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乒乓球底板的选择
其实写这个专栏,争议会很大,首先我的水平没有到达业余高手的水平,但是又是自己在大学从0学起,打了几年,练了几年。我实战基本能让我的师兄师弟两分,他们开球网积分都1700起步。我因为在国企下班后都去教球,现在去打也很难打到1800,估计也是1750的水平,就没去打了。 我现在的经历,恰恰是大多数业余球友的经历,从野球党打起,又自己找视频来学,然后再找高手来教,规范动作。期间也买了很多不同的底板,主流底板我全部打过(除了蝴蝶水谷隼系列,和一些以前很老又很火的斯蒂卡底板) 我以前也经常逛贴吧,b站。也可以很负责地和你们说,我和贴吧的球友,b站的几个球友都打过,加上他们的发言。我是明显感觉到,贴吧虽然大多数都很菜,偶尔会有几个业余高手,而b站几乎全是小白(除开专业队的)。凡是水平越低,越在乎底劲,但其实除非是100多块的u2,不然底板只要超过两三百块,都是很难打到天花板的。 聊了这么多,目的就是进入正题。其实无论是打球还是选器材,核心都是感觉。业余的手感千奇百怪,但是如果都是练的同一种框架,其实手感又只会有部分的差别。 所以选板是从大方向去找的,板子的软硬,吃球感,手柄,这些才是打起来是否顺手的最关键指标。器宗大多数都非常爱面子,当然技宗也爱面子,但是方向不同,就会导致不同的情况出现。无论器宗还是技宗,都想让别人觉得自己是高手,所以器宗都喜欢买贵的,买硬的,国手打什么,我买什么,反正只是去球馆的时候,拿出十几只球拍各玩一下,在网上摆拍一下。而技宗最重要的就是比赛成绩,选硬的,自己打不动,一堆失误,走歪门邪道的甚至会买十几块的违规长胶再加工来打比赛。 所以,如果你买底板,是为了增长技术的,而不是和买手办一样,存粹只拿来打球的话,优先买自己能够打得动的底板。在这里,有些小白他们觉得打硬的球拍,打比赛反而厉害。这是因为自身框架不合理,打软的反而借不了力,硬的能借上对方的力,用力拍球的时候,硬的支撑强。如果是想增长自己的技术上限,一定要买软的,能打得透的,这样才能培养吃球感,把框架练好,如果已经是框架改不了了,也习惯硬的,再考虑买硬的,比如直接买超张这些。不然业余初学者和普通爱好者,都不要打vis这种,虽然vis也不是很硬,但是牵扯到另一个问题,就是吃球感。 有些底板,天生的形变不大,吃球感不会这么强,但是能增加一速。所以外置都稍微有这点特性,但是由于时代的发展,现在不能单纯地买内外置来区分了,像银河pro、尹航、大胖碳,林a、樊a,这几款外置,吃球感也很不错。也有吃球感不是很深的内置,比如奥恰,本a(也可能是配外套的缘故)。但是吃球感又不能单纯地以形变来说,比如vis,发力好的人,能打进去,会感觉吃的也很深。像数字968,打不进去,感觉梆梆硬,和打一块木头一样,也会没有吃球感,只有发大力吃进去了,才会感觉到和其他底板完全不同的特质。 然后手柄其实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比如我,手掌很大,去打红双喜那几块底板,就很不舒服,所以以前练球的时候都是拿大胖碳和无字黑萨去练球。 最后一环才是颜值和品牌。毕竟自己觉得板子难看,心里也觉得膈应。但是无论什么底板都要上手试过,才知道细微的差别,这是网上的测评没法带给你的。自己打一遍,哪怕是借球友的,都有很大的感触,就算胶皮千奇百怪也是如此。我只有打过,我才会知道,蝴蝶的alc系列适合我,968虽然确实很爆,但是自己反手框架不好,只能靠上文说的,反手硬一点去借力,业余上台才是王道。出球的质量高一点,低一点,影响都不是很大,因为自己心里没数。 没有手感,才会更难打,去打一块球拍的时候,如果感觉没有手感,就一定要去换球拍,不然硬着头皮去打,就会越打越僵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