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周长行原创丨苏东坡故乡里的寻找——仅以此篇献给咱当兵人(之二)

2023-07-25 15:31 作者:真言贞语  | 我要投稿

苏东坡故乡里的寻找

——仅以此篇献给咱当兵人(之二)

文/周长行

 


他说:老排长,我们34个,已经走了6个!

我打断他:什么,你说什么?!走了6个?(我半信半疑)

他说:还有两个身体已不大行,在医院里。

我说:我早就想去看你们了。

他打断我:您来一趟吧,再不来,恐怕有的人,你就看不上了。

……

这个“对话”,让我惊愕,猝不及防,甚受打击。更不幸的是之后又走了4人。前后有10个“新兵”永远离开人世。他们的平均年龄才52岁。

我早就下决心去一趟的。去一趟,能解决什么问题?我答不出,但我就是想去。好像心里有一个说不清的“结”,走一趟才能化开。

遗憾的是,这个“决心”被各种事由搁置了5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计划赶不上变化,比如“三年疫情”。其间,我与王明全不知打过多少次电话,有时他也给我打,商量我去的问题。然而,说好了的,正准备去,却被突如其来的这事那事缠住,硬是走不成。直到我们都不打电话,都没情绪打了。直到我在昆明买好了高铁票,我们这才一块石头落了地。

我让王庭金在微信上给我发来一个名单,上面的名字是:王明全、沈春明、苏林中、王廷前、张松林、周树民、叶仁贵、代建国、王思民、任金元、梁仕林、王昌怀、谭世凯、梁泽民、王庭金、谭洪云、张贵全、龚文福、张万全、管同辉、郭文斌、伍万成、赵云清、梁仕文,共计24人。



然而,5月3日上午9点“新兵”集合时,多了两人,是王兴贵和周白凯来了。他们不是我带的兵。兴贵是青龙公社的,白凯是顺河公社的。兴贵却说,他和我们同乘一个闷罐车去当兵的,应该也算我带走的兵。白凯说,他喜欢我写部队的那些故事,他说他早就加入了我的读者队伍。说啥都可以成为理由,挡不住啊,他们就是要来一起热闹热闹哩。写到这里,我笑了,还有蹭热闹的呢。

两位不速之客,给我们的活动带来好兆头。加法似乎比减法让人添精神,24人增加到26人。我喜欢这个“6”。生活和岁月,让我对“3”和“6”格外敏感和钟情。比如“313”,我们老部队的番号。比如“六六大顺”。比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天上午,我们重新操练了五十年前的那一幕。我又当了一把“排长”。我喝令“新兵”们集合,他们齐刷刷地站成了两排,我喊“报数”,他们便一、二、三、四、五、六地报起来。

然后,我提议来一次“点名”。

我喊:王明全,

他起立,大声答“到!”

我喊:伍万成

他起立,大声答“到!”

我喊:王兴贵,

他起立,大声答“到!”

……

26个“新兵”的名字,我喊了26次,他们回应了26个“到!”

但是,我内心深处藏着一个秘密,近乎祈祷:既然“到”了,可就别再“走”了哇!



于是,我当场宣布,由王明全负责,每年春节给我报个数,从此之后,至少20年内“一个都不能少”!王明全还真的接下了这个“活”儿,霍地一下站起来,表态道:排长,我保证完成任务!

人呐,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场合,就会集体无意识,就会匪夷所思!

然而,大家都真的进入了“角色”,一丝不苟,仿佛都回到了五十年前。

点名之后,进入照相合影环节。我与每个“新兵”都合了影,拍摄了集体合照。永久的纪念呐。我再三嘱托王明全和王庭金,要让每个人都拿到照片。

“新兵”们还热烈欢迎我讲了几句话。这个话题,我从云南的宜良战友联谊会上就开始讲,但凡有战友的地方我都讲:活下去,我们今后的基本“任务”,就是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活下去。我还建议大家向苏东坡“同志”学习,在苏东坡的家乡,完全能够让苏东坡显灵!

此提议惹来一片笑声……

(未完待续。写于7月25日。图一:周长行与“新兵”们欢聚一堂;图二:五十年盼来这一聚!周长行与“新兵”们合影留念;图三:我把每年“报数”的任务交给了王明全,周长行与王明全合影。)

 

【作者简介】周长行(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高级记者、诗人。著有长篇纪实文学《鹍鹏腾飞的地方》《大山的呼唤》《大京九解说词》《赵忠祥写真》《乔羽恋歌》《不醉不说乔羽的大河之恋》《大国词人乔羽传》《伟大的我们》《大浪淘金》;中篇报告文学《岩石岁月》《悠悠玉兰情》《巷道雪洞》。诗集《句子的队伍》。作品曾获《解放军文艺》大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周长行原创丨苏东坡故乡里的寻找——仅以此篇献给咱当兵人(之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