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毛泽东思想指导高中学科学习(文字版)
*提醒:有错别字,请指出,我将会做后续修改。
用毛泽东思想指导高中学科学习
(二〇二三年八月四日)
毛主席语录
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愚公移山》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 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世界是属于你们的。中国的前途是属于你们的。
1957年在莫斯科大学接见中国留学生的讲话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反对本本主义》
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奋斗自勉》
章节标题
一、 怎样认识高中阶段
二、 学习新知识——理论丰富经验
三、 练习——经验反哺理论
四、 复习——“不要四面出击”
五、 对学科学习的战略部署
六、 不动摇——“做一个完全的革命派”
一、 怎样认识高中阶段
要很好地研究高中学科学习问题,便需要对学科情况做一个整体的分析。正如毛主席所说:“大家明白,不论做什么事,不懂的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部署》《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155页)我们要避免这种主观主义的错误,就需要对各个学科进行一个亲自的调查研究。
在这里,我们通过学习的一般规律,从而研究高中阶段学习的特殊规律,并进行论述总结。
高中阶段并非是义务教育的阶段,因此在这个阶段的学习生活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难度加大。高中正是为高考准备的学习阶段,或者说高考正是为了检验高中教育、选拔人才而产生的一种考试。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学习人物不再像初中那样具有很强的基础性,高考不再像中考那样是一种及格考的性质。
(二) 独立自主。正因为高中为非义务教育,并且是为了选拔人才而准备的机构,高中的学习便带有独立自主的色彩——自习课的增加是很明显的表现,他正是在培养人才的自学本领。
(三) 竞争激烈。在某些地区的高中里,竞争并不会过多的表现出来,但是当我们到了另一个地区,这种竞争的激烈性便会不加掩饰的表现出来。原因正在于此:我们能看到一个矛盾,是学生上好大学的名额多少与学生成绩高低排序的矛盾。当它激化时,我们就会看到后一种情况。但是在目前阶段,我们仅需要关注本地的情况。
我们尤其需要纠正一个错误——教条主义。这种主义认为我们可以仅仅通过书本上的条目从而适应一切的情况,死套方法,不管当下。要想避免这个错误,就需要我们多了解现实,并最终回归到现实。这在学习中是很重要的,这说明:我们不能只看理论而放弃了实践。
并且,我们还应该培养识破经验主义错误的能力。这种主义认为,当下的一切问题都可以从过去自身的经验中找到借鉴。我们应该明确:个人的经验是十分片面的,空谈经验,不顾实情,会造成脱离现实的问题,会阻碍我们的发展。这种问题某些家长表现的尤其多,他们多次复述他们自己当年的情形,从而为了证明(?)现在的孩子是多么脆弱、一点苦都不能吃。但是他们却只“看得见树木,看不见森林。”他们一方面感慨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却又一方面忽视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发展。“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情况有所改变,经验就会有所不适用。
下面的几部分内容仅供参考,实际做法请读者辩证思考得出,切不可犯了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
二、 学习新知识
——理论丰富经验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而对于当下的阶段,我们所学的理论正是从科学实验中来的。我们头脑中有的那一部分经验是很片面的,只有通过学习他人的实践成果,我们才有可能拥有更丰富的经验和能力。
那么在理论学习中,我们应该注意的有以下几点:
(一) 要提前了解“敌情”。好的指战员在打仗的时候总是要提前准备,提前了解对方情况——“指战员的正确的不熟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查和对于各种侦查材料的联起来的思索。”(《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部署》)。就像是孙子说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学习学科知识也是一样的,提前做功课我们才能在“战场”上游刃有余。
(二) 做好“排兵布阵”的工作,发展自身能力。我们的学习也像战争一样,需要我们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这里用多少精力,那里费多少时间,几个方面怎么用相同或者不同的方法联系起来等等,都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开始我们只会做一两步,但是在一段时间后我们能做三四步,这便是发展。我们通过练习、学习等方法增强自身能力的发展,而这些发展又给我们带来成就感,鼓励和指导学习、练习等工作。
(三) 步步为营,全盘考虑。在理论学习中,基础的重要性无需多言,而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打好基础。做法便是——步步为营,正如革命战争中的游击战和消耗战那样,我们也要和学科内容打这两种战役。能歼敌多少就歼敌多少,能损耗敌人多少兵力就损耗敌人多少兵力。像打游击战那样,我们全盘考虑,面对一个点死攻不下的时候,需要我们战略撤退。若不这么做势必会损耗自身力量,导致“战争”达不到预想的目的。游击战无法扰敌,歼灭战无法损敌。“有的时候,有些局部破坏了或失败了,全局可以不起重大的影响,就是因为这些局部不是对全局有决定意义的东西。”(《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但同时,我们又知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这便是说明某个知识点的掌握对我们的考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合理分配精力是比进攻更加重要的事情。首先我们应考虑主要和首要的任务、知识点,以此为基础,自然可以理清主干边上的“枝叶”。
(四) 要善于学习。在理论学习阶段(这是相对练习阶段而言的),我们需要抓住知识密度最大的一部分时间,提高效率——即课堂时间。同时我们还要抓住课下的一部分时间来做适当的练习。“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五) 积极防御。我们的理论学习中,会感到有一部分知识学习吃力,这就很可能成为我们将来最大或最后的敌人。早发现,早准备,在这个地方积极构建战略防御,防止它打个我们措手不及。平时我们可以多加注意,多看相关知识补充,多留心这一部分的考点。这样,我们就能赢得很大的主动权。
三、 练习
——经验反哺理论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料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实践论》)我们所学的理论知识正是前人通过这种过程得出的抽象的、规律的概念,因此,我们要是想牢固的掌握它们,实践也是我们必不可少的工作。
不过由于条件的限制,我们没有实践(科学实验、社会调查等)的土壤,所以我们只能利用一种虚拟的土壤——习题,这种带有实践性质的资料来巩固我们的认知。
练习有什么用呢?
毛主席在《实践论》中讲过:“原来在人的实践过程中,开始知识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并随着认识的和了解的增多,“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
而这种“概念”——就我们所讨论的部分而言——是区别于书本上的概念的,因为这种“概念”是我们从做题中得到的经验,通过不断的实践加以丰富和补充,最后得以加深书本中概念在我们头脑里的认识程度,并且我们形成了一定的方法,于是对知识的应用就达到了熟能生巧的地步。
当我们初步了解概念后,我们会形成一个感性认知,而要想深化它,那势必通过“反复的社会实践”从而反映到学科学习中,也就是通过练习。
关于练习的几点建议:
(一) 求之不求量原则的应用。在中国革命战争中,一块地盘反复易主是常有的事,而以为指战员若想保留他的根据地,那么就要“求质不求量”。他需要提高自己部队在会根据地里与百姓的亲密度,需要提高根据地百姓对共产党政策的支持。若做不好这些后方工作,即使获得再多的地区也会很快被敌人拿去,但是若他执行了这种原则,再夺回地区就会容易很多。
(二) 但是不是只运用“求质不求量”。这么做只会使战争局势变得不利于己方。所以在这个原则的运用上,我们需要有一个判断,这个判断是用自己发展起来的主观能动性做出的。反映到我们的学习上,我们便需要力求做一题对一题,做一题会一题,即使弄得慢,但是愚公不是也把大山移走了吗?量变引起质变,这点一点也不假。
(三) 总结反思。只有进行系统的总结反思才能提升我们战略战术的水平。毛主席为了总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而写《中国革命的战略问题》,指导了中国的革命战争;《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讲演,通过经验总结系统地解决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的政治路线问题;《论持久战》高度地指导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战术。由此观之,对错题的反思总结、得出经验,并为自己做一篇报告(错题本、做题注意事项等),是对我们学科学习战略战术提高尤为重要的工作。
(四) 找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分步处理。毛主席在《矛盾论》中说:“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那么在我们练习的时候,也是要找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也即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一个主要的问题在学科中往往表现为基础知识方面的问题,当这个主要问题解决了,那么和这个主要问题相干的其他次要问题也会很容易解决。
四、 复习
——“不要四面出击”
在复习的过程中,有两点是我们始终要坚持的,那是第三章节的第三(总结反思)和第二章节的第三点(步步为营,全盘考虑)。在这两点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另外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不要四面出击”。(《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不要四面出击,做一个完全的革命派》)
一个将军在敌军中左冲右杀,前突后刺可是敌人却越来越多,围得越来越近,为什么?因为他四面出击,四面出击会致使我们在解决某个问题方面的精力分散,从而降低了我们的学习效率。
新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主攻工业、农业,辅之以工商业等经济工作、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整风工作,从而获得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人也应该如此,在某个时间内,规定自己的主攻目标,在这个时间内对它发起猛烈的进攻,那么自然可以很容易出现成果。但是如果知识泛泛地打击,就会像很大面积的炮火稀疏的覆盖那样,总会有漏网之鱼。
“不要四面出击”这个原则,是在帮助我们解决主要矛盾,主要问题。在学科学习的实践中,我们在一定时间内,要“只看得见树木,看不见森林”(《矛盾论:矛盾的特殊性》),而当我们“研究”完了前面的树木后,便需要我们通盘考虑,这时间就要“既看得见树木,又看得见森林”。
通过学习、练习、复习这三个阶段对毛泽东思想的运用,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完成下一阶段的任务——对学科的战略部署。
五、 对学科学习的战略部署
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对中国的抗日战争作出分析,将其分为三个阶段——“敌强我弱”、“敌我相持”、“战略反攻”。
我们还没有接触到学习内容的大部分时,便是处于第一阶段“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论持久战》)所以,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要着重进行基础知识的巩固,以便为将来的敌我相持和战略反攻阶段打好基础。正如毛主席反复强调在根据地做好政治工作、经济工作、宣传工作和关心群众生活那样。
在这一阶段要想很好的规划后面的两个阶段的战略,需要我们对当前的情况有比较透彻的了解和分析。多作两篇报告,写写分析(切记杜绝党八股,杜绝为作报告而报告),这样才能深化我们对当前调查所得状况的认识。有了正确的认识,自然很容易做出合乎自身情况的计划。
有人讲:“计划赶不上变化,计划做了也没有用。”这是不对的,计划是对当前行动和未来行动指导的总纲领。我们有过很多五年计划,那正是为了指导我们五年内的发展、建设而制作的。许多个人组成的集体况且需要计划,这样才能做到统一调配指挥,高效工作,更何况一个人呢?个人更是需要计划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统一调配。
变化是常有的,而计划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只以静止的视角看待问题不是唯物主义,而是形而上学。当一个计划制作出来之后,线面就需要我们运用主观能力对其进行改进。根据实践制作计划,而又根据计划进行实践。“概念是复杂事物、自然规律的抽象”而“理论又反过来指导实践”。毛主席曾说:“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五评苏共中央公开信稿〉的批语和修改》,《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十册第四一四页)(或“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矛盾论》)对于我们的个人学科学习来讲,这个“社会”可以视作有所不同的学习领域。归根结底,我们还是离不开实践,一个方法在多个学习领域的成功成果才是说明这个方法对于此人是否使用的标准。
当我们对于学习有了初步的认识,接触到中等程度的学习内容时,便进入了“相持阶段”,此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保守”。(《论持久战》)这种相持阶段多半在复习时发生,此时的我们要为将来的反攻——也就是最后一部分复习,做准备,也要稳住当下的状态,即战略保守。通过逐步的改变打法,发扬“消耗战”和“游击战”。
见到一个错题就解决一个错题,形式有利,我便坚持,形势不利,战略撤退。暂时的撤退是为将来的反攻做准备,因为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当前阶段无法解决的问题。当问题一个个被解决,我们的反攻形势也就越来越有利。
我们可能看见考试还是错那么多题,但是这些题的错误大多已经不是内部表现出来的,坚实的东西了。而是一种外部的虚壳,进入反攻阶段,我们便是来打碎这层虚壳,让成绩对我们“无条件投降”。
反攻阶段最重要的是坚持精神和战术安排。比如,在题目特别难,我们无法做出,就算做出也不划算的情况下,战略撤退;当我们检查出基础的漏洞时,用尽全力去解决它。反攻打的就是一个歼灭战,一个大决战。
六、 不动摇
——“做一个完全的革命派”
一个人内在的动力是什么?是目标。一个人的精神动力源头是什么?是信仰。心中红旗不倒,所以党性刚强。(党性:是一个政党所固有的本性,是其所代表的阶级属性的集中体现。)
信仰的树立来源于对信仰的正确理解和认识。如果一个人连信仰的事物是什么都解释不清,那怎么可能让人相信这个人被反驳后不倒戈呢?
确立一种信仰,要确保这种信仰是有利于自身和人民的。只考虑自身,会变得个人主义、利己主义。这种信仰会一直激励着我们前进,会提升我们的高度,马列毛主义便是这么一种信仰。
反复摇摆是没有什么好结果的。坚定下来,“做一个完全的革命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