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超越万达,千亿帝国美凯龙,为何只能卖身自救?
“家居至尊美凯龙,红星冠雄金吴中”。
这正是红星美凯龙当年火遍大江南北的标语。

说到红星美凯龙,其名头在当年可谓家喻户晓,发家史更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了家居市场的神话。
巅峰时,红星美凯龙在中国连锁百强榜排名第三,超越万达成为全球第一大商业Mall,已是一个市值近千亿的家居帝国。
这样的成就无疑是别人的眼中的天花板,但红星的创始人车建新并不满足于此,怀揣着踌躇满志车建新力图打造一个千亿级地产帝国——第二个“万达”。
一条导火索,让红星开始向地产行业无限扩张,但事实上,风口并不适合所有人,风口上的猪没做成,反倒弄巧成拙,千亿帝国逐步陨落。
近几年来,红星美凯龙多次传出利坏消息,“卖子求生”红星美凯龙一时转让7家物流子公司股权,曾经驰骋商界,如今已身负800亿巨债,业绩下滑市值蒸发近500亿,引起外界轰动,红星美凯龙怎么了?
一、600元启动资金 平地起高楼
千亿家居帝国的前身不过是一个小木匠和一个小作坊。
80年代初期,苏南集体经济和农村工业化高速发展,国家提出发展农村经济,乡村的面貌因此出现巨变。
江苏常州有户姓车的人家,算不上富裕但应时代俱进做起了泥瓦匠,成为了众人眼中的手艺人。

车家共有三兄弟,因为父亲泥瓦匠的职业,大哥二哥也子承父业开始了泥瓦匠的生活,作为兄弟三人中最小的车建新很懂事,为了减轻父母压力,16岁时毅然选择走出校门进社会打拼。
对于那个时代的人而言,大学生寥寥无几,初中辍学更是不足为奇,踏出校门家里就给他想好,去学门手艺讨生活过得也不会差。
母亲不想他跟父亲一样在外风吹日晒,便叫他去学裁缝,虽说赚不了什么大钱,但不愁衣穿。
但父亲还是认为学木匠更有出路,再加上和父亲的工作可以更好配合,最终车建新学了木匠。
学艺之路不可谓不艰苦,跟着“鲁班大师”风里来雨里去,穿梭在常州、镇江等地,哪里有活儿就往哪里跑。
但勤学好问得没多久就掌握了其中技艺,拜师没几年,他就带起了徒弟,20岁时,车建新已带满十五个徒弟。
即便在众多师兄弟中脱颖而出,但他并不满足,面对每天流水线般的工作,车建新看到了自己一眼到头的未来,心有不甘他认为自己是做大事的人,不应该局限于在给人打工之上。
“打工永远赚不了大钱,没有出路那就自己闯一条路出来!”
1986年,车建新开始闯了,因为技术出众车建新名声在外,很快接到了一笔家具订单,因此萌生自己单干的想法。

可手头上资金不足,兜都翻烂了也凑不齐启动资金,于是车建新找到姨父软磨硬泡了半天,借到了600块钱。
二、小作坊变千亿帝国
资金到位说干就干,车建新成立了自己的家具作坊,虽是小作坊但他取了个霸气的名字“青龙木器厂”,也就是红星美凯龙的前身。
小木匠摇身一变成了老板,凭着第一笔订单,车建新赚了200元,虽是小几百,但在当时这也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一年后,小作坊经营的有声有色,车建新将其升级成门市部,订单源源不断,一年时间就拿下了20套家具,这一波赚到了第一个1万元。
1988年是车建新真正意义上创业,他租下1000多平的场地开展业务,昔日的小作坊到门市部,此时已发展成浩浩荡荡的家具城。
起初车建新不仅是自产自销,同时还代理了国内各种家具品牌,当起了中介做倒卖生意,但经过市场流通利润被上级稀释,销售商陷入被动局面。
1991年,车建新力求改变成立红星家具城,开设家具专营店,走起来前店后厂,自产自销的模式。

初见成效,车建新便大步挺进,继第一家大型家具专营商场开在常州后,红星家具城开始迅速扩张,三年时间江苏已开到23家,甚至在上海买下地皮自建卖场,此举不可谓不壕。
随着直营加联盟的打法快速奏效,1996年,车建新成立中国红星集团,产业越做越大的同时,他意识到的改变了。
同年年底,车建新丢了自己的起家业务——生产。
一心只做一件事,做好家居卖场生意,舍生产转渠道。全新面貌的红星,势如破竹,之后的十多年红红火火,事业版图蔓延至全国各地。
之后车建新为了让业务与国际接轨,多次出国考察,回国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在红星后面加上“美凯龙”,营销上首当其冲与国际叫板。
2015年,小木匠迎来他的光辉时刻,一手经营的红星美凯龙赴港上市。
一年后,当初的小作坊已是超越万达,成为全球规模最大且数量最多的大型商业Mall运营商;当初的小木匠已是身价百亿的“全球Mall王”。
但人心不足蛇吞象,“全球Mall王”又如何?车建新的胃口远不止这些。
三、跌落神坛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车建新从河东到河西只用了5年,为了在同领域内更大程度拉开与竞争对手的距离,从2015年开始到2019年中,车建新开始扩张,红星美凯龙商场达到478家,商场总面积超过2424万平方米,资产高达千亿。
但光鲜亮丽的背后伴随着的是巨额债务负担,用资本占市场,代价不是一星半点。
据红星美凯龙的一则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红星美凯龙的非流动负债266.63亿;流动负债1256.37亿,负债总计1966.02亿。
市场反噬虽然晚到,但从来都不会缺席,盲目扩张终归是一条不理智的道路。

车建新跌落神坛的原因有迹可循,除了家居市场的博弈,早在1998年开始就开始了地产之路。
狂砸地产是败笔之一。
起初车建新通过贷款资本运作,疯狂买地,用资产做抵押贷款以战养战。
当时正是商业物业费暴涨时期,车建新并不慌乱,力图打造一个千亿地产帝国,成为第二个万达,没有半点犹豫扎狂砸地产项目。家具和地产齐头并进终究有玩不转的一天,车建新造就了千亿帝国却因急功近利栽了跟头。
前段时间,红星美凯龙一口气转让7家物流子公司,无异于“卖子求生”,与万达如出一辙,将资产变现,卖身还债。
曾经驰骋商界,如今市值蒸发500亿,红星美凯龙的发展历程犹如坐过山车般起起落落。
如今红星美凯龙已处于悬崖之上,蒙眼狂奔落得进退两难,卖身回血或是明智之举。

还没到山穷水尽,终将迎来柳暗花明。
红星美凯龙还没到虽情况不容客观,但也并非完全没有机会。
如今车建新大梦初醒,变卖产业走轻资产路线,在今年第一季度已交上一份健康的财报。
其充分诠释了急功近利反倒适得其反,“理想与现实终归是有落差”在没有承受能力的时候,切勿让野心充斥,任何一场博弈都没有100%的胜率,盲目投资反倒是弄巧成拙。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且未能核实版权归属,不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作者:向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