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王德峰中西思想-学习笔记(12)宋明新儒学

2023-08-18 23:48 作者:王小c的c  | 我要投稿

8.1 宋明新儒学:“性即理”与“心即理”

  • 心就是人心,性就是人性,心与性的关系,是宋明新儒家学问的主题。这个主题的真实内涵是什么?在中国主体性原则的确立发展到宋明新儒家时期,很明确就是道德主体的树立。

  • 独立的人格,道德自觉的主体,若不能确立,我们不能说这个社会是近代社会,它仍然是古代社会,这就是宋明新儒家的思想运动的缘起。

  • 北宋有五大思想家,叫“北宋五子”,“周敦颐,张载、邵康杰(就是邵雍),另外两位是兄弟两人,程颢、程颐,叫“二程兄弟”。

    • 哥哥程颢开了后来陆王心学的先河,弟弟程颐开了理学的先河,所以我们说的程朱理学

  • 南宋思想家:朱熹,陆九渊,王阳明

  • 中国学术思想第二次高峰

  • 德主体如何树立。“破心中之贼”,如何破法呢?这就有了宋明新儒家的两派之争来了——理学派与心学派的争论。

8.2 理学派与心学派的分野:性即理

  • 人性就是天理:我们先要认识人性,人性是天造成的,天地造化万物,其中一种造物教“人”,人有人性,这是天理规定的,我们去研究人性中认识天理,跟研究其他自然物的性是一样的,格物而后致知。

  • 程朱理学认为应当把天理讲明白,让老百姓都能懂,都能理解并加以接受。认识到天理,遵守了天理,把自己个人的私欲给他去掉,那叫“存天理,灭人欲”,这样道德主体就树立了。

  • 朱熹说我们如何认识天理?要格物。在一事一物上领会天理,这叫“即物穷理”。比如说格竹子,(竹子是一个)个别事物,你对个别事物不断去领会它,从“个别”中领会到“一般”,天理是普遍的真理,从一个具体事物上发现一般的道理、天理,这叫格物致知。

  • 这件事情不容易做的。我们通常对科学的学习是怎样学习的?是从一般到个别。我们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上,是从个别到一般的。学科学在这一点上要比接受一部艺术作品容易,

  • 王阳明:少年王阳明就立下一个志向,学做圣贤;先是按照朱熹的指导一步一步来,“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没认识天理,倒“格”出一身的病,然后王阳明想要学道教、佛教,但他们和圣贤都没关系。最终王阳明回到了儒家学说里,受了陆象山的启发。

8.3 理学派与心学派的分野:心即理

  • 人心就是天理:今天中国社会有许多病症,都出于“心”的问题,父母跟儿女对簿公堂,兄弟姐妹诉讼于法庭,为的是争夺遗产,无论哪一方胜诉,都不会有幸福感的。

  • 朱熹这么认为的:天理是不朽的。比如说天理当中有一条叫“孝之理”,那么我们对父母的孝之理不朽,哪怕世界粉碎,这世界都没了,孝之理不会消失的。好比西方科学中的两个或多个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定理,即使宇宙中没有这物体都消失了,依然有引力定理,旦宇宙中又有了两个物体,他们一定服从万有引力定律。

  • 但是,陆象山要把它倒过来说了:(是因为)我们先本有孝亲之心,天下才会有孝之理的。——“孝亲之心”是“孝之理”的前提,不能倒过来说。儿女和父母对簿公堂,并不是儿女不知道“孝之理”,可是光知道这个道理没用,孝亲之心依旧不出来,是因为被什么遮蔽了。去除遮蔽不是靠讲道理的,孝亲之心再度起来,它不被遮蔽是因为良知来了。

  • 天理都来自我们本有的生命情感,生命情感都来自人与人打交道,我们并不是单个活在这世界上,我们火灾这个世界上一定处在与他人的关系中,人与人的关系都是情感练习,天理从里边出发。

  • 中国宋明新儒学,特别是陆王心学讲的“理”是生命情感的条理,这是关键处。千万别把天理看成是脱离人的生命情感的那一系列道德规则,也就是跟人性脱离的道德规则,那叫僵死的教条。

8.6 “陆王心学”的传习及其深远影响

  • 从哲学中来。中国哲学就是人生哲学,把人生哲学推到最高境界的就是阳明心学,中国人的信仰只能从这里出来的。当然其中已经有佛家的思想(禅宗的),也有道家的思想。

  • 王阳明自己这么说的,我为什么要讲我的心学,就是期待有朝一日满街都是圣人。每个人都有圣贤的品格,就是每个人都是道德主体。他说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无论是贩夫走卒、还是引车卖浆者流,都要做收拾精神、自作主张的大英雄。

  • 鲁迅先生当初痛心疾首地说了一句话:什么是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就是奴才侍奉主子的文化。人都没有主体性,只有彻底地打破主奴关系,中国才有希望。国民性的改造,其实是阳明心学未尽的事业。阳明心学最终没有大行天下,大行天下的倒是程朱理学。

    • 在明朝和清朝,程朱理学成了官方意识形态,每一个参加科举考试的书生,都要熟读朱熹,熟读朱熹对“四书”的解释。

    • 阳明心学传到日本了,为日本的明治维新的成功提供了思想资源。

  • 阳明心学的整个体系,其实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一句话叫“心即理”,第二句话叫“知行合一,第三句话叫“致良知”。

该笔记已整合入个人知识体系,详见 [5 宋明新儒学](http://wangc.site/cbrain/share?nodeid=9c1324628a49a51e)

王德峰中西思想-学习笔记(12)宋明新儒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