界是一个双重存在的世界。由于信息世界的发现,世界,以及世界上的一切存在物都再不能简单地归结为那种单纯的、干瘪的、混沌未开的、未曾展示自身丰富性、复杂性的直接存在的物质世界了。在这个物质世界中载负着另一个显示着这个物质世界多重规定性的信息世界。整个世界,以及世界上的存在物的这种双重存在性,意味着一切存在物都只能是直接存在和间接存在的统一体,都既是物质体,又是信息体。
信息世界的发现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关于存在的观念,正是在这种物质和信息双重存在的世界图景中,信息哲学确立了它作为元哲学或第一哲学的基点。
信息哲学——邬焜
2012年,我国系统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苗东升先生(1937年-2020年3月3日)在研究钱学森系统科学思想时对邬焜教授的信息哲学研究给予了概括性的评价。
他写道:“系统哲学的近邻是信息哲学,近30年来,以邬焜为代表的中国学者作了持续的探索,取得很多成果,与系统哲学形成相互促进的态势。”在2013年10月于西安召开的首届国际信息哲学研讨会的大会报告中,苗东升先生还强调说:“邬焜教授在信息哲学研究中,历经30多年的辛苦创立的思想体系,已经形成了能与西方分庭抗礼的‘中国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