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感1《十三邀》第七季 对话陈晓卿

1、许:就是,比如我对北京味道的切入,跟他完全不一样嘛,我们那种军队大院。就是那个市井的北京,是离我们很远的一个北京。那大院里面又是,那种一大锅,带着一股计划的味道,然后食堂的菜。就是食堂的味道塑造了我。平时食物就是一个很工具性的存在,本身很难对我构成一个真正的这种诱惑,所以食物对我们来说,它很难跟享受有关系。
l 为什么我在家吃饭随便怎么吃都行,但一到外面吃就开始有要求。看完这一段我就明白了,在家吃的时候,我把食物当成了一个很工具性的存在,这个工具是用来解决温饱问题的。而在外面吃的时候,食物就脱离工具的属性,我的需求也不仅仅是解决温饱,还要更高级的享受这一追求。

2、陈:知了没有钻出地面的时候,然后它很快就会被真菌感染,在它的身上长出蘑菇,这个东西叫蝉花,鲜极了。那个汤喝下去,整个口腔都是绽放的,就是不停地绽放。
l 我看这一段的时候,觉得画面感好强,而且不由自主地再咽口水(捂脸)。

3、许:最近一段时间可能最抚慰我的,真是在听晓卿谈他那些美食。就当我,四十多岁了快,我快五十了,我觉得以前我好像更多是抽象理念的意义,现在好像是有一些更具体的意义,是更现实的。可能我想象那个更天马行空,恣意汪洋的那个时代也过去了。一道菜里的世界,或一个调料里的世界,让我获得了一些慰藉。但我想我是个非常的后知后觉的人,我想这个东西一定给非常多的人非常多的抚慰。可能我进入一个需要更需要被抚慰的阶段吧。
l 可以这么说,人生就是阶段性调整,迂回在迎新送往之间。不仅是对待外部世界,而且对待自己也是如此。当送别之时,我们只要打包美好,珍藏起来。当迎新之时,我们只需拎着小步,缓缓走入。

4、许:他(陈晓卿)对食物的感情,他可能是乡愁嘛。他也有冒险,但不强烈。他更多是弥合人和人的情感。然后过去这些美食家,唐鲁孙、梁实秋是写出来的,是字写出来的。他是用镜头表达出来的,他是来表现食物。他不是一个纯粹的美食家。然后用新的方式来书写食物又意味着什么,对晓卿到底是个什么。反正说不清楚,就是,我们找到一个更尖锐更敏锐的一个切入点。
l 为什么要弥合人和人的情感?改革开放的这四十年,经济腾飞的背后是一个又一个家庭的分裂。老人村、留守儿童,这样的词汇是这个时代特有的印记。人们为了解决温饱,不得不远离家乡,外出务工。
l 为什么是食物来弥合人的情感?多数人羞于表达,加上语言过于苍白。反倒是最日常的行为,最容易承载对彼此的爱。饭桌上加个菜,转个桌,递个纸巾,为昔日平凡而今稀缺的食物发句内心的感慨。如此种种,都在传递爱,都在疗愈彼此。

5、陈:好,稍停一下。直链淀粉有序糊化是什么意思?
邓:因为它不是有序和无序同时糊化(捂脸笑),只是直链淀粉是有序糊化。其实是这个水温和面团的温度就在下降,在下降的过程当中它其实就没有那么完美地有序糊化。
陈:不要再说了。再说我学厨的勇气都没了(大笑)。我觉得这个都过于专业化。
邓:再降维?
陈:对,降维,降维,降维,拼命地降维。
l 降维是为了贴近观众。观众能看明白,才有可能引发共鸣和情绪点。专业的知识要以通俗的语言来传递,才能被大众熟知。
l 所有的理论知识都不是一生出来就是理论,而是经由实践检验后高度概括和总结后得到的。如果你听不懂或看不懂某些理论,不要怀疑自己的智商和认知能力,只是单纯的对方没有能力讲得更通俗易懂而已。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