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平遥古城文化景观的特色与保护
浅谈平遥古城文化景观的特色与保护
《科学之友(B版)》 2007年01期
冯晶艳,徐长乐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系,上海 200062)
摘 要∶文章以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为例,探讨了其文化景观的特色和保护现状当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应该采取的有效措施。关键字∶平遥古城;文化景观;保护
1 平遥古城的区位条件
1.1 经济区位条件
平遥坐落在山西省省会太原南约90km的地方,位于太原盆地的南端,属晋中市所辖。这里拥有山西境内为数不多的开阔平坦土地,山西省的交通动脉南同蒲铁路、大运高速公路从这里经过,途经30趟列车有27趟停靠。从这里到太原武宿机场也只需40min 左右,108国道、汾屯线农业产量较高,人口密集,劳动力资源丰富,而且受到太原的全方位辐射,周边经济也是山西省内发展较好较快的地区,矿产资源尤其是煤储量丰富,故而平遥属山西省省内经济区位优势明显的地区。
1.2 旅游市场的区位条件“五千年文明看山西”、“皇家景观看北京,民居景观看平遥",这些无不说明了平遥旅游价值和旅游资源。现如今,平遥古城的旅游业已经成为平遥的支柱产业。平遥旅游客源主要来自华北地区,距北京500km,距西安540km,可以这么说∶平遥恰好处于旅游热线“北京一西安”的中点上,而且古城民居文化景观恰是北京西安皇家文化景观的补充,因此平遥可以作为旅游的中继站,打出自己的特色,营造新的旅游热点。
2 平遥古城文化景观的特色
走近平遥古城,就会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高大雄伟的古城墙、青灰色整齐的古民居建筑群、热闹的古街市、纯朴憨厚的当地居民都给人肃穆而又亲切的感觉。漫步平遥古城仿佛岁月轮回、时间倒流,又回到了明清时晋商繁荣的年代。这就是古城民居文化景观的独特魅力。
文化景观是指居住在地球上的人类因为满足社会经济需要所创造的景观,它反映当地的生产生活习惯、区域文化特色、经济发展水平等。平遥古城文化景观的特色在于它建筑结构布局独特、与周围环境的和谐以及历史文化的厚重。
晋中地区是晋商的发源地,尤其是明清两代,一代代晋商走南闯北,积攒下万贯家财。由于传统理念的影响和攀比之风的兴起,各大商贾纷纷大兴土木、建造房屋,形成了现如今晋中地区的大院群落和特有的大院文化。清朝中期的平遥票号业迅速发展,被誉为“东方的华尔街”和中国银行业的诞生地,所以古城内聚集了大量当时富商巨贾建造留下的豪宅巨院。
2.1 建筑特色
平遥古城民居文化景观的特色在于建筑结构和布局的独特。古城内的建筑用料讲究,多采用青灰色的砖瓦砌成,墙体厚实,有的厚过1m,高约6m~7m,一般对外不开窗,外观结实,远看像一座座小城堡,给人庄重肃穆安稳的感觉。这种类型的建筑聚集在一起,与周围黄土高原的环境相互映衬,凸显却不张扬。
由于人口密度高,平遥古城民居每进的小院并不算很大,其地面也用青砖铺砌,一般设有浅石雕的影壁墙、大鱼缸和花盆作为装饰。屋内外都有漂亮传神的雕饰。民居的门窗做工也十分讲究,一般设为2层或者3层用以保暖,且配有窗花,实用而且美观。面街院门,更为讲究,一般会有匾额,或取吉庆或取家训。
平遥古城内的民居一般都采用四合院形式,规模较大,以便同一姓氏都住在一个大宅院里,这体现出我国北方居民浓厚的家族意识和家庭观念。每个院落有明显的中轴线,主次分明,布局紧凑,合理科学。院落一般有二进院或三进院,南北长东西窄,围墙随院落层层加高,呈“日”或“目”字形,既实用又抵抗风沙。正房是一院的核心所在,一般是3~5间的砖夯式铟窑,天花呈拱形,类似于黄土高原上常见的窑洞,好处在于冬暖夏凉,适宜居住。厢房位于中轴的两侧。如果院落前面是街道,一般为前店后寝式。平遥古城方圆12km,约2.25km2,周围筑有保存完好的古城墙,周长6162.7m,高12m,墙基宽10m,墙内大大小小、高高低低富有韵律感的聚集着3797处古民居。这些民居以坊里式布局,中间的街区网络由4大街、8小巷、72蜿蜒巷布置。从整体的古城格局来看,其布局严谨,设计合理,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彰显出其稳重大气的特色和魅力。
2.2 文化特色和价值
平遥古城民居的另一大特色在于它是汉民族文化的凝结和体现,以及它留给人们的历史回复感。它注重实用,在实用中透露出对称和谐的生活之美、科学合理之便,同时折射出传统文化的印记;它具有稳重和肃穆的气质;它包含了中国传统体制观念,风水观念,文化传统,道、佛、儒等文化因子。
平遥的街道是展现明清平遥城繁华景象的亮丽的风景线,也是晋商文化辉煌的见证。古城的街区网络以南大街为中轴,东文西武,主要商业街以“干”型布置,4个城门与4条大街相连,这4 条大街既是交通要道又是商家密集之地,规划合理科学。其中以南大街最为繁华,是当时的票号、商号以及镖局的聚集之地,形成了票号业的产业集聚,得以迅速发展壮大,维持百年之久,它反映了山西商人卓越的经商才华。虽然平遥的街道是以逐利为日标,但是随处可见的槛联、匾额、题字、店训则体现一种儒商的“利为天下得"的胸怀和气魄,这便是平遥街道的独特之处。
平遥古城又称为“龟城”,南头北尾,南高北低,周围被雄壮的城墙严严实实保护起来。城墙上有3000个垛口,72个马面和敌楼,分别寓意为孔子的3000弟子和72贤人,这是儒家思想的很好体现。在城墙的东端有座魁星楼,意为文运吕盛,建在城墙这样的城防军事设施上,体现了文武相济的人文思想和中庸之道的哲学理念。
3 平遥古城文化景观的保护3.1 保护的必要性
市场经济的推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现代化的迅速扩张以及旅游业的高速发展,使得目前的古城景观大多面临快速发展的要求与保护的有限投入相矛盾等问题。从1997年平遥古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之前的情况来看,2005年与1997年相比,旅游人数增加16.6倍,门票收入增加40.8倍,综合收入增加40.7 倍。而2006年仅前3个季度就超过了2005年。这与近年来平遥加大宜传和人们越发关注大院文化和历史文化遗产密切相关。
越来越多的人来平遥旅游,既是发展的机遇,同时也给平遥古城景观的保护带来了更大压力。但是,对于平遥这样一座特色突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来说,社会效益要远远大于经济效益,所以,相对于开发,更为重要的是古城景观的保护,尤其是在目前旅游浪潮的冲击下,它的保护则显得更为紧迫和必要。3.2 保护开发过程中的问题与原因探讨
(1)部分景观保护不够,管理跟不上旅游开发的进度,致使古城内商业气息过于浓重,景观的原始性遭到破坏。从大的经济环境来看,山西是能源重工业省,煤炭的使用致使环境污染严重;从小的经济环境来看,平遥当地除旅游外其他产业发展的并不快。
(2)本地居民对保护的参与性差,对文化景观价值的保护态度不积极。游客在古城内一般逗留1~2日,来去匆匆,与当地居民的接触少且浅,多数为交易关系,文化隔离严重,这主要是因为平遥的旅游只限于浅层开发。同时,当地居民多以分散经营、小摊贩的方式参与旅游,并且缺乏系统的管理培训和引导,从旅游业中获益少。再加上近年来的动迁工作使居民对游客产生了漠视甚至抵触的情绪,导致了对景观保护观念的淡薄。
(3)整个古城的规划设计不合理,居住密度过大。平遥古城的每幢民居大都住着几户人家或者几代人,基础设施落后,拥挤不堪。由于“守家业”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大都不愿迁离先辈留下来的宅院。致使平遥现在居住密度为187人/km2,其中最稠密的地段高达258人。随着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以及居住舒适度的需求,当地居民也不断地对老宅进行改造,使平遥古城面临一系列现代派同化的威胁。
3.3 保护对策的探讨
(1)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对古城的规划要坚持保持整体和谐,不破坏历史氛围的原则。现在,平遥已经把古城和新城分隔,两者之间保持一定距离,古城基本原封不动,而新城与古城之间除了必要的交通连接之外,关系并不密切,而且,新城无旅游价值。笔者认为∶老城和新城之间应该有所过渡,新城的职能应该为提供老城服务,形成对老城配套的旅游城镇,这样不仅有利于减少旅游开发对古城文化景观的破坏,而且还可以扩大古城的容量,这对于古城景观的开发和保护都是双赢之举。
平遥古城内现居住密度大,加之近年来旅游业的大力发展,游客的大量涌人,使得古城像是一位负载过重的老妪一样力不从心。缺少绿色和公共用地是平遥的一大缺陷,不仅致使环境差,而且游客很难找到临时休息的场所,当地居民也没有休憩娱乐的地方。建造开辟一些与整体景观相协调的绿地和公共用地的好处是不仅可分流人群,还可赠加服务功能和服务效益。
(2)对已遭破坏的景观进行修景,使之与原来的文化氛围相协调。古城景观的特色在于其历史文化的内涵,保护这种特色应该摒弃一些现代工具的使用,因为这些工具的大量使用使得古城景观走样,而对于已遭破坏的景观应该修景。修景并非是大规模的修缮景观使之焕然一新,而是采取一些小的措施使不协调的景观变得协调。
(3)加大管理力度。管理问题是国内旅游景点或多或少都存在的问题,这是我国旅游管理人才短缺导致的。解决这一瓶颈的途径就是形成系统的管理体制来约束不规范的行为。这对于平遥古城这个开发不成熟、运营不完善、保护不到位的文化遗产而言尤为重要。
现如今,旅游业已经成为平遥的支柱产业,旅游收入的增加和CDP的增长是领导追求的目标,而减少了对文化景观的保护。对于这一点,相对于同年被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丽江古城,平遥无论从对古城的有利开发还是对古城景观的保护都有着明显不足。丽江于1996年就建立全区旅游行业管理体系,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而且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古城居民的生活习惯,这为丽江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平遥也可以效仿丽江古城的一些做法,在管理中,要从各个方面保持古城的文化氛围,使古城人员着古代服装上岗,并严禁着古装出城;改变现在古城内经营状况混乱的状况,矫正行业的不正之风,集中治理旅游行业中漫天要价或削价竞争等扰乱市场的行为;要始终坚持古城文化景观的保护,因为这是古城的生命之本。
温馨说明:本平台目的在于集中传递全国各县考古成果,不作为任何商业目的,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图文编辑校对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及时纠正修改。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