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特劳斯_ 最后四首歌-第3首:九月(September, TrV 296 nr

《四首最后的歌》
»Vier Letzte Lieder«[1]
3. „September“《九月》
赫尔曼•海瑟诗
(Hermann Hesse)
里夏特•施特劳斯曲
(Richard Strauss)
严宝瑜译
译者说明
里夏特·施特劳斯早期跟随李斯特写了很多交响诗,其中著名的有《梯尔·奥伦施比格尔》、《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唐吉诃德》,中期以后,他写过交响幻想曲《死与净化》,他也写过交响曲,著名的有用音乐作自然主义描写的《阿尔卑斯山交响曲》,还有一个为孩子们写的《家庭交响曲》,后期的创作集中在歌剧创作。他按英国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剧本写的《莎乐美》,为当时文化界诟病不道德。以后他写了一系列的歌剧,脚本合作者主要是当时的奥地利唯美主义作家胡果•封•霍夫曼斯塔尔,其中最出名的要算《玫瑰骑士》。他和当时反纳粹的作家施特芳·茨威格合作写了一个名叫《一个沉默的女人》,获罪于纳粹,被取消了一切音乐界的领导职务,一时间停止创作。
这四首歌是里夏特·施特劳斯谱写的最后作品,作于1948年,当时他已年届八十四岁,歌词采用两位生活在不同时代的诗人赫尔曼•海瑟(1877-1962)的和约瑟夫·埃欣道夫(1788-1857)的诗。该曲专为女高音及乐团,如当时在作曲家中时兴的那样(受瓦格纳的影响),人声在这里作为与乐队一起形成了交响效果。 此曲1950年 5月22日首演于伦敦,由福特万格勒指挥,伦敦爱乐者乐团 演出,并由一位叫洁尔丝腾·弗勒斯达德 的(Kirsten Flagstad)著名女高音演唱。施特劳斯本人未能目睹该次首演,因为他已经在1949年 逝世。这四首歌曲说是成为一个用管弦乐队伴奏的声乐套曲,其实内容上并无联系,但经作曲家拼凑下,全套曲无非反映了施特劳斯在二战中,以及他在第三帝国中的这些经历,带给他的悲观绝望的人生观,四首歌的最后一首就是表达他对“死亡”的预感。
赫尔曼•海瑟是此套曲前三曲的词作者,他首先是个小说家,但也是诗人。他是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对作曲家使用他的诗作形成的套曲有过评论,认为它们摆脱不了作曲家一贯使用的、丰满的管弦乐煽染气氛和营造音画的手法,他评论说:“像他的全部音乐一样:高难度、精致提炼、富于技巧美、音响丰满慑人,但是乐曲没有中心思想,沦于为作曲而作曲的自身目的。"(„wie alle Strauss-Musik: virtuos, raffiniert, voll handwerklicher Schönheit, aber ohne Zentrum, nur Selbstzweck.“)。但是我认为,此曲是有中心思想的,它充满悲情、凄凉委婉、震动心弦,它客观上,反映了作曲家的个人世界观,也反映了那个充满没落情绪的西方世界所处的时代,虽是1948年创作的,可是乐曲焕发的和马勒一样是一种“世纪末情绪”—— 一种没落颓废情绪。至今被音乐界视为珍品,常被各声乐名家演唱,多个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Schwarzkopf、Price、Ameling、Janowitz、Jessye Norman、 Kiri Te Kanawaden等等 )都唱过这个套曲。因为它名声很大,音乐语言特别适配器技术产生的强烈的舞台效果,对听众产生几乎是一种催眠效果。
诗人简介

词作者(No.1 至no.3):赫尔曼·海瑟 (Hermann Hesse 1877 -1962),别名赫曼·赫塞,出生于德国卡尔夫,德国作家、诗人。
歌词译文(德中对照)
Der Garten trauert,
花园哭丧着脸
kühl sinkt in die Blumen der Regen.
冷雨淋湿了花朵。
Der Sommer schauert
夏季在发抖,
still seinem Ende entgegen.
静待他大限的到来。
Golden tropft Blatt um Blatt
金黄的叶子一片一片
nieder vom hohen Akazienbaum,
从高高的洋槐树梢上飘落。
Sommer lächelt erstaunt und matt
夏季受惊地带着无柰的微笑、
in den sterbenden Gartentraum.
垂死的它梦见花园在凋零。
Lange noch bei den Rosen
它在玫瑰花旁久久伫立,
bleibt er stehn, sehnt sich nach Ruh.
渴望着带来安宁和休息,
Langsam tut er die großen
然后慢慢地合上他
müdgewordenen Augen zu.
大大的疲倦的眼睛。
[1] 德文诗引自“«The Fischer-Dieskau Book Of Lieder», Limelight Editions, New York, 1984, p.388”。
五线谱(见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