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急诊风云录(4)——奇葩事、奇葩人

2021-07-27 22:49 作者:鲜果Mealnguer  | 我要投稿

        本文全部内容均为作者按照境外国家风土人情风俗习惯虚构创作,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来到急诊风云录系列的最后一篇了。两个月虽然很短,但急诊的两个月却度日如年。回想起来这两个月遇到的种种,也没少长了见识。今天咱们把这两个月发生的、见过的,前面三篇没讲到的人和事统统地掰扯一遍,事情有大有小,有轻重缓急,在此我也是想到哪写到哪,不作排名。给急诊风云录系列来一个完美的收尾!

 

一、我手里的第二条人命

        如果您还在想“果果的第一条人命呢?”之类的话,那说明【急诊风云录1】您是没看,在我专栏里看“1”先吧,另外我的公众号里还有“1”的后日谈,公众号我会放在文章结尾。咱们书归正文。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这话是十分的血淋淋且真实的。所以作为儿女,面对父母的“久病”会怎么处理,既能让父母体面地离去,又不能给自己添麻烦,又不能被冠以“不孝”的骂名,是非常考验一个人的智商、情商和危机处理能力的。

        比如这位老头,73岁,正在坎上,是脑出血推进来的,神外会诊建议是开颅去骨瓣降颅压,这个手术比较常见,技术很成熟,但是术后护理和这种急性脑血管事件患者的长期照顾,是需要患者家属付出巨大巨大巨大的精力的。而这位老年男性育有三子,今天这三个儿子都跟着救护车来了。

        看到这您可能也已经猜出来了,老头家里虽然不差钱,这三个儿子也都是穿着看上去价格不菲的皮衣,手里拿的是很炫酷的三星galaxy z flip,但他们全部不约而同地拒绝了手术,选择让老爷子在床上等待死神降临。三个儿子说辞是一样的——“让老爷子少受点罪。”

 

        其实我们都懂,这种家属之前也见过,他们都会这么说——“让老爷子/老太太少受点罪”。

        而在签拒绝手术和拒绝抢救的沟通文件时,我在他们三个的眼睛中看到了一种释然,一种说不出的轻松,甚至还有一丝丝的窃喜。

        我不禁想——如果这个老爷子知道自己死前没给孩子们添麻烦,会走得很安详很坦然,还是暗骂这三个孩子没有一个肯救自己?

 

        老爷子就这么在急诊生生躺了一个小时,每次因为别的患者而路过这老爷子床旁时,我都会不自觉地瞄一眼,老爷子眼看着是一眼不如一眼了。由于家属拒绝任何治疗,也很快就够呛了。直到其中的一个儿子过来找我,跟我说“老爷子不行了,护士问怎么办?”的时候,因为现场只有我们俩,儿子眼中的释然、轻松甚至是窃喜已经几乎藏不住了,我心领神会,用一种“恭喜为主,节哀为辅”的眼神看向眼前的这位中年人。

 

        老爷子拉到殡仪馆前,我才听到姗姗来迟的老伴在急诊外边撕心裂肺的哭声。我深吸了一口冷气——刚才儿子们拒绝手术和抢救等一切治疗的时候,老伴在哪?知不知道整件事的来龙去脉?

 

        细琢磨还有点恐怖。。。

        所以说人到老年,最靠得住的,还得是这少年夫妻老来伴啊。

 


二、隐形人目标五

        “目标五”是患者的名字,但他并不姓目,也不叫标五,他的姓名无从知晓。我们只知道他是一个犯罪嫌疑人,而且在沦为犯罪嫌疑人之前,他是我们当地一个大官,摊上了事,自杀未遂,才进的急诊。

 

        这位“目标五”是我见过所有包括“干部病房”里最VIP中P的。他来了是直接进的独立EICU病房;每天他的交班是和主任自己单独进行,只有当天的交接班大夫和主任三个人才能听到;身边三名六扇门伺候吃喝拉撒+保镖,24小时不离身,一个坐左边,一个坐右边,一个坐床尾。每当我们靠近他的病房时,三名扇门就会同时向我们投来警觉的目光。

        对“目标五”无微不至的照顾,以至于他在急诊是个隐形般的存在,甚至他什么时候出的院,我们都不知道。


三、“我们就是说了她两句”

        她虽然不是我的患者,但她的故事传遍了急诊科。


        一天夜班早上刚下班,正要去换衣服,急诊室突然推进一位幼女,年龄11岁。因为我下班了,所以我只是看了一眼,她身上有血迹,但不知道血是从哪出来的,但更严重的是她的皮肤已经呈现出活人不可能有的惨白。

        那天夜班正好没啥大事,虽然刚下班,但我也不是很累,就留在办公室看了一会热闹——这位11岁的幼女是先割腕后跳楼,从7楼跳下来的。


        为什么跳呢?

        还没等我们问她父母(当然我们也不会问,这不是我们该管的事情),她父母先急声道——


        “我们就是说了他两句。”


        “我们就是说了他两句。”

        “我们就是说了他两句。”

        “我们就是说了他两句。”

        。。。。。。


        彳亍!就算你说1+1=5,不客气,你是对的!


        孩子奇迹般地活着推出了抢救室,但还要进一步手术才能脱离生命危险。

        最后孩子是死在了手术后去ICU的路上,天在收这个可怜的孩子,也在惩罚这两位人父人母。


        虽然这位孩子已经去世,不能开口说话,但父母对孩子的惩罚也好,批评也好,到底是教育,还是只是借对孩子的教育来发泄自己生活中的不如意?对孩子惩罚和发泄的边界经常被父母主动或被动地模糊,这个时候往往父母口中说出的话就要大量加入自我安慰和洗脑以及洗脑他人的严重失真内容。

        所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是惩罚还是发泄?父母说了不算,孩子才说了算。


        如果孩子在天之灵,看到他父母终其余生都背负着亲戚朋友、社会的白眼、指责和骂名,还有心中一生中抹不掉的梦魇、悔恨和愧疚,孩子的在天之灵看到这一切。


        会不会爽到批爆?


四、大哥的女人

        “大哥的女人”是我老师给这位患者起的“爱称”,因为她作为一个17岁未成年的女性,身上就已经纹龙画虎了,不可谓不社会。

        一个17岁未成年女子如何迅速搏出位?自然是成为“大哥的女人”才是最可能也是最现实的捷径。

        也难怪我老师会给她起这样一个名字。


        她虽然不是我的患者,但她的故事确实是一段传奇,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我对她的第一印象,就是她在推进病房之前,是在床上疯狂地伸出双臂歇斯底里大声疯叫,凭我的经验一眼看出——这是个喝药的。

        她其实作为一个17岁女生,虽然被子盖着看不出身材,只就素颜来看,绝对是个7分的颜值了,要是脸再瘦点能到8分,总之她确实是个美人坯子。不过除了她出众的颜值和她发疯嚎叫时滑稽的样子之外,更吸引人眼球的,是她举起手来嚎叫时露出的一胳膊纹身。


        我回去跟别的大夫分享刚刚的见闻——

        “哇去,这女的一胳膊纹身,混社会的啊!”
        “啥一胳膊纹身啊,你是就看见她一个胳膊吧!”

        “卧槽!”

        办公室传出了欢快的笑声,原来这位17岁的大姐,全身上下没几块正常皮肤,全是纹身,被子盖着我看不见罢了。


        既然是药物过量,首先要送个毒检,确定一下是哪种药物中毒,才能系统地确定治疗方案。当然此“毒检”非六扇门的“毒检”,虽然也能查出患者是否涉毒,但更多的是医学角度的检验,项目多了去,不只是毒品而已。

        送毒检一般是往附近的唯一大城市S市送,也有往附近更大但更远的B市送的,反正我们当地做不了毒检,需要家属开车跑个腿或者走个快递。


        这位17岁大姐呢,有两位家属,一个是她男朋友,一个是她妈。令我们佩服的是她妈在女儿17岁的情况下和她男朋友共同陪床照顾她,这不得不说是个人文史上的奇迹。

        而送毒检,是男朋友力排众议,舍近求远,自己开车送到更远的B市的。


        为什么说这么细?后边都有用。


        首先这位老姐她的病情不是很严重,加上年轻才17岁,很快就明显恢复了,所以我们都没怎么重点关照她,但是2天后,她男朋友在B市传来消息——

        毒检样本让他整丢了。

        “丢哪了?找找啊?”

        “找不着了。”


        其实那女的要不是染个魔仙色头发身上纹龙画虎的社会打扮,我们也不会往“吸D”上边考虑,但是凡事怕细品,我们分析来分析去,再结合上刚来急诊时的唔嚷喊叫那出儿,越分析,这女的越像是冰山上的来客,溜岔道了。

        于是他的管床大夫火速去跟他妈套话,一套两套的,她妈很快便向我们道出了不为人知的内幕——


        原来这位大姐,在14岁的时候,就被人领出去玩过,还被喂过药,喂的什么药呢?不知道。后来就一直跟这帮人混,直到现在。


        我们震惊之余,还是劝说大姐的母亲报了扇门。扇门的人来了还看了看病历,但这事最后是怎么处置的,我们就不知道了,反正大姐的男朋友再也没出现在病房里。希望他可以找到他的归宿吧,就是那种作息规律饮食清淡劳逸结合且充满正能量的地方。

        也希望这位大姐在出院之后把社会混得透透的!早日成为当地大姐头!


        真的是一种美好的祝福,不要误会,嗯。


五、服毒合集

        在来到急诊之前,我一直以为什么“小媳妇喝药”啦之类的事情只有法制节目和电视剧里才会出现。但万万没想到的是,要是不来这急诊亲眼所见,我是不可能相信在我们民风淳朴的东百,喝药自杀的人居然能达到如此之巨。

        在急诊期间我参与救治的服毒自杀人数我是没数过,但整个急诊科,一天收它2-3个喝药的,是肯定有的。


        这众多的服毒人员,在我这两个月的观察下,我发现了几大特征,高度集中在这些服毒人员身上——

        1、农村环境

        2、女性

        3、家庭不睦

        4、精神疾病史


        也有少数特殊情况,比如——

        1、15岁青年男子被精分母亲责骂后一气之下吃了精分母亲的抗精分药。

        2、鱼塘主在给鱼塘撒药时把药撒进了自己喝的水里。

        3、忘记了饮料瓶里装的是农药拿起就喝。

        4、刚刚说完的社会青年。

        5、重病老人不堪疾病折磨。


        服的药也是五花八门——

        1、腰痛宁36片。

        2、临床上早就淘汰的索密痛、安乃近,想不到在农村家庭还有如此大的存量。
        3、百草枯。

        4、最多的还是好几种药一起吃,每种药吃一把,怕自己死前受折磨。


        还有我要说的一点就是——百草枯中毒是可以治愈的!

        

        并不是网上经常说的吃下去就必死无疑,只要及时送医洗胃,及时行血液灌流,绝对有不低的概率使患者高质量存活!


六、急诊风云录之最尴尬的一天

        这个故事本打算写到“3”里,但无奈确实是有些细节已经忘得差不多了,另外也涉及到医院有些规章制度,外行可能不太理解,也就更不好讲了,好在我找到了事发当天的聊天截图,在此把我这个黑历史做一个简单的展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事没事,别给自己瞎揽活,费力还不讨好。





说到这呢,急诊风云录系列就要彻底的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了,其实没写出的事还有好多好多好多好多,有些事比较负能量,也有的不太符合正常人的三观,比如我和各科大夫互相勾心斗角互相推诿病人之类的,当时确实觉得还挺有意思,得写出来,但现在想想就算写出来了,看文章的人可能也不太会理解。 


最后用一张聊天记录来表述我在急诊这两个月的心情吧!

果果的公众号:


急诊风云录(4)——奇葩事、奇葩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