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道还是解惑?
“前段时间某地有个小学生,她在自己的作文里写下了想要搀扶倒地老人的想法,结果却被语文老师打了低分,请问你对这名老师的行为有什么看法?”
这是四年前我在上海某传媒学院参加校考时遇到的题目。在经过播读稿件、即兴评述、才艺表演等考验后,我终于通过重重筛选到了第三轮也是最后一轮的面试。这招录比突破100:1的专业,居然只用一个如此“简单”的问题来作为最终试验,实在是令我感到意外,我不知是因为大部分的考生已经在前两轮落选了还是另有玄机,抛下那些疑惑思考了几秒后便自信地回答了。
首先这名教师的做法毫无疑问是不合适的,当学生拥有乐于助人的心态时,切不可打击他的积极性。他不希望学生去搀扶老人,多半是因为这些年帮助老人反被讹诈的新闻过于频繁,导致他不敢让学生去冒这个风险。他想要保护学生可以理解,但他本可以采取更好的方式,比如教育学生在有旁人作证的情况下搀扶,拍照后再搀扶,再不济也可以先打电话通知医生和警察,而不是粗暴地直接否定学生的善意。
我当时用大概一分钟的时间表达了以上内容,自认为发挥的还挺不错,而评委老师只是点了点头,表示考核结束我可以回去了,我没想到那就是我最后一次来这所学校。我不知自己的回答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排除掉医学上的误区(盲目搬动摔倒老人可能造成二次伤害,不过我不认为问题的核心在这里),其他方面的考量作为一个需要即刻回答的题目来说应该足够周到了才是。
这个问题伴随我度过了大学时光,每当我接触新的人和事物,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就会产生些许的变化,时至今日凌晨,我想我终于明白自己当年错在哪里了。
我面试的是播音主持专业,将来要走的是媒体文化的路,和那名教师一样是信息的传播者,只不过他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更深,我要面对的观众更多。正因如此,我们才更需要注意自己造成的影响。并不是所有话只要自己觉得正确就可以讲出来,在学生心智尚未成熟时引导其积极向善就好,不必急于将成人那套明哲保身的智慧传授给他。时代在进步,家庭、学校、社会都会是他强有力的后盾——若能让我再参加一次面试,我应该会这么回答。
只不过我还是不太明白,传递正能量就一定好吗,把阴暗面掩盖住就不存在了吗,在明白风险后依然从善的心会更加强大吗,一个人要到几岁才不需要那些针对孩子的庇护?我只知自己错在哪里,却不知要怎么做才能更周全。
我多想有个老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