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石(生卒年不详)
字中玉,陇西人,唐朝宗室、宰相,襄邑恭王李神符五世孙。
李石出身于唐朝宗室大郑王房,进士及第,早年曾入李听幕府,担任节度从事,后历任郑滑行军司马、工部郎中、刑部郎中、太原节度副使、给事中、京兆尹、户部侍郎、判度支。
甘露之变后,李石拜相,授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他极力稳定政局,与宦官斡旋,引起仇士良的不满。开成三年(838年),李石在上朝途中遇刺,遂以使相出镇,充任荆南节度使。担任河东节度使时,因不能平定河东之乱,被部将驱逐。
会昌四年(844年),李石改任太子少傅,分司东都。李石病逝后,追赠尚书右仆射。
李石是元和十三年(818年)进士,后成为凉国公李听的幕僚,随李听历任四镇,担任节度从事。他擅长辩论,精于吏术,常在李听外出征伐时,主持后方事务。
太和三年(829年),李石担任郑滑行军司马,并奉李听之命入朝奏事,因应对条理分明,得到唐文宗的赏识。后来,唐文宗擢升李石为工部郎中、判盐铁案。
太和五年(831年),李石改任刑部郎中。不久,令狐楚出任太原节度使,奏请李石为节度副使。太和七年(833年),唐文宗又把李石征回朝中,授为给事中。
太和九年(835年),李石被拜为京兆尹,后又改任户部侍郎、判度支。同年十一月,甘露之变失败,宰相李训等人被杀。李石被授为同平章事,成为宰相,又加朝议大夫,仍旧管理度支事务。
当时,宰相属下的南衙吏卒多数都在甘露之变中被杀,江西、湖南两道观察使便进献大量衣服、粮食,以便宰相招募吏卒。李石上奏道:“宰相辅佐天子、管理群臣,如果忠正无私,自有神灵庇佑,刀兵也难以伤害。如果心怀奸邪,即使有护卫在侧,也会被鬼神诛杀。两道所进献的衣粮,请陛下退回,南衙只需金吾侍卫便可。”唐文宗采纳。
同年十二月,中使田全操、刘行深巡边返回,扬言要在回京后屠杀朝臣。百官惊骇惶恐,百姓也喧闹不休,无赖之徒便趁机作乱。郑覃劝李石出外暂避,李石道:“如今情势尚未可知,宰相应坐镇城中,或可平息事态。如果真有灾祸,又怎能逃过?”他镇静自若,照常处理公务。长安乱状最终在傍晚得以平息。
后来,唐文宗又问宰相郑覃:“你认为我可以和汉朝哪位君主相比?”郑覃称其是汉文帝、汉宣帝一类的中兴之主。唐文宗叹道:“我怎能与他们相比。”李石见文宗意志消沉,便激励道:“陛下所问,郑覃所答,都不正确。陛下坐拥四海,年富力强,应以尧舜为目标,怎能认为自己连文宣都不如呢?陛下只要立志高远,国家兴旺便大有希望。”
开成元年(836年),李石加拜中书侍郎、集贤殿大学士,并领盐铁转运使。这时,昭义节度使刘从谏上表,弹劾宦官擅杀宰相之罪,仇士良等人这才有所收敛。同年四月,宰相在紫宸殿奏事,却有谣言传出,认为文宗准备让宰相指挥军队对抗宦官。唐文宗在李石的建议下,召聚宦官、宰相,让他们当面解释事态,消除宦官的疑心。
甘露之变后,唐文宗受制于宦官。李石辅佐朝政,不顾自身安危,申张皇纲,欲收回威权,引起仇士良的嫉恨。
开成三年(838年)正月初五,李石在上朝途中遇刺,被冷箭射伤,纵马奔回府邸,在临近坊门时又遇刺客伏击。幸亏马匹受惊逃逸,刺客砍中马尾,李石这才得以幸免。唐文宗闻讯惊骇,遣中使慰问,并赐金疮药,又派六军士卒三十人前往护卫。
李石遇刺的消息传开,京师震动,百官都不敢上朝,最后入朝者只有九人,十余日后方才恢复正常。李石恐惧,数次上表辞位。唐文宗无奈,只得改任他为金紫光禄大夫、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江陵尹、荆南节度使。李石赴任时,唐文宗并未为他设宴饯行,京城士人都寒心不已。
李石到荆南后,辞让中书侍郎之职,加拜检校兵部尚书。开成五年(840年),唐武宗继位,又加李石为检校尚书右仆射。
会昌三年(843年),唐武宗征讨昭义节度使刘稹。李石因曾任河东节度副使,熟谙北边军政,被任命为检校司空、同平章事、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使,封陇西县伯。当时,王逢所部驻扎于榆社,奏请增兵,朝廷便命李石派河东军赴援。李石只得召回横水戍卒一千五百人,由别将杨弁统领,支援王逢。
十二月二十八日,横水戍卒到达太原。李石因府库不足,不能按惯例每人赏赐二匹绢帛,只得动用私产,但每人仍只得一匹。此时已近年关,士卒都欲正旦之后再行,但监军吕义忠却发牒文催促,引起士卒不满。杨弁知道城中空虚,便欲趁机作乱。
会昌四年(844年)正月,河东军乱,驱逐李石。朝廷只得改任河中节度使崔元式为河东节度使,并让李石以太子少傅之职分司东都事务。
会昌五年(845年),李石被授为检校司徒、东都留守、判东都尚书省事、畿汝都防御使。
李石去世时,终年六十二岁,追赠尚书右仆射。
甘露之变后,以仇士良为首的宦官气势大涨,对宰相也多有欺压,常提及李训、郑注之事,意欲折辱朝臣。李石与郑覃反问道:“京师之乱,是李训、郑注引起的。但李训、郑注又是何人引荐的?”仇士良无言以对,气势稍有收敛。
刘昫:①李训之乱,人情危迫,天子起石于常僚之中,付以衡柄。石以身徇国,不顾患难,振举朝纲,国威再复。②开成之始,帝道方沦,石于此时欲振颓绪,几婴戕贼,可为咄嗟。多僻之时,止堪太息。
宋祁:周之卿士,周、召、毛、原,皆同姓国也。唐宰相以宗室进者九人。林甫奸谀,几亡天下。李程和柔,在位无所发明。其余以材称职,号贤宰相。
王夫之:甘露之变,杀生除拜皆决于中尉,文宗不得与知,而李石、郑覃于其时受宰相之命,二子病矣!君子之进退,必以其正;其以身任国家之大政也,必以其可为之时。血溅于独柳之下,而麻宣于殿陛之闲,二子者,誉望素隆,而何为其然邪?曰:此未可以为二子病也。夫二子于此,虽欲辞相而义之所不许也。……夫二子之受相位而不辞,非乘闲以希荣,盖诛夷在指顾之闲而有所不避也。六巡边使疾驱人京,声言尽杀朝士以恐喝搢绅,李石安坐省署以弭其暴横。于斯时也,石固以腰领妻孥为社稷争存亡,为衣冠争生死,可不谓忠诚笃悱、居易俟命之君子乎?江西、湖南欲为宰相召募卫卒,而石不许,刺客横行,刃及马尾,固石所豫知而听之者也。薛元赏之能行法于神策军将,恃有石也;宋申锡之枉得以复伸,覃为之也。止滔天之水者,因其溃滥而徐理之,卒之仇士良之威不敢逞,文宗得以令终,而武宗能弭其乱,自二子始基之矣。皎皎硁硁之节,恶足为二子责邪?唐无静正诚笃之大臣,李石其庶几乎!覃其次矣。
蔡东藩:讹言再起,覃且欲趋而避之,幸李石从容坐镇,始得无事,铁中铮铮,唯石一人。
李石著有《开成承诏录》二卷。《全唐文》则收录有其表文一篇:《请停江西湖南两道所进衣粮表》。
祖父:李坚,官至虢州刺史。
父亲:李鹏(一作李明),官至盛唐县令。
兄弟:李福,曾任检校司空、同平章事、山南东道节度使。
《旧唐书·李石传》:石,元和十三年进士擢第,从凉国公李听历四镇从事。石机辩有方略,尤精吏术,藩府称之。自听征伐,常司留使务,事无不办。
《旧唐书·李石传》:太和三年,为郑滑行军司马。时听握兵河北,令石入朝奏事,占对明辩,文宗目而嘉之。府罢,入为工部郎中,判盐铁案。
《旧唐书·李石传》:五年,改刑部郎中。由兵部郎中令狐楚请为太原节度副使。七年,拜给事中。
《新唐书·李石传》:令孤楚节度河东,引为副使。入迁给事中。
《旧唐书·李石传》:九年七月,权知京兆尹事。十月,迁户部侍郎,判度支事。……石自朝议郎加朝议大夫,以本官同平章事,判使如故。
《旧唐书·李石传》:江西、湖南两道观察使以新经训、注之乱,吏卒多死,进官健衣粮一百二十分,充宰相募召从人。石奏曰:“宰相上弼圣政,下理群司。若忠正无私,宗社所祐,纵逢盗贼,兵不能伤;若事涉隐欺,心怀矫妄,虽有防卫,鬼得而诛。臣等愿推赤心以答圣奖。孟轲知非臧氏,孔子不畏匡人。其两道所进衣粮,并望停寝,依从前制置,只以金吾手力引从。”可之。
《旧唐书·李石传》:其年十二月,中使田全操、刘行深巡边回,走马入金光门。从者讹言兵至,百官朝退,仓惶骇散。有不及束带、袜而乘者。市人叫噪,尘坌四起。二相在中书,人吏稍散。郑覃曰:“耳目颇异,且宜出去。”石曰:“事势不可知,但宜坚坐镇之,冀将宁息。若宰相亦走,则中外乱矣。必若继乱,走亦何逃?任重官崇,人心所属,不可忽也。”石视簿书,沛然自若。京城无赖之徒,皆戎服兵仗,北望阙门以俟变。内使连催闭皇城门,金吾大将军陈君赏率其徒立望仙门下,谓中使曰:“假如有贼,闭门不晚。请徐观其变,无宜自弱。”晡晚方定。是日,苟非石之镇静,君赏之御侮,几将乱矣。
《新唐书·李石传》:帝尝顾郑覃曰:“覃老矣,当无妄,试谕我犹汉何等主?”覃曰:“陛下文、宣主也。”帝曰:“渠敢望是!”石欲强帝志使不怠,因曰:“陛下之问而覃之对,臣皆以为非。颜回匹夫耳,自比于舜。陛下有四海,春秋富,当观得失于前,日引月长,以齐尧、舜,奈何比文、宣而又自以为不及。惟陛下开肆厥志,不以文、宣自安,则大业济矣。”
《旧唐书·李石传》:开成元年,改元,大赦。……寻加中书侍郎、集贤殿大学士,领盐铁转运使。
《资治通鉴·唐纪六十一》:昭义节度使刘从谏上表请王涯等罪名,且言:“涯等儒生,荷国荣庞,咸欲保身全族,安肯构逆!训等实欲讨除内臣,两中尉自为救死之谋,遂致相杀,诬以反逆,诚恐非辜。设右宰相实有异图,当委之有司,正其刑典,岂有内臣擅领甲兵,恣行剽劫,延及士庶,横被杀伤!流血千门,僵尸万计,搜罗枝蔓,中外恫疑。臣欲身诣阙庭,面陈臧否,恐并陷孥戮,事亦无成。谨当修饰封疆,训练士卒,内为陛下心腹,外为陛下藩垣。如奸臣难制,誓以死清君侧!”……时士良等恣横,朝臣日忧破家。及从谏表至,士良等惮之。由是郑覃、李石粗能秉政,天子倚之亦差以自强。……己酉,上御紫宸殿,宰相因奏事拜谢,外间因讹言:“天子欲令宰相掌禁兵,已拜恩矣。”由是中外复有猜阻,人情汹汹,士民不敢解衣寝者数日。乙丑,李石奏请召仇士良等面释其疑。上为召士良等出,上及石等共谕释之,使毋疑惧,然后事解。
《新唐书·李石传》:始,训、注乱,权归阉竖,天子畏逼,几不立。石起为相,以身徇国,不恤近幸,张权纲,欲强王室,收威柄,而仇士良疾之。
《旧唐书·李石传》:三年正月五日,石自亲仁里将曙入朝,盗发于故郭尚父宅;引弓追及,矢才破肤,马逸而回。盗已伏坊门,挥刀斫石,断马尾,竟以马逸得还私第。上闻之骇愕,遣中使抚问,赐金疮药,因差六军兵士三十人卫从宰相。
《旧唐书·李石传》:是日,京师大恐,常参官入朝者,九人而已,旬日方安。石拜章辞位者三。乃加金紫光禄大夫、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江陵尹、荆南节度使。……及石赴镇,赐宴之仪并阙,人士伤之,耻君子之道消也。
《旧唐书·李石传》:石至镇,表让中书侍郎,乃加检校兵部尚书、兼平章事。武宗即位,就加检校尚书右仆射。
《旧唐书·李石传》:会昌三年十月,加检校司空、平章事、陇西郡开国伯、食邑七百户、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观察等使。时泽潞刘稹阻兵,以石尝为太原副使,谙练北门军政,故代刘沔镇之。初,沔以兵三千人戍横水。王师之讨泽潞也,王逢军于榆社,诉兵少,请益之,诏石以太原之卒赴榆社。石乃割横水戍卒一千五百人,令别将杨弁率之,以赴王逢。
《资治通鉴·唐纪六十三》:壬午,戍卒至太原。先是,军士出征,人给绢二匹。刘沔之去,竭府库自随,石初至,军用乏,以己绢益之,人才得一匹。时已岁尽,军士求过正旦而行,监军吕义忠累牒趣之。杨弁因众心之怒,又知城中空虚,遂作乱。
《旧唐书·李石传》:四年正月,军乱逐石,朝廷乃以晋绛观察使崔元式代还。
《资治通鉴·唐纪六十三》:丁巳,以李石为太子少傅、分司,以河中节度使崔元式为河东节度使。
《旧唐书·李石传》:五年,检校司徒、东都留守、判东都尚书省事、畿汝都防御使。
《新唐书·李石传》:卒,年六十二,赠尚书右仆射。
《旧唐书·李石传》:石器度豁如,当官不挠。自京师变乱之后,宦者气盛,凌轹南司,延英议事,中贵语必引训以折文臣。石与郑覃尝谓之曰:“京师之乱,始自训、注;而训、注之起,始自何人?”仇士良等不能对。其势稍抑,缙绅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