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貓哥】創新的社群實驗,或一場普通的宴席?──小型THO主辦經驗談

本文首發於《東方文化學刊》2020年夏季號。
編按:辦完社群信息論壇,本期我們還請到一位實際主辦過小型《東方》主題同人展──2019年10月上海「上海群英薈」,而不幸虧本的同好「熊貓哥」來這裡分享一下經驗,希望有興趣辦活動的朋友可以有所借鑒,也希望廣大同好能多多給予支持,讓他早日回血。
胡逆天:
首先和大家作一下自我介紹吧。你是哪裡人,在哪裡讀書工作,何時何地入坑,又是什麼時候開始參加《東方》同人活動的?
熊貓哥:
大家好,叫我熊貓或TT4s都可以。是上海土著,以前讀書和目前工作都在上海。
入坑大概是14年,印象比較深刻的記憶是15年在學校機房看〈魔都地鐵偷走了重要的東西〉,〈Bad Apple!〉影繪等名作。那時候在QQ音樂上聽幽閉星光的《東方》曲,最喜歡〈色は匂へど散りぬるを〉。15年想以遊客身份參加第六屆上海THO,但那次到達的時候囧狗[3]在門口說現場沒票了,只好回去。直到16年才參加了第七屆。
那時候也沒買預售票,結果前一週淘寶上沒了,早上7點半就開現場票排隊,整理券發到我這邊剛好停止發放,可以說是運氣相當好。之後在外面溜達,看馬路對面全家便利商店裡coser化妝,也拍了一些照片(囧狗那張提著大刀的照片我拍的),那次進到場內的通道樓梯,因為人數很多、入場時間過長,加上天氣炎熱,導致樓道悶熱不堪,後來被戲稱為「死亡樓梯」。檢票後已經過了《則》賽時間,在播《秘封活動記錄‧月》,看了一會後去吧台側看攤位coser和過道上同好打STG。下午是live部分,當時是第一次見到還有披著樂祭法披打call的同好,總之是很震撼。結束的時候腦子迴響著現場live,提著活動紙袋回家(雖然沒買東西),就覺得之後一定要繼續參加《東方》活動。那時候在讀的學校裡還有另外一個《東方》狗,後來就送了他一套多拿的活動周邊。
參加《東方》展會的搬磚是CP21幫胡博士出攤開始,之後當過第九、第十屆上海THO的live部分的工作人員,還有第七屆成都THO的live區staff,總之到現在和同人相關活動大大小小參了十幾場了吧。
胡:那你是什麼時候開始產生自己做主辦的想法?
熊:當初在17年第一屆幻奏熱潮後各地大量興起的THO,參加了一些後發現基本都差不多,覺得少了些意思,社團基本都是同一批,也很難找到當地有特色的社團,於是在18年蘇州幻奏結束後,就產生了自己搞一個有意思的活動的想法。之後慢慢開始找有經驗的前輩指導活動思路,並且找了幾位朋友負責各個活動項目。
胡:那,現在就介紹一下你整個籌備的流程想法和經歷吧。
熊:我比較不擅長敘述詳細的流程,想到什麼說什麼吧。
最早是先約了幾張圖稿,因為個人溝通原因,畫師跑路了。最後約出來一張巫女組的圖 ,背景是原場地附近,畫師是吳老闆(雷王計劃)推薦的一位在華日本留學生ryouraichi,當然需求也是通過吳老闆溝通的 。
看了下日程表,決定避開10月4日的廣州THO,選擇10月5日,之後因為時間緊迫,又改到19號 。會場方面,之前在網上找到了上海火車站附近的一家酒店,因為大小和價格原因,雖然付了訂金,但還是根據大飛的推薦與現場多次考察換了一家,當然訂金沒有收回。這是比較大的損失之一。
然後,因為想要做一些不一樣的東西,所以想把活動做成《東方》與原創半開,於是想在主要宣傳圖上做一些單獨原創人物稿,考慮了一下,又擔心接受度,決定折中,選擇魔理沙與原創角色茶揚(Chaya)一起出現,以再次確定的會場附近為背景。宣傳的時候,也多次提到支持交流原創作品,但最後並沒有純原創社團前來,原因是沒找到渠道向此類社團宣傳, CP上也沒有足夠時間與原創主催交流、建立聯繫。
好像有些同好以為這個活動是茶話會聚會活動,為什麼會這樣我也不知道,但凡當初有前往微博或者THBwiki查找一下,應該都不會這麼想。
胡:我覺得首先可能是因為上海已經有上海THO這麼一個大型的專場,你時隔不久又在上海辦一個小型的,大家可能就會先入為主地覺得這應該會做成不同性質的活動吧。然後,「群英薈」這個名稱,也可能讓人想到《三國演義》和戲曲裡的「群英會」,而群英會的性質,一是論戰,二是宴席;我們不會是宴席(否則直接辦聚餐就算了),那就比較可能是茶話會。你說誰會這麼想呢?我就是這麼想的,後來多瞭解了一下才知道不是,但不少同好可能都沒進到「多瞭解一下」。
熊:之前朋友提議過「XX華亭」等名,被否決後決定為上海群英薈。我解釋下活動名的意思:
上海群英薈,副標題Fantasies-Studded,意「充滿、散布幻想」指向包括而不限於《東方》的創作,「群英」指向創作者們,「薈」就是匯集、相聚。
到現在也沒有能對這個標題解意的人 耶
胡:這或許也可以說「群英薈」看起來很簡單,大多數人都能自己望文生義,覺得不用解釋,也就沒有討論,於是你也就不知道別人理解的和你想的是不是一樣。
如此看來,活動名取得太簡明也未必好;你看上海THO吧,每屆不一樣,「東方蟬時歌」(第八屆)、「東方螢燈筏」(第九屆)、「東方滴星盞」(第十屆),都故意弄成像官作那樣朦朦朧朧、似通非通,但又可以作出一番解釋的樣子,然後大家認出「就是這個味」,就靠過來了;那些名稱具體是什麼意思,我想也沒幾個人在乎,聽憑你主辦方解釋一下也就是了。
回到正題。在籌備過程中,你有通過哪些渠道,諮詢過哪些朋友,人家給過什麼建議?
熊:主要是在自己建的活動企劃QQ群問答,還有就是私聊。具體的建議記不太清楚了,總之我有聽這些來更改了原本的一些活動方案內容。感謝慕尼、魂紙、吳老闆等的經驗分享與指教。
在策劃流程中我溝通和做事也有一些問題,導致失去了一些朋友,也影響到活動的安排,算是教訓。
胡:什麼時候開始宣傳、賣票的?
熊:零宣在3月底的第三屆南京秘封茶會,售票在9月25號。
胡:活動當天來了多少遊客?和你預期的差多少?
熊:預計200,實際來了70位左右,差蠻多的。這就是問卷裡還行、現實不給力。(上下左右搖頭)
胡:活動當天,預先規畫的節目,執行得怎麼樣?能列一個時程表出來嗎?
熊:岔子是難免的,但整體活動運行狀況還好,就是早上《非想天則》比賽開始前電腦卡頓延遲了半多小時,什麼原因都找不到,明明前一天測試都OK,最後我拉開桌布下面,才發現是電源沒接緊。好在這也只是擠掉了預留的休息時間,其他活動都準時完成了。
本來也有規劃現場Live演出,但之前預訂的社團在其他活動公布日期後發現撞期,就沒能來我這裡了。於是改成自由舞台,(怎麼找的流程也記不得了,記得是在活動群裡喊有沒有人來,然後有幾位報名翻唱魂音泉,如這位東北老鄉長以及他的同伴們)[YH5] 有一位來自內蒙古還是新疆的同好,熱情挺大,然而我忘了贈碟給他。這位朋友如果看到這段,請聯絡我以便寄送。
舞台時程是這樣:
8:00 攤主入場
10:00 遊客入場
10:30 - 11:00 《則》賽(實際延到11:30結束)
11:35 - 12:00 斑斕閒話(活動/社團主催經驗交流)
13:00 - 14:55 粉雕墨琢(《東方》畫師現場上色直播並送出)
15:00 - 16:00 Live部分
16:05 - 16:10 合照
16:15 - 17:00 撤場到完畢
胡:連你在內,這場活動一共有多少工作人員?結束時花了多久收拾?
熊:包括線上人員,總共約有25位。下午2點45分開始清點打包寄售作品,4點50分全部撤場,並且與酒店結算完畢。之後我因為緊接著就要去成都THO,帶著行李不方便和夥伴與社團聚餐,於是我最後離場,確保沒有其他事。
胡:最後虧了多少錢?(如果願意,可以談一下各類開支)
熊:場地、圖稿以及物料,共兩萬多人民幣,不算碟、本子、周邊這些,回了五分之一。
做碟和本子花了很多(碟盒工藝害人),再讓我選擇應該不會用這種。不過約到的活動曲〈魔都追憶〉還是很讓人滿意的,得吹下,背景是上海的基調,請大家務必聽聽看。
胡:你覺得營收未如預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熊:主要就是離8月的上海THO太近吧。此外這第一次活動,票價設到75元有點高,還有宣傳沒有做到很好,其他不利於人流的原因就想不出了。
胡:如果問我的話,我會覺得「問卷裡還行、現實不給力」是一早就應該列入考慮的。也許我們應該調查一下每場活動「說了會來」與「實際購票」與「實際來了」的人數比,給以後辦活動的人提供參考。如果讓我憑直覺來說,在前有8月的上海THO、同一期間廣州、成都又有場的情況下,實到70人或許還不算少了。你覺得呢?
熊:沒有去想過,我只是定了個目標就去做了。如果能準確預計到客流的數量,活動也會作出變化。
胡:話說回遊客體驗。大家反應好不好?總體上你覺得自己辦的這場活動算不算成功?
熊:現在隔蠻久時間了,當初也沒做展後問卷調查,群裡即時反應是可以,現場的話,至少沒人說差。
至於成不成功,購票人數上是失敗,活動體驗我覺得算過得去吧,不敢說好,感謝現場社團嘉賓支持了。
胡:你一開始有多大的企圖心?是單純想辦個比較有意思的聚會,還是想賺一點,又或者在圈中揚名立萬,乃至把這作為生涯規畫中的一項履歷?
熊:當初是想,越多人參加活動,越能引發上海地區《東方》創作交流氛圍,然而沒有做到。可能這種形式不合適,或時候未到吧。
只是想賺錢的話應該就不會辦這種活動了,但能賺當然好。至於出名,我也沒多想,只能說認識了不少新朋友,還算差堪告慰吧,總之算是有了一段很寶貴的經驗。
胡:你一開始說是想辦一個比較有意思的活動,那麼,這些節目做下來,你覺得有和其他THO做出什麼區別嗎?你自己覺得最後辦出來的,滿分10分的話,能到幾分有趣?
熊:我給7分吧,有幾個項目沒時間做出來。
比一般展會多的是現場作畫展示以及簽繪交流。差不多的有《則》賽、訪談交流、live這些。總體區別或許還是不大,但真參與進來,願意大家一起玩的話,再對比其他THO,會有不一樣體驗的。
胡:之後到現在你沒有再辦活動,而還是就繼續偶爾當出攤代理或活動staff。是為什麼呢?
熊:沒錢。
胡:你如今在正職和同人活動的時間管理上是怎麼安排的?目前的正職是什麼?
熊:目前在北外灘一家公司工作,做操作方面的職務,工作內容跟同人無關。有空的時間[YH6] 看會群,下班後打會遊戲,或與他人討論一下社團作品或是想法;同人活動(線下)僅限於節假日或者其他不影響工作的時間參與。
胡:最後有什麼想和一般同好分享的心得?對想辦活動的同好,又有什麼建議?
熊:對於做同人製品來說,量力而行,開心就好。感覺陷入困境的話,那就跳出來看看別的,不然被水淹沒,手足失措就不好了。也不要總鴿別人,有靈感就趕緊記下來,不懂就多問有經驗的前輩,時間或能力不足也可以從最簡單、最初級的同人本,如黑白copy本做起。
如果能做當地特色的作品也是非常有意思的,很推薦各位發掘你們當地的特色來與創作和活動結合。
對想辦活動的同好,就是:要有錢、有人、有時間、有精力、有想法。有想法很重要。
要知道辦活動的資本有什麼、要做些什麼、你能做什麼、有什麼人會來;優先考量本地同好。不懂的話,就請教辦過活動的前輩,不要害羞,一定要厚著臉皮問。
這裡必須再多強調一下:不熟悉的環節多問問人,問清楚流程以及結果,屬做人做事的基本能力之一。你想去做某件事,肯定要提前做好功課。
遊客體驗我認為很重要,只是擺個攤、搞個live什麼的,現在我覺得對遊客和攤主來說會比較無趣吧,除非活動和live都很出眾。
胡:這裡我的意見倒不太一樣。我是那種比較樸實、現實的人,我對一場展會的期望,是你只要把最基本的「擺攤」(包括主場物流、展前布置及善後工作)和「拉人」(包括動線管理)做好,就很好了。此外的活動有也好、沒有也罷,如果辦個活動要我分心去配合,我可能還不太樂意。這是因為,我來出攤,就只是想賣本子、和其他攤主交流,還有就是和同好聊天;作為遊客的時候,我在乎的也是有什麼好的作品,而不是有什麼特別的現場活動。所以我從來都不嫌這些展會單調或「同質化」。大米也說過:「我們分開地域就好,不同地方辦的內容差不多無妨,因為我們一個地方受眾是當地的一批人,另一個地方是另一批人,總體來看,我們每次面對不同的一批人,同質化就不成問題。」但或許你因為到處跑展跑得多了,又不是收錢收最多的攤主(我想這個很重要),所以比較會覺得「無趣」吧?那麼問題來了:你想辦個有趣一點的活動,然而如果有比較多攤主是像我這樣的,並不在乎有不有趣,當然也不會反對你去做,只就不置可否,那你又作何感想呢?你在規畫的時候有沒有和參展攤主交流過這方面的問題?
熊:對我來說無所謂。願意參與進來當然最好,但就算不想玩,我作為主辦方,當然也會保證活動從頭到為正常運行,這是基本要做好的本職工作。
規畫的時候,我就沒有安排什麼需要攤主配合的活動。我是這樣想的:作者和感興趣的遊客交流,是同人活動的一個基本的部分,也應該是出於自主,不應該需要主辦方再特別想方設法撮合雙方互動,所以安排的現場活動就以不干擾擺攤為原則。然後我是想看看,在主辦方喊出了鼓勵交流的口號,但不特別設計如集章式活動的情況下,攤主和遊客互動的能動性,不過最後雙方行為基本上和在別的展會上也差不多就是了。
但話說回來,如今大多數展會上,主辦、攤主、遊客的交流有些過少,或者說互動性不足吧,我覺得這是目前《東方》only活動應該思考的一個問題,這場「群英薈」也就是針對這個問題所作的一場實驗,希望可以對今後的活動起到一些參考作用。
胡:關於三方互動,在我看來,關鍵是沒有一個適合的時間與空間來排這種活動。最可能把這三方抓到一起來交流的線下場景,我想是有些展會前夜舉辦的合宿,大家睡在同一間酒店或直接在會場,這才方便來一起聊、一起玩。展會當日的話,時間有限,主辦要照顧全場,攤主不會喜歡其他活動擠佔販售時間,散場的時候又要忙寄貨,遊客也各有各的行程,不是每人都會想從開場待到散場、完整體驗所有節目。也可以另外聚餐或舉辦講壇之類的活動,但那就不在展會本身之內。所以這個問題其實很難在線下解決。最可能實現三方交流的地方,我覺得是線上的聊天群、直播間、會議室,例如我們這兩次社群信息論壇就是用線上會議。但也許將來有人能想出在展會裡充分實現這三方互動的節目。
這裡也該請本屆社群信息論壇的成員來回應一下。
Sagume:那我就插播一下。
我們可以期待一下將來線上THO的形式,開發一些在線遊戲,這樣就完美解決三方參與的問題了,而且遊戲能重複使用。遊戲不要太複雜,最好設計成容易死的,但是又加入很多梗等元素,讓大家覺得有趣,願意參與。至於實體場的三方互動,即賣會的組織形式都要進行一個改良。不知道你們有沒有去玩過真人CS,我以前去過一個場,是工作人員也參與進來了的,我記得模式是解救人質,工作人員就扮演固定狙擊點,對匪一方進行一些騷擾之類,當然為了平衡和遊戲體驗會同時放一下水,或者加強匪一方的人數裝備等等,那次玩得非常盡興。我覺得即賣會如果只是搞什麼蒐集啊,解謎之類的,趣味不夠的。我遊客來只想買完就走,管你這些遊戲幹嘛。所以遊戲應該要足夠簡單又有觀賞性、參與度,我覺得這次內蒙古THO的摔跤就是一個很棒的創舉。所以,摔♂跤吧!是個人就能參與。
葉紫蟬:我覺得這樣不好,會排斥女性參與者,包括一些女裝比較好看的身材瘦小的男性,作為地域特色活動或者當段子樂一樂是可以,但如果大家都用這個活動的話就不行了。
我個人是覺得現階段的活動思路有點太狹隘了。我們可以把目光投向廣闊的自然和田野裡,比如說,有沒有人是搞農家樂的?整天漫展漫展確實膩味,但是我們組織一個《東方》主題的農家樂,其實成本也不超過去酒店或者會議中心租場地。在很多地方,THO場地是非常小的,小的也就大學裡面一個教室那麼大,大一點的三分鐘逛完一圈,但是大家來的熱情很高,就會留下一個逼仄昏暗的印象,而農家樂的空間就可以補強這點,同時很多農家樂也自帶食宿。當然,交通是主要的問題。
胡:這些想法看上去好像都滿有意思的,不過這裡還是要和讀者強調一下,從理論到實踐的距離是非常之遠。我們期待變化、想要求新求變,這是人之常情,但真做下去往往就會把自己帶到坑裡,而結果或許也只能換來一兩秒的熱度:「哦,他好像做了點不一樣的」,或許再轉發一下聊個兩句,就沒了,你還是變不了現、回不了本[4]。所以有時候還是要請有經驗的人來澆點冷水。
我問了一下大米的意見,他表示,很多新人主辦都是這樣雄心勃勃、躍躍欲試,然後忽視或低估了客觀條件的限制,強行上馬,結果差一點的吃力不討好,好一點的也還是虧本收場。我們可以複習一下他前年的主張:「一定要先考慮怎麼活下去,再想想怎樣把愛發揚光大。」這「活下去」除了收支平衡以外,還有就是不宜太過費勁,畢竟你要把基本的事項辦好就已經相當勞累了。就社群整體的發展而論,「創新」也不應該成為一種會對活動主辦形成壓力的執念,而應該是在基礎事項得到保證以後,行有餘力,再來做些恰好方便做到的差異化。如果真的那麼想要創新,不如去做內容創作,這會是更適合你的位置,大家也會歡迎。
前幾天看到內蒙古THO的摔跤錄影時,我也很樂,盛讚了一番,還說其他地方也應該本地特色比照辦理,還上升到產業高度說「其他IP的展會也同樣可以搞,跨IP的大亂鬥、大混戰更是多多益善,而且一定要找業餘的大老爺們來扮裝參戰,這樣廠商就有了showgirl之外的娛樂性拉滿的選擇。」但回過神來反省一下,這也就是嘴炮嘛。站在主辦的立場,值得為了讓網友圖一樂就硬要舉辦這類不無風險的節目嗎?也有不少理性的同好表示,內蒙古有條件辦摔跤,也很合乎直覺,但到其他地方就不一定。後來我也又在群裡拋出了幾個想法,如「Fumo格鬥」、「油庫里碰碰車」(把玩偶裝到玩具搖控車上面來對戰)和「羅馬生死鬥」[5]之類理論上成本不高、娛樂性也不小的活動,然而想歸想,有一點我覺得是最應該警惕的:必須要人家自己覺得好玩、自己想玩、願意來玩,這才好玩。如果我們就出一張嘴,說這個應該蠻好玩的,誰來玩給大家看看嘛,這樣在心態上把自己放到清閒看客或高人一等的位置,就很容易討人厭了。
但話說回來,若有誰真去實驗了,我們能幫忙的也就盡量幫他辦好,過後如果不那麼成功,就一起總結一下經驗給今後作參考。這也是本期這次與熊貓哥作訪談的第二個主要目的。第一個主要目的是幫他打廣告賣貨回血。
總之,最後來個結語吧,對今後《東方》同人活動的整體還境,有什麼期望和展望?
熊:對同人活動的整體環境,我的期望也比較普通,也就是希望主辦、作者、遊客能平等而充分地交流。主辦提供平台,社團提供作品,遊客給予支持,每個身份都很重要。注重國內社團的創作,盡量維繫彼此的熱情,不奢望一步登天。
最後祝各位身體健康,再見。
胡:好,非常感謝。


出世魔都‧濃油赤醬‧鱗次櫛比‧日異月殊
川流不息‧暮色四合‧華燈初上‧月明星稀
邀請中國《東方》同人音樂社團所作的中文vocal曲目,加上上海群英薈組委會與老牌同人音樂社團「白狐茶會」合作創作2曲目,共計8首。〈魔都追憶〉為上海群英薈主題曲,中文vocal,歌詞以魔都上海為背景,另有一首純音樂。希望大家喜歡。
曲目提供:赤音羽 、Bunny rhyTHm、心界巡迴、瘋帽子茶會、白狐茶會、上海群英薈組委會(群音繪Crea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