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蓝航线舰船档案:贝尔法斯特·改Ⅲ(下)

·授权确认
以下模块内容仅对已签署条约或已获得授权的合格人员开放,来自外来人员的非授权浏览可能会导致来自碧蓝航线的定位、监视甚至杀伤性打击。
YOU HAVE BEEN WARNED
Vous avez été prévenu
Вас уже предупредили
你已经被警告过了
لقد تم تحذيرك بالفعل
Ustedes han sido advertidos
---授权确认,准许深入浏览

舰载武装:
不论贝尔法斯特号在船电系统、舰船防护、动力系统等方面下了多大的工夫,她终究是一艘不折不扣的战舰,多种多样的舰载武器系统才是她赖以直接杀伤敌人和予以自保的铁拳。
贝尔法斯特号安装有3座MK-53ASEGS双联装203mm电磁轨道重接炮、2座MK-48ASEGS单装120mm电磁线圈炮和3座MK-43ASEGS单装76mm电磁轨道炮。作为国际项目,发展至今的先进舰载电磁炮系统(Advanced Shipboard Electromagnetic Gun System,ASEGS)项目在各成员国的通力合作下已经结出了累累硕果,形成了使用范围覆盖驱逐舰到战列舰的舰载电磁炮家族。


作为ASEGS计划结晶之一的MK-53ASEGS双联装203mm电磁轨道重接炮以其高性能和良好的模块化和通用性享誉全球。作为一种全自动、垂直装弹的203毫米双管舰炮系统,MK-53能按照存储、初始化/可编写的程序装填和发射弹药。其主要任务是对海攻击,可在其有效射程内精确、快速、大范围地对视距外的友军单位进行火力支援,在舰队决战时也可为友方主力舰提供支援和掩护,必要时也可兼任对陆攻击作战。MK-53使用具备高度隐身设计的炮塔,重185吨,内置模块化供弹系统与自动化弹药库,每个供弹模组装有10枚炮弹,重5吨,由于是电磁炮所以不需要药包,因此进一步节约了重量。而所有的供弹模组都装填于位于核心区内分成3层的自动化弹库,模组在弹药库内通过机械臂装上炮弹后通过穿梭输送机送往炮塔。每座MK-53炮塔的旋转基座下方都设置有两个扬弹机,每次可将一枚炮弹提升到基座甲板的位置,再由取弹机送入尾盘,完成组合与上膛。主弹药库装有500发炮弹,还有4个容量500发的辅助弹药库,通过自动输弹机以每小时240发的速率向主弹药库补充弹药,使得MK-53能一面射击一面装弹。事实上ASEGS计划舰炮均采用这样的先进自动化弹药库,不仅将占用的体积重量降至最低,而且是一个完整的模组,制造工作能与舰体建造同步进行,并且以整体吊装的形式将整个电磁炮/弹药库模组直接插入舰体,节省了建造时间。
除此之外,ASEGS计划舰炮由于面向无人战舰设计,因此强调高度自动化,从而使其只需舰载主机的遥控就能运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所有的ASEGS计划舰炮的转动组件(包括炮塔回旋、炮身俯仰、扬弹装填、弹库输弹等)均使用电动伺服装置取代了传统液压系统,简化机械结构、提升可靠度并降低了火灾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所有的ASEGS计划舰炮均采用基于低温分子束外延技术而大量生产的锡基石墨烯蜂窝量子拓扑材料制作电枢加速段。由于衬底的外延作用,这一纯平锡烯的晶格常数高达0.51纳米,故存在因晶格拉伸导致的s-p轨道拓扑能带反转,即具有拓扑特性。经过调控后,这种新型石墨烯材料能够实现拓扑超导态、优越的热电效应以及近室温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是一种极其优秀的同时具备室温超导能力、高导热效应的电磁炮炮身材料。

MK-53ASEGS双联装203mm电磁轨道重接炮配备85倍径203毫米口径身管;拥有10发/分的持续射速,20发/分的最大爆发射速;采用轨道+矩形同轴加速线圈的双段加速方式使得其有效射程达400公里,,若使用增程型炮弹时极限射程更是可达惊人的760公里。并且配备精密射控系统,可选择精确打击和火力覆盖模式,在精确打击模式下系统将抑制炮弹散布,其有效射程内圆概率误差不会超过5米。在火力覆盖模式下单座主炮的火力投射能力相当于2个155毫米加榴炮炮兵营。在火力覆盖模式下,只要目标位于贝尔法斯特号装备的3座主炮的公共射界内,那么3座双联装主炮的一次齐射可以在数分钟内向目标区域投送相当于一个集团军属炮兵旅的全部火炮齐射的火力。
而除了这两种模式以外,精密射控系统还内置一种特殊的模式:联合多重命中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贝尔法斯特号会将精密射控系统与经过特殊设计的采用电伺服的电磁炮后坐力缓冲系统连接,在这种情况下,一座MK-53双联装舰炮将会同时装填两种不同的炮弹:一门装填高爆弹,另一门装填穿甲弹。装填高爆弹的那门炮将首先开火,装填穿甲弹的另一门则会借前炮开炮对后坐力缓冲系统造成的侧向偏移微调缓冲系统,并在0.01秒后以穿甲弹开火。
采取这样复杂的措施是为了达到这样一个目的:第一枚高爆弹对敌舰装甲表层造成一定损坏,第二枚穿甲弹则从第一枚炮弹造成的损伤处穿透已经被削弱了的敌舰装甲,就算不能穿透,也可以扩大对敌舰装甲的损伤,为下一次的联合炮击做准备。
随着塞壬量产型Ⅲ自北海要塞第一次出现以来,人类各处前线战场面对的塞壬量产型都逐渐被替换为这种全新的量产型,对于量产型Ⅲ普遍增厚了的装甲而言,过去电磁炮对Ⅲ型量产型的穿透能力大幅削弱。然而对标Ⅲ型量产型的新一代电磁炮又不可能在短短的几年内走下试验台并大规模推广。因此在Ⅲ型量产型出现后,碧蓝航线的各类战斗舰船都逐步通过技术植入换装了这套在现有舰炮基础上改进而来的命中体制,从而可以降低对舰炮本身的初速要求,达到原本需要更大口径或者更高成本才能达成的效果。
当然了,像巡洋舰级主炮这样的中口径舰炮很难保证一次射击就穿透敌舰装甲,所以显然一座炮塔的攻击显然是不够的。不过“联合多重命中体制”正是为了应对这一情况而存在的。
从实际操作来讲,通过本舰的精密火控系统和JPS(Joint Positioning System,联合定位系统)制导相结合的方式,贝尔法斯特号的所有主炮均能实现对侧舷敌舰的“联合多重命中”。也就是说,只要目标位于贝尔法斯特号3座主炮的公共射界内,贝尔法斯特号就能通过协调各炮开火顺序而使总数达6枚,初速达8马赫的电磁炮弹能精确地击中敌舰装甲表面的同一个位置。从而对该处敌舰装甲造成巨大破坏。
当然,这套系统并非无懈可击,由于和塞壬作战时往往会出现的极端天气影响,想要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准确地命中一块比巴掌大不了多少的地方那可是难如登天。就算有现代智能火控系统和天基卫星的联合引导,加上可以发射制导型炮弹提高精确度。仍然不能保证在采用该特种命中体制舰船的三分之一有效射程外准确击中目标。换言之,对于贝尔法斯特·明珠这样的舰船而言,想要让联合多重命中体制真正地发挥作用,敌舰必须位于其有效射程的三分之一范围,也就是约132公里内。超过了这个范围,联合多重命中体制的准头就会直线下降,最多只能保证命中敌舰,而至于命中敌舰的哪一个部位嘛……
当然,面对全新塞壬Ⅲ型量产型,不能把宝全压在对精度要求极高的联合多重命中体制上。在人类与塞壬无尽的矛与盾竞争中,只有从多个不同的方面进行突破,才能维持对塞壬稳定的战术优势。认为有了联合多重命中体制就万事大吉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观念,因为塞壬随时都有可能针对单一措施发展出反制手段。深知这一点的研发人员们同样在其他领域进行了攻关。由于新型电磁炮完成的时间还遥遥无期,工程人员们只好“旧瓶装新酒”,在舰炮的搭载弹种上下功夫。这种在已有基础上稳步前进的做法最终给包括贝尔法斯特·明珠在内的碧蓝航线海军舰船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应对塞壬Ⅲ型量产型的方案---TSAA35A1智能双段特种穿甲弹。
TSAA35A1吸取了自千禧年以来智能弹药(东煌称灵巧弹药)的发展经验,加装有智控弹药系统。与传统的穿甲弹不同,这种智能双段加速特种穿甲弹在着弹前会二次引爆穿甲弹尾部携带的高聚能定向发射药用于二次提升着弹速度,同时穿甲弹主穿杆的前端加装了一段加重型可抛式重型穿杆,用于击穿Ⅲ型量产型的表层装甲阵列并激活Ⅲ型量产型的主动防御机制(也就是覆盖Ⅲ型量产型舰体表面的紫雾,据样本分析表明,这些紫雾实质上是高密度微型纳米蜂群,对任何进入覆盖范围内的外来物体---通常是人类发射的实体弹药---进行高效率侵蚀,从而达到削弱攻击或使其无效化的目的),在发射药二次加速的协助下,重型穿杆可有效击穿两层以上的表层装甲并激活主动防御设施,在可抛式重型穿杆被紫雾侵蚀时,由于其使用两段式设计,其被侵蚀后并不会影响起主要穿甲作用的钨合金穿杆,主穿杆加装有经过分子强化的抗弯曲保护层,增强其硬度的同时也用以保护穿杆主体,作为穿杆主体的钨合金中也加入了好不容易才研究出来的反制材料用以抑制紫雾中的纳米机器人与侵蚀性物质,同时得益于新涂层技术,穿杆的直径也得以在总直径不变的情况下增大10%,这些措施使TSAA35A1智能双段加速特种穿甲弹面对Ⅲ型量产型的防护系统时拥有更高的强度防止主穿杆折断,据模拟实验和实战测试推算,TSAA35A1在击穿Ⅲ型量产型的表层装甲后,主穿杆至少还保存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穿杆长度,而对于TSAA35A1的超长型穿杆来说,即便是损失百分之五十,剩下的穿杆也足以在规避紫雾侵蚀的情况下轻松击穿Ⅲ型量产型的内层装甲。
可惜的是,这种特种穿甲弹由于制造工艺复杂,价格昂贵,即使卖给明珠港区的是内部成本价,其价格也依旧高昂。因此,这种弹种虽然配发给了明珠港区每一艘现代化水平足以支持该型弹种的所有舰船,但在几乎所有舰船上都只有少量装备作为杀手锏使用。
不过还好,作为国际合作项目的ASEGS计划同样强调高度的通用性,这使得MK-53足以支持发射绝大多数的同口径弹药。而这些弹药中不乏标新立异之辈。比如将传统高能炸药换装为全氮阴离子装药的实验型高爆弹;采取心频引导方式发射必定命中的“冈格尼尔”制导炮弹;携带大量ADMM(All Directions Multi-Purpose Missile,全向多用途导弹),也就是著名的“地狱火(Inferno)”微型导弹的舰队防空子母弹等。
前面提到过想要对抗塞壬,一方面可以稳扎稳打,在已有装备的基础上持续开发技战术性能更高的装备;另一种就是另起炉灶,用全新的思路开发令塞壬猝不及防的装备。而这些画风和寻常弹药不一样的,就明显是这一思想的指导产物了。
这样做既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在于人类确实获得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手段来对抗塞壬。坏处在于选择性太多,对于一艘舰船而言,“我全都要”的想法是不适用于战场的。一艘舰船要想保证战斗力,需要的是量大,而非种类多。少量高精尖智能弹药只能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
因此,尽管可选项多样,贝尔法斯特·明珠还是只配备了少数几种而数量众多的弹药。并且会根据不同的作战需求调整携带方案。一般情况下除了包括普通的穿甲弹和高爆弹外,还有专门用来执行联合多重命中任务的TSAA35A1智能双段加速特种穿甲弹和ENAA203纳米聚能高爆弹。如果有远程炮击任务还会携带用CEC终端取代战斗部,具备弹群协同功能的TGP“工蜂”目标引导炮弹或五十万吨当量的GN98高能激光点火核聚变炮弹。在演习时还会装备同实弹等重的内含颜料的训练弹。
此外,在2016年碧蓝航线卡西米尔港区率先将训练弹改装为礼花弹的事件传出并得到最高司令部的默许后,负责训练弹生产的卡尔玛(瑞典)考库姆公司(SAAB Kockums AB)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机会,在收购了东煌的两家烟花厂家后对他们的TD-52先进联合训练弹进行了迅速修改。推出了充满喜庆意味的涵盖各主流口径舰炮的系列礼花弹。绅宝考库姆通过这一大胆的转型不仅使得贝尔法斯特号巡洋舰得以装备一种初速达8马赫,具备末端修正能力,圆概率误差不超过5米的“增程制导礼花弹”,还让绅宝考库姆借此机会迅速崛起,成为了风头一时无两的商业巨头之一。
除主炮外,贝尔法斯特还安装有2座MK-48ASEGS单装120mm电磁线圈炮和3座MK-43ASEGS单装76mm电磁轨道炮作为副炮。由于主要的攻击职能已由主炮和VLS(Vertical Launch System,垂直发射装置)承担,因此这些电磁副炮将承担中近距离拦截和区域防空的主要任务。
MK-48ASEGS单装120mm电磁线圈炮配备70倍径120毫米口径身管,采用线圈炮体制使其不能发射高速弹丸。尽管其最大射程仅为300公里左右,但若使用增程型炮弹射程还能进一步增加。不过由于不需要执行太过复杂的任务,因此出于控制成本的需要,贝尔法斯特号并未给MK-48配备增程型炮弹。
MK-43ASEGS单装76mm电磁轨道炮配备60倍径76毫米口径身管,轨道炮体制使其不能发射大质量弹丸。尽管其最大射程仅为150公里左右,但若使用增程型炮弹时射程还能进一步增加。不过由于不需要执行太过复杂的任务,因此也是出于控制成本的需要,搭载在贝尔法斯特号上的MK-43同样没有配备增程型炮弹。
相比于MK-53,MK-48和MK-43的精密射控系统就缩水了不少,不仅没有多重联合命中体制,为了控制成本也移除了原本打算搭载的火力覆盖模式,使得MK-43仅有精确打击一种模式可用。
出于节约舰上空间的考虑,贝尔法斯特号上所有的舰炮均共用同一个弹药库,为此对ASEGS计划中的标准弹药库进行了一定修改,使其能同时兼容三种不同口径的炮弹。同时对适用于203mm的装弹模组也进行了一定修改,由于76mm口径和120mm口径炮弹相比于203mm口径炮弹缩小许多,因此采取模块化改造后每个供弹模组可选装载10枚203mm炮弹、22枚120mm炮弹或50枚76mm炮弹,在后两种模式下每个模块分别重约11吨、8吨。
出于对8马赫炮弹动能的自信,MK-43和MK-48并未配备专业穿甲弹,但配备了穿甲高爆燃烧弹和纳米聚能高爆弹两种炮弹。由于舰载高能激光近迫武器系统反应时间极快,拦截用时极短,使得在一般情况下来袭弹药在击中舰体前就会被全部击毁,然而对于过饱和打击乃至采用高抛弹道进行灌顶攻击的弹道导弹而言拦截力度还是不够。这使得MK-43和MK-48必须着眼于高能激光近迫武器系统的不足之处,从而形成优势互补,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战舰。
作为标准配置的穿爆燃弹头部呈尖锐的锥型。在加工时采用高周波一体成型技术,使得整个弹壳和弹头成为高韧性的整体。弹头处经过特殊处理掺入了少量稀土金属元素,比一般的高爆弹弹头硬度更高,抗弯曲能力也更强。保证其对一般战斗机的装甲或空中要塞的装甲具有良好的穿透性。内置的高爆炸药被做成球状,外围包裹着流动的燃烧剂,燃烧剂-猛炸药组合被小心地放置在弹壳内。一经高速撞击,产生的形变就会将动能转化为热能,待弹体穿透蒙皮后引燃炸药并点燃燃烧剂,爆炸产生的冲击又会将燃烧剂在机体内部四处抛洒,从而产生巨大的破坏。
当然,考虑到不一定每枚弹药都能命中,每一枚穿爆燃弹加装了智能引信,在发射后一段时间内没有撞击的则自动引爆。这一招对于大规模的机群而言有着不错的破坏力,就算打不中,四处飞溅的正在燃烧的燃烧剂也会将周围一片空域变为难以接近的区域,这种源自凝固汽油弹的燃烧剂添加了黏性物质,一经附着便如同跗骨之蛆无法摆脱。
当然,这样的小伎俩在面对敌方大型空中要塞时一般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这些飞在空中的庞然大物一般都装有完善的灭火系统,燃烧剂烧不了多久就会被扑灭,无法进一步扩大损害。
于是在排除掉所有的非关键因素后我们又回到了那个根本问题:如何一次造成巨大的损害?
碧蓝航线对此给出的答案是换装新爆炸物。
这便是采用全氮结构的ENAA76纳米聚能高爆弹了
这种高爆弹结构与碧蓝航线现役的标准高爆弹结构完全一样,唯一不同的是它里面填装的是一种代号为NaSM23的纳米介稳态物质。这种介稳态物质是在制备过程中将少量的纳米级超精金属元素和氮阴离子盐按一定配比化合形成的一种固态化合物。这种固态化合物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具有比一般用作爆炸物的炸药更高的稳定性。
采用这种纳米介稳态物质的炮弹在存放时处于稳定状态,不会受磕碰、高温等因素的影响。准备发射时,扬弹机在装入炮弹时会对其尾部通电。
在充能完毕后这种物质就进入了亚稳定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这种物质的稳定性介于未通电和爆炸间,这也是使用“介稳态”一词的原因。然而这时候的战斗部仍然处于不能爆炸的状态,想要看大砰砰的朋友们必须得等到弹头击中目标后,延时引信会释放出催化剂,当这种催化剂和NaSM23混合的时候,哪怕只有一点点,都会立刻引发剧烈反应:通过充能进程储存在NaSM23中的所有能量会在瞬间放出,以炸点为中心向周围四面八方爆射,其爆速高达14000 m/s。这时和NaSM23混合在一起的金属元素也会在一瞬间内被加热为红炽的微金属射流,甚至连周围的空气都会在爆心上万度的高温面前瞬间被转化成蓝紫色的高热等离子体,配合微金属射流足以给任何空中要塞以最沉重的打击。
装填这种物质的纳米聚能弹虽然小,但其威力甚至比1枚381毫米的普通炮弹还要大些,就算没有直接命中,在超高温等离子体和金属射流的面前也不可能会有任何实体材料能够幸存。采用同样物质制成的203mm口径特种高爆弹也被MK-53用于实战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种弹药在联合命中体制中简直是如鱼得水,其吓人的威力只要命中一发,就能够瘫痪一艘战列舰级的大型战舰,至于中小型战舰估计就被直接击沉了。
唯一令人遗憾的是,受限于技术水平,这种材料只有使用专门的工业级设备与其他组分在超高温超高压条件下进行整合后才能发挥作用。而具备这一条件的生产厂家在全球不超过10家。苛刻的加工条件决定了这种材料不可能被大规模量产。也使得其价格一路走高,甚至有和稀土金属一较高下的态势,所幸最近已有报道称东煌科学院已经针对NaSM23开发出了改进型生产工序。其价格曲线才得以不再一路走高。然而这并不代表着短时间内这种材料就能应用于大规模生产。考虑到其价格仍是居高不下,这使得其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作为舰船主要火力使用。
除电磁炮外,贝尔法斯特·明珠还安装有15座IV-10通用垂直导弹发射系统。这种垂直导弹发射系统是由碧蓝航线科学院联合白鹰雷声公司、铁血工造、北联战术导弹公司和东煌北方工业集团,为碧蓝航线第六代KEN-SEN设计的,采用开放式架构的新一代通用垂直导弹发射系统(PVLS),具备良好的通用性和适装性。出于通用性的考虑,IV-10采取冷热共架的发射方式,其中冷发射模式时采用电磁弹射。

同它的前辈IV-1一样,IV-10采用8单元一组的模块化构装,并适配有5米,7米,9米三种不同长度的发射装置和同等长度的发射箱。发射装置在插入舰体后就很难再做改变,但发射箱可利用吊车随时更换,但要注意的是长发射装置可以换装短箱,但绝对不能把长箱塞进短发射装置里,比如7米发射装置可以轻而易举地改装5米发射箱,但千万不能拿7米长箱塞进5米发射装置里。
IV-10垂发的模块化构成不仅将占用的体积重量降至最低,而且是一个完整的模组,制造工作能与舰体建造同步进行,并且以整体吊装的形式将整个模组直接插入舰体,节省了建造时间。但需要指出的是,不像发射箱一样想换就换,发射装置在插入舰体后想再取出来可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IV-10拥有史上最大的发射箱内径---1米,如此巨大的容积使得其可以装得下任何类型的舰载导弹,是的没错,“任何”类型。前所未有的巨大空间不仅放宽了对导弹的限制,还使得总载弹量进一步增加。在装填某些小型导弹的时候甚至可以采取一坑五弹,一坑六弹乃至一坑九弹的装填方式,从而使载弹量成倍提升。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贝尔法斯特·明珠只携带了15座共120个单元的发射系统,但却能一次装填两百多枚导弹的原因。
此外,由于采用了高度自动化的开放式软硬件架构与模块化延伸电子元件(Canister Electronic Unit,CEU),并通过模块化控制单元(Module Controller Unit,MCU)与舰上TSCE共同运算环境相容,IV-10得以更经济又迅速地整合各种现有或新开发的导弹,只需要更换新的导弹控制软件,而不需更改发射器本身的软硬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即插即用”。发射器的导弹控制系通过CEU与联合神盾战斗管理系统连接,所以导弹只需采用与CEU相兼容的软件即可。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尽可能地响应碧蓝航线提出的环保号召,IV-10垂直发射系统在冷发射模式下弃用了成熟的燃气弹射冷发射方式,而是采用了更加环保的电磁弹射冷发射方式。就像一座垂直安装在舰体内的电磁炮一般,以密闭形式封装的电磁加速导轨会将导弹弹射出发射装置,随后导弹自行点火起飞。而在一个发射箱中安装有多枚导弹的情况下,在一枚导弹被弹射出舱的时候,底部的紧凑型抓钩自然会保证剩下的导弹待在它们应该待的位置上。
当然,出于通用性的要求,IV-10不能拒绝那些旧时代采用热发射模式起飞的导弹。因此考虑到可能的发动机尾焰对发射箱内壁的烧蚀,所有的发射箱在出厂时已经预喷涂了石墨烯抗高温涂层,并预留了燃气排导系统的位置。
令很多外行人唏嘘感叹的是,由于IV-10主要面向国际买家(实际上能在购买军火方面舍得大手大脚的国际买家一般只有国家……和碧蓝航线,而后者大手大脚的程度保证全世界无人能企及。)因此在购买这种VLS的时候为发射箱预喷涂石墨烯涂层等一大堆售后服务已经成为了行业共识。而这就导致用户如果拒绝这些服务甚至还得多花钱,在很多外行人看来这是非常难以理解的事情。
尽管贝尔法斯特号通过取消乘员空间而使有效空间得以扩大近40%,然而她却同样面临“If you build it, they will come.(只要你建造了一艘大船,自然而然就会有各种设备‘填满’她)”的尴尬局面。
贝尔法斯特号巡洋舰的任务需求决定了在导弹作为一种主战装备的时代背景下,她必须得有足够数量的发射单元,否则是难以胜任作战需要的。
面对这种窘境,设计师们并不打算妥协。
在这样的坚持下,经过耗费了不少经费的多次尝试后,设计师们终于找到了一种两全其美的方法,不仅不会挤占过多的舰内有效空间,而且还能达到预定的战术指标。
这便是上文提到过的“通用舰载设施舱(General Shipboard Facilities Module,GSFM)”。
贝尔法斯特号全舰共有二十多个大小不等的通用舰载设施舱,其位于甲板表面的舱门被涂成了和舰体外部一样的银灰色。舱门采用电伺服机构,插入抗脉冲内衬的舱门不惧一般的电磁脉冲威胁。这些通用舱室内部可以根据任务需要更换不同的任务功能组件。从而在增强了贝尔法斯特号的多用途能力的同时,也算是勉强达到了当初指定的技战术指标。
也正因如此,贝尔法斯特·明珠号核动力导弹巡洋舰搭载的总共15座IV-10通用垂直发射装置分别采取两种方式安装。
其中,5座共40个单元的VLS采取普通的垂直安装方式布置在舰体前部两座MK-53主炮的后部平台上。而剩下的10座共80个单元则全部布置在通用舰载设施舱内。
由于贝尔法斯特·明珠受限于吨位限制不得已选择了绝对重点防护的布局,导致舰上所有的VLS都处于无额外防护的状态,然而考虑到吨位限制,设计师们也不能采取安装额外护甲的方式来保护发射箱内的导弹。因此,安装在贝尔法斯特号上的IV-10垂发系统均只配备了出厂自带的凯夫拉装甲,这种在火炮时代性能还能算不错的装甲在电磁炮面前如同纸糊的一般一戳就破,而至于北方工业集团向明珠港区极力推荐的那些能防御电磁炮攻击的附加装甲模块就更加不要想了。
也正因如此,贝尔法斯特号的垂发系统布置确实饱受诟病,尤其是舰艉侧舷布置的共80个单元的VLS,很多人将其当成整体设计中最大的败笔,认为只要有哪怕1枚导弹或电磁炮弹命中舰船的这一部分,都有可能会引爆VLS发射箱里的导弹,造成二次损伤,甚至还有波及到其他发射装置的风险。
确实,这一想法自有其道理。然而正如前文所说,所谓的“完美”是不存在的,换言之,只有整体性能的最优而没有整体的“完美”。看上去很好的东西,实际上不一定好,看上去不好看的东西,战斗力也不一定就差。在通常情况下,一枚来袭弹药在接近贝尔法斯特号的时候会首先遭到舰载EECM系统的干扰、压制和欺骗,同时还有“赎罪劵”ERAM这类拦截弹的远程拦截;如果接近到中距离,则会由电磁副炮进行精确打击拦截目标;如果来袭弹药还能进一步接近,则会遭到来自舰载激光CIWS的3到6束高能激光的照射,而根据测试数据,一枚高速飞行物一般仅需持续照射0.1秒就能确保摧毁在这套高效率的远-中-近程拦截体系下,很难有高速飞行物能够命中贝尔法斯特号,而糟糕到连这套体系都无法完全拦截敌方来袭火力的情况……当然有,但是出现的概率很低。退一万步来说,就算这种情况真的出现,贝尔法斯特号还有自身的装甲系统作为最后一道屏障,舰体内的氮气环境和自律机械也能有效控制损害。可以很好地起到保护安置于通用设施舱内VLS的作用。当然,电磁炮还是能够击穿掺有结晶化热强钢的船体钢的。但我们必须认识到最重要的一点是,那就是什么样的需求决定拥有什么样的装备,作为一艘中型战舰,要求贝尔法斯特号具备主力舰级的防护是根本不现实的,她的任务仅仅是作为先锋舰队的一员为舰队主力舰护航,或作为编队旗舰组成海上机动编队,侦查、骚扰敌方舰队或展开保交作战。换言之,会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贝尔法斯特号通常仅作为先锋舰使用,这时她能得到来自友舰的各种支援;而作为舰队主力时,她又几乎不可能遇上这种情况。所以过分苛责贝尔法斯特号的VLS布置是不够明智的。
当然,发射系统很重要,但是发射系统里面装的什么显然更加重要。毕竟只有这些装在发射装置里的导弹才能给予敌人以致命打击。
贝尔法斯特号在采用舰载导弹时也同样遵循“类少量大”的原则,尽可能地选择那些成熟的货架产品而非充满试验性质的新砰砰,当然那些威力大到能够忽视缺陷的除外。
每次出航前,贝尔法斯特号均会根据任务类型选择不同的装填方案,但在通常情况下,贝尔法斯特号将会选择如下的“通用”装填方案:
4个模块装填ALN/SAM-148“赎罪劵(Indulgence)”增程主动式防空导弹,由于IV-10发射箱那史无前例的1米内径,因此这种和寻常防空导弹弹体直径差不多的ERAM可以以一坑五弹的形式装填在发射箱内,从而使这4个模块的装填量达到惊人的160枚,一艘舰的搭载量能赶得上快两艘同级舰了。
2个模块装填ALN/SAM-151“黑白兀鹫(Gyps rueppellii)”高层弹道导弹拦截弹,同样是由于IV-10的大内径,使得这种以往只能一坑一弹装填的导弹现在也能以一坑双弹的方式装填,32枚的总装填量得以让贝尔法斯特号以区区巡洋舰级的体量具备优秀的BMD(Ballistic Missile Defense,弹道导弹防御)能力,而这样的能力是很多舰队主力舰都不具备的。
1个模块装填GLP通用发射平台,共16枚,由于贝尔法斯特号不能拒绝某些实验型武器,加上碧蓝航线各港区总是有一些研发课题需要承担,因此在舰上展开各种武器试验是相当普遍的事情,这种通用性很高的发射平台就主要承担这些试验任务,通过简单的改装就能安上不同的试验型战斗部,KEN-SEM们要做的只是把这些封装好的导弹发射出去而已。GLP小巧的体型让它可以以一坑双弹的方式装填,增加了总装填量。
4个模块装填ALN/SSM-520“雨燕Ⅴ(Apodidae)”高超音速反舰弹道导弹,这种最大飞行速度达10马赫的重型反舰导弹是贝尔法斯特号的主要反舰武器之一,很少有塞壬舰船能够扛得住它500公斤的高能战斗部的直击,然而优越的性能伴随着庞大的体积,尽管IV-10的发射箱内径已是全世界最大,但对于“雨燕”庞大的体量而言最多也只能实现一坑一弹共32枚的总装填量。
4个模块装填ALN/VLA-45“飞鱼Ⅳ(Volador)”反潜导弹/火箭助飞鱼雷,这种导弹虽然被冠名为“导弹”,但实际上它的主要部分,也就是战斗部部分是一枚SVT4700“潘多拉”610mm声自导超空泡热动力鱼雷,为了增强贝尔法斯特号的水下战能力,共32枚的此种导弹可将作为战斗部的鱼雷投送到50公里外,作为战斗部的“潘多拉”610mm超空泡鱼雷可以攻击水下2000米的潜艇,具备相当强的反潜能力。
ALN/SAM-148“赎罪劵(Indulgence)”增程主动式防空导弹,作为一种从标准6(SM-6)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一代ERAM,拥有最大400公里的射程。这种装备了主/被动复合引导头的智能导弹可在不依赖雷达引导的情况下拦截约30公里高度内的各种飞行物。并可针对敌机群和空中要塞更换不同的战斗部以实现高效杀伤。这种仅重1.2吨,长5米,直径324毫米的导弹虽然在性能上基本与标准6导弹持平,但在体积上却大大缩小,对于增大载弹量十分有利。
ALN/SAM-151“黑白兀鹫(Gyps rueppellii)”高层弹道导弹拦截弹是专门设计用来执行战区弹道导弹防御任务的舰队反弹道导弹防御武器。为了有效应对塞壬精英战术人形发射的远程弹道导弹,碧蓝航线科学院开发了这种专门用来进行中程、远程弹道导弹拦截的大号防空导弹,由于“赎罪劵”ERAM已经接过了绝大多数的防空任务,因此“黑白兀鹫”就可以专注于自己BMD的职责。
不过由于开发过程中遇到的诸多困难,最终设计师们不得不放弃在“赎罪劵”ERAM的基础上进行改良的想法。而必须另起炉灶,从头设计一种新型导弹。这种全新的导弹包括助推器在内长6.5米,对中段反导的苛刻要求使得其弹径一路从最初的 0.34米扩大为现在的0.68米,重量也达到了惊人的5吨。但这样庞大的弹体却赋予它惊人的18马赫的最高速和高达250公里的射高,射程也扩展到了与其指标相称的3000公里。为遂行任务,“黑白兀鹫”的第三级配备了5个“大气层外动能拦截弹头(Exo-kinetic Interceptor Warhead,EkIW)”,这些弹头在进入临近空间后就会被加速到最大18马赫的速度,与弹体脱离后它们会依靠自身携带的推进剂对自身飞行轨迹进行微调,直至最后击中目标。
GLP通用发射平台可能是贝尔法斯特号所搭载的导弹中最特殊的一种。其他类型的导弹可以在执行某些特殊任务时去掉攻击型战斗部换装功能型战斗部,但GLP是舰上唯一一种不带战斗部的“导弹”。其实顾名思义,这种“导弹”仅仅是一个负责把试验战斗部送到制定位置的运载工具,其职能更类似于“运载火箭”而非武器。
不过这也并不意味着这种导弹毫无战术价值,在实战中,它可搭载专门的CEC弹载终端,为友军制导武器提供中继引导。由此还诞生了一种新战术:对目标发射一枚搭载CEC终端的GLP,击中敌舰后GLP会对范围内的所有制导武器进行引导,使它们将目标都锁定为这一个目标,然后……便是空前猛烈的集火打击。
ALN/SSM-520“雨燕Ⅴ(Apodidae)”高超音速反舰弹道导弹是贝尔法斯特号的主要反舰武器之一。这种重达6吨,长7.7米的重型反舰导弹最高时速可达10马赫。其0.75米的庞大弹径使其能够搭载重达500公斤的高能战斗部或一百万吨当量的核战斗部。作为雨燕Ⅴ主发动机的HE-45脉冲爆震超燃冲压串联式涡轮发动机不仅推力巨大,而且能耗比上一代发动机降低了27%。采用高抛弹道、灌顶攻击的飞行模式使其射程高达700公里,在射程之内具有无可比拟的杀伤力。雨燕反舰导弹安装的智能复合引导头结合了主动雷达制导和卫星制导两种制导方式进行复合引导,甚至还可以从其他搭载了CEC终端的友军单位那里进行引导,再由导弹智控系统整合汇总多个引导信号,这种复合引导方式在使得针对该型导弹的干扰手段近乎无效的同时,也使该型导弹的精度大大提高。
出于对多用途能力的要求,在弹体前端增加整流罩组件后,雨燕Ⅴ便能转为潜射型反舰弹道导弹,但要求潜艇必须从深度不大于200米的水下进行发射,如果是上浮至水面发射那甚至不需要安装整流罩。空射型则是在弹体侧面安装了挂架使其能够被挂载至战机上,不过由于这种导弹体量过于庞大,在多数情况下仅能在机腹安装一枚。
此外,据金刚石·安泰集团官网发布的消息,计划对雨燕Ⅴ进行的新一轮改良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预计将换装阴离子盐装药战斗部,这将使该型导弹的毁伤能力更上一层楼,达到命中一发就能彻底摧毁五万吨以下舰船的可怕威力。有消息称碧蓝航线明珠港区已经开始大批量采购换装阴离子盐装药战斗部的雨燕Ⅴ,并开始对港区舰船进行大规模换装。
ALN/VLA-45“飞鱼Ⅳ(Volador)”反潜导弹/火箭助飞鱼雷原本是在阿斯洛克反潜导弹逐渐落伍时,白鹰海军为填补“阿斯洛克”退役后产生的空缺而开发的新一代反潜导弹。但没想到的是,项目伊始就遇上了一系列困难,新一代反潜导弹的研发难度明显超出预想,不过幸好设计人员们思维灵活,他们联合了来自东煌、鸢尾、独立联邦等国的厂商,将“飞鱼”项目变为了国际性项目。这才最终完成了“飞鱼Ⅳ”反潜导弹。
曲折的过程赋予了“飞鱼”独特的设计思路,原本的打算是与同期研发的GLP平台对接,在其基础上安装一枚SVT4700“潘多拉”610mm声自导超空泡热动力鱼雷,然而GLP计划也遇上了未曾设想到的技术困难,最终虽然得以解决,但代价是弹体长度增加了近一倍。再考虑到“潘多拉”鱼雷自身的长度,GLP-潘多拉组合体的长度必定无法装进发射箱中。
在这样的情况下,研究人员不得不发展一种“飞鱼”专用的助推段,以将“潘多拉”鱼雷送进海中。
改进后的组合体虽然能装进发射箱里,但长度也达到了惊人的8.5米,是贝尔法斯特号所搭载的导弹中长度最长的。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贝尔法斯特号上为数不多的9米发射装置不得不全部用来搭载这种称得上重型的导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数量足够,从而具备可靠的反潜能力。
由于是为VLS特殊设计的鱼雷,同它的兄弟“赫拉克勒斯”不一样,“潘多拉”鱼雷虽然同为610mm鱼雷,但长度却仅有前者的四分之一。
短小的长度使得“潘多拉”的性能远远不如“赫拉克勒斯”。这种重550千克的超空泡鱼雷搭载50公斤高爆战斗部,射程也仅有50公里,跟“赫拉克勒斯”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但“潘多拉”的优势在于,它的适装性良好,可在任何安装了IV-10垂发的9米级发射装置的舰船上安装,为水面舰艇提供良好的反潜手段。
除此之外,贝尔法斯特号搭载的各型导弹均内置了弹群协同算法,使得他们可以在完全自律的情况下自主飞行,这种自弹群引导技术发展而来的软体算法能够将每一枚正处于飞行状态的导弹通过CEC终端连接在一起,通过搭载在某些改装导弹上的分布式服务器,不同型号的导弹得以互相共享数据并自主决策,这样的设计消弭了过去应用在P-700“花岗岩”反舰导弹上的弹群引导技术中“领弹”和“跟随弹”的区别,由于外表并无差别,因此在敌方看来,每一枚导弹都可能是搭载了CEC终端的支援弹,这极大地增加了拦截的难度。而实际上,就算没有支援弹存在,普通的战斗弹群也能做到这一点,只不过效率和性能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而已。
而随着技术发展,CEC终端在经过不断的“先进能力构建(ACB)”后,其体积大大缩小,可以被安装在绝大多数的友军单位上,不仅诸如战斗机这样的单位可以装上一套,甚至连一般的战术导弹都能在去掉攻击型战斗部后换上一套阉割版,这大大增强了前线单位间的连接强度。对于弹群来说,它们可以从几乎所有友军单位那里得到引导,这使得对弹群的干扰难度随正在同步为弹群提供引导的友军单位的数量的上升而上升。换言之,正在为弹群提供引导的友军单位越多,弹群的抗干扰能力越高。这样的特性在碧蓝航线的大规模作战中无疑是极为有利的。
考虑到保交作战中的反潜需求,贝尔法斯特号的水下硬杀伤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贝尔法斯特号在舷侧各安装有1座ALN/UWS-61-4 610mm四联装鱼雷发射管,这种发射管同样采用了电磁弹射冷发射的方式,可在2秒内射出全部4枚装填的鱼雷。在高效的自动换弹机构的帮助下,30秒内就能再次完成4枚鱼雷的装填。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原定计划安装的SVT4800“俄底修斯” 610mm潜射机动水雷因为质量问题不得不延长研发期限,导致原定搭载少量这种水雷的贝尔法斯特现在处于无弹可用的尴尬状态。因此设计师们不得不为SVT5800“卡珊德拉(Cassandra)”533mm潜射机动水雷设计一套兼容模块,使得其能被UWS-61-4兼容使用。鉴于“俄底修斯”的问题在一段时间内都无法得到解决,贝尔法斯特号只能暂且使用“卡珊德拉”来缓解无弹可用的窘境。
除了装填在鱼雷发射管里的鱼雷,贝尔法斯特·明珠的弹药库里还留了8枚SVT4500“赫拉克勒斯(Heracles)”610mm声自导超空泡热动力鱼雷作为备弹。这种水面舰艇和潜艇通用的重型鱼雷由于不需要像“潘多拉”那样考虑长度限制,因此设计限制可以放宽许多。这种长7米,重2吨的鱼雷采用超空泡推进,航速最大可达300节,航深最大可达1500米,但由于采用比冲较低的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导致射程只有30公里。但在这30公里内,“赫拉克勒斯”的200公斤高能战斗部足以给任何塞壬战舰以沉重打击。由于采用超空泡推进的鱼雷速度普遍提高,加上航行时可能需要进行高速机动来避开塞壬发射的反鱼雷鱼雷,因此对于超空泡鱼雷而言,线导方式不具备可行性。唯有声导是超空泡鱼雷能够采取的唯一制导方式。
由于采用超空泡推进的鱼雷在航行时会产生较大噪音,因此在研究超空泡鱼雷的早期,为这种新型鱼雷寻找一种合适的制导方式就成了最大的难题。
这个难题直到人们开发出新的滤波算法,能更好地抑制噪音后才得到有效解决,声导随即也成为了目前为止超空泡鱼雷唯一可用的制导方式。
除鱼雷外,贝尔法斯特号还安装了2座ALN/ASW-8八联装反潜深弹发射器。如果说反鱼雷鱼雷能够前出拦截敌方鱼雷,那么这种反潜深弹发射器便是舰艇防御鱼雷的最后一层主动防御手段。这种简单而有效的武器能够将100千克的反潜深弹投射到2公里远。装药量达50千克的战斗部将给任何鱼雷以毁灭性打击,破坏半径为8米。对于敌潜艇齐射的鱼雷群有着非常好的拦截作用。此外,剧烈爆炸产生的机械波还可以进一步为声呐系统所用,通过分析回波间的时间差,舰载声呐系统就能大致推测出潜艇所处的方位,有利于进一步定位潜艇位置。
舰载机:
随着航空技术自近代以来的迅猛发展,现代千吨以上的军舰一般都配有飞行甲板,可供直升机或固定翼飞机起降。
贝尔法斯特·明珠不是航空母舰,无需搭载长达数百米,供固定翼飞机起降的大型飞行甲板。但考虑到一系列需求,拒绝舰载机明显也不是个好主意。
然而,确定了要安装供直升机使用的飞行甲板和舰载机运维设施,把它们安装在哪里就是一个问题了。
舰首明显是不行的,与塞壬作战时往往伴随着极端天气,这种情况下舰首上浪会冲击飞行甲板,有可能把宝贵的直升机冲进海里去。
而如果布置在舰尾,直升机在降落时就不得不直面MK-53双联装炮的炮口。而如果一个不慎导致机体和炮塔的磕碰,有可能会导致炮塔的损坏。
基于以上的考虑,贝尔法斯特·明珠最终决定仿效北联956型驱逐舰(大洋联邦称“现代”级)。将机库上升一层至甲板上方布置,而主炮后置的做法。这样不仅保证舰载机在起降时拥有广阔的视野和可操作空间,而且能进一步改善海水冲击飞行甲板的问题。

由于中部建筑已被VLS占用,因此贝尔法斯特号的机库十分不同寻常地布置在了舰体内部。为了节省空间,全封闭式机库被直接布置在飞行甲板的正下方。直升机在降落后便会随系留装置下沉至机库中,宽大的机库足以在容纳所有自动化运维设施的同时再装下两架一般大小的直升机,全自动化的运维设施会自动完成燃料、弹药补充,更换配件等工作,也能兼职不算太严重的维修任务。
值得一提的是,考虑到人类上舰的需求,贝尔法斯特号还是在飞行甲板上布置了只对人类有用的自动安全栅栏。平时栅栏处于收起状态,这样可以减小战舰的特征信号,一旦有直升机降落,栅栏就会立刻升起。

图为贝尔法斯特·明珠侧视图,可见其后置主炮,直升机起降坪位于其后部上方

前面提到过贝尔法斯特号可以搭载两架直升机。而就像垂发系统的导弹搭载方案可以随意更改一样,贝尔法斯特号的载机方案也有多种。但在一般情况下,贝尔法斯特号会搭载1架MH-80H“海隐龙”通用隐身直升机和1架MH-80S反潜隐身直升机。
MH-80H和MH-80S实际上都是MH-80隐身直升机的不同亚种,机体结构没有变化,只是机上搭载的设备不同而已。
MH-80“海隐龙”是白鹰海军用于取代日渐老旧的MH-60“海鹰”直升机的新一代通用隐身直升机。尽管有很多人将同样由西科斯基开发的MH-80简单地看做是MH-60的隐身化版本。但实际上,得益于航空技术的进步,“龙”终究要比“鹰”强上太多。
MH-80虽然仍沿用常规布局,但采用了全面隐身设计,多面体圆滑边角设计,减少直角反射面。MH-80通过大规模地应用高性能复合材料以减轻机体重量,机体表面喷涂吸波涂料以减小RCS(Radar Cross Section,雷达散射截面)。两台AFE-600h涡轮轴发动机包藏在机身内,发动机进气口经过精巧设计,开口呈缝隙状,气道曲折,避免雷达波照射到涡轮风扇上产生大的回波;排气管采用了复杂的降温、遮掩设计,排气辐射量极小。虽然为无人战舰设计,但MH-80也考虑到了载人需求,在有人驾驶模式下需要两名机组人员进行操作,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在货舱中搭载10名人员。综合有人和无人的需求,MH-80可选有人手动驾驶,有人AI辅助驾驶,无人遥控驾驶,自律飞行等多种操控模式。先进的光传飞控系统赋予它优良的飞行品质。由碳纤维复合材料构成的全铰接式5叶螺旋桨不仅轻盈,而且强度也很高,足以支持最大起飞重量12吨的机体,旋翼桨毂和桨叶根部都加装了整流罩,形成平缓过渡的融合体,也可减少对雷达波的反射。桨叶形状经过精心选择,不易被雷达探测到。尾旋翼则是涵道风扇尾桨设计,雷达反射回波比传统尾桨要少。
除此之外,MH-80还将红外抑制技术综合运用到机体中。红外抑制器安装在尾梁中,其独特的长条形排气口设计,有足够曲长度使发动机排出的热气和冷却空气完全有效地混合。冷却空气通过尾梁上方的第二个进气口吸入,与发动机排气混合。然后,经尾梁两侧向下的缝隙排出,再由旋翼下洗流吹散,使排气温度明显降低,从而保护直升机不受红外制导导弹的攻击。
为了实现隐身化的目标,MH-80吸取了不少隐身固定翼战机研发过程中业已成熟的经验。武器内藏,并可收起起落架,座舱采用平板玻璃,能有效减少阳光的漫反射,全机表面采用暗色的无反光涂料,以减少直升机的反光强度,进一步降低低空飞行时的目视发现率。
由于该机为海军设计,因此考虑到海上环境,同陆基型号相比,海军型MH-80安装有自动系留系统,隐身涂层也换成了效果较陆基型差但抗高湿高盐环境能力更高的特种涂料。起落架结构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增强。
MH-80采用的AFE-600h涡轮轴发动机拥有2500轴马力的输出功率,安装有FADEC(Full Authority Digital Engine Control,全权限数字发动机控制),两台AFE-600h的强劲动力使MH-80最高飞行速度可达300公里/小时,飞行高度可超过3000米。燃油系统安装有惰性气体发生系统,可防止直升机坠毁后燃油着火,容量为1500升的油箱让MH-80的航程可达700公里。
值得一提的是,MH-80还是历史上首个将计算机视觉系统加载进敌我识别系统的通用直升机项目。通过遍布机体各处的光电探头,MH-80得以360度全方位地接收外界的可见光图像,在有人驾驶的情况下,这些信息会被迅速整合汇总后交由驾驶员进行敌我识别;在自律飞行模式下,这些信息将会经过采用深度学习算法和神经网络训练的人工智能进行敌我识别。换言之,计算机视觉系统的应用给予了MH-80以中近距离内另外一种有效的敌我识别方法,在ECM环境下传统IFF系统很有可能会失效,但这套计算机视觉系统则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计算机视觉系统和传统IFF的协同工作极大地提高了MH-80的强干扰环境下作战能力,对于一向复杂的敌我识别工作也加上了一道额外的安全锁。
MH-80还装备有先进的低频可调声呐、多模雷达(MMR)和电子对抗系统,并可配备机枪、鱼雷和导弹等各种武器。
MH-80的ALN/MMR-102多模合成孔径雷达可以自动发现并跟踪512个目标,并具有逆合成孔径雷达(ISAR)成像、声探测和潜望镜及小目标探测特点,能够为MH-80提供远程和短程搜索能力。
不管是什么版本的MH-80,它们均装备有ALN/IR-24先进红外雷达、ECM电子支援设备、CEC终端和联合神盾数据链,并配备双冗余全球定位惯性导航系统、多普勒战术导航系统以及卫星通信系统。此外可根据不同型号选装反潜声呐、反坦克导弹等装备。
此外,MH-80还搭载了“先进综合自我防御系统(AISD)”,这套系统包括威胁确定、最佳反击手段响应、浮标或拖曳雷达报警接收机、激光报警器等。
MH-80可选装的武器有ALN/SSM-500“磐石(Monolith)”超音速反舰导弹,ALN/AGM-152“天火(Skyfire)”反坦克导弹,SVT3400“阿塔兰忒(Atalanta)”324mm数字反潜鱼雷,一挺7.62或12.7 毫米机枪。
MH-80R作为MH-80的反潜型号,搭载ALN/ASS2100机载吊放声呐系统,这种专业机载声呐采用开放式架构,可实现即插即用,对于战时的灵活换装很有利。而在执行反潜任务时,MH-80R还经常携带SVT3400“阿塔兰忒(Atalanta)”324mm数字反潜鱼雷,形成察打一体的强大反潜能力。
MH-80S则是MH-80的通用版本,这个版本主要用于后勤支援、垂直补给、搜索与营救等任务。MH-80S为贝尔法斯特号提供了强大的海军特种作战、战斗搜索与救援和后勤保障能力。丰富的可选装备使MH-80S可执行多种多样的任务,通过加装不同组件,MH-80S能够胜任多种角色。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日渐繁重的反水雷任务,参与MH-80项目研发的白鹰西科斯基公司和洛·马公司于2022年6月就MH-80新型航空电子设备及新型反水雷模块分别签订了合同,计划在MH-80R反潜模块中加入专职反水雷模块以应对塞壬水雷。目前该项目已处于小批量生产阶段。据悉,已有一批经过改装的新型MH-80R被部署至碧蓝航线前线港区进行试飞。这批MH-80R将具备侦测、定位、压制水雷威胁的能力,预计将能大大减轻水面舰艇的扫雷工作。





呼.........
五万字的设定,求个三连不过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