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华北地区农业种植两年三熟的含义

2023-03-28 23:45 作者:志国评天下  | 我要投稿

华北地区农业种植两年三熟的含义

我国东北地区纬度较高,寒冷时期较长,庄稼种植一年一次,称为一年一熟。在华北地区,暖和的时间就长多了,农作物生长的时间较长。一年收获一次庄稼,时间有余。在长江流域,纬度较低,寒冷时间很短,一年可以轻松种植两次庄稼,称为一年两熟。在岭南地区,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几乎没有寒冷时间,全年可以生长庄稼,一年可以安排三次农作物种植。也就是可以一年三熟。

现在的华北平原地区,一年可以种植一次冬小麦,一次秋收,比如玉米或大豆。一年可以熟两次。普遍的情况是一年两熟。为何地理课本上却说,华北平原地区是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呢?原来这是之前的情况,之前,华北平原真的主要是两年三熟的。而地理课本继承了这种说法。这类似于中国的棉花种植情况,华北地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现在已经很少种植棉花了,但是地理课本上依然说,中国的棉花产区主要在华北与长江中下游地区。这是二十年前的实际情况,现在中国的棉花种植几乎完全转移到了新疆。地理课本还没有来得及修改。

之前,比如几十年前或更早的时候,华北平原的农民都是要普遍种植棉花与红薯的,部分地区还种植烟叶。这三种农作物都是生长周期较长的庄稼,需要在春季种植,到秋季收获。这意味着,种植这样的庄稼,一年只能收获一次。庄稼害怕重茬,也就是同一块耕地不连续耕种同一种庄稼。这是农民长期摸索出来的经验。红薯、棉花、烟叶秋季收获以后,就种植上了小麦,夏季收获小麦,立即种植大豆或玉米,秋季收获。这样就形成了两年收获三次庄稼的情况,这就是两年三熟。

近几十年来,薄膜逐渐普及,化肥也普及了,土壤不再贫瘠。塑料薄膜的普及,客观上延长了适宜庄稼生长的时间。进而提高了庄稼单产。

化肥的普及,大幅度加速了庄稼的生长速度,客观上可以缩短庄稼的生长周期。比如,对红薯的影响很大。之前,红薯需要在谷雨(阳历4月20号)时期种植,到秋季才能拥有较好的收获。现在麦收以后(阳历六月份)种植红薯也可以到秋季收获满满的。也就是红薯种植周期可以比之前缩短一个多月。这应该就土壤肥力差异所致。肥沃的土壤让红薯生长速度大增。因此,红薯的种植不再像之前那样,一年只能种植一季红薯,还可以种植一季小麦。这样客观上就实现了从两年三熟转变成了一年两熟的局面。

肥沃的土壤也让棉花长的高大起来,产量提高了。不过,似乎没有缩短生长周期。塑料薄膜的覆盖,提高了棉花的适宜生长时间,也进一步提高了棉花的产量。这个无论如何,不好改变棉花从春季就需要种植的情况。但是侵略的中国农民,发明了花漏的种植模式,也就是麦子种植不全覆盖,中间空一些地方不种植小麦,到春季的时候,空地种植棉花。如此操作,也实现了一年两熟。而烟叶的种植面积相对较少,虽然种植烟叶的耕地,依然是两年三熟,但是这样耕地面积占比已经很低了。主流完全是一年两熟的情况了。这就是华北平原庄稼熟制的变化。这是勤劳的农民与新知识、新技术、新物质共同促使的变化。

现在棉花种植已经基本退出了华北平原,小麦种植大获全胜,一枝独秀。一年两熟成为华北平原的普遍情况。



华北地区农业种植两年三熟的含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