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拉拉的“装傻”,让无辜者付出了血的代价

“23岁女孩搬家跟车途中身亡”事件里的司机,刚刚因涉嫌过失致人死亡罪被刑拘了。
而在此之前,因证据不足,他在事发三天后曾被警方释放。
一个牵动人心的悲剧发酵了好几天,具体的细节至今依旧扑朔迷离。
而就在警方通报之前,网友们还在为“司机偏离航线是不是有所图”“女孩跳车为什么会后脑着地”等问题争论不休。

然而无论持有何种观点,围观者的愤怒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了同一个方向——货拉拉。
毕竟,导致案件事实不清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货拉拉的车内并没有要求安装录音录像设备。
对比之下,网约车早已在发生过一系列事故之后,把“行程中录音”当作硬性标准;
而货拉拉从事着类似的营运业务,却在安全保障方面毫无作为,让不少人感到无法理解。
再加上事发之后的官方态度,以及事件中暴露出的种种管理和营运乱象;
这个年轻人群体中“最知名的互联网货运平台”,一时间形象跌至谷底。
01
“本以为最多是被坑,
没想到还会送命”
说实在的,此前网上对于货拉拉的评价,也一直是好坏参半的。
我们之前写过一篇”大城市年轻人搬家难”的文章,里面还提到过有大V爆料在北京约货拉拉搬家,不到两公里的距离被收费5400元。

当时评论区里有不少人分享了自己使用货拉拉搬家的经历;
有的夸师傅热心又尽责,也有的吐槽自己被临时加了几百元的“大件费”,不然就要原地卸货。
这大概也是年轻人能想象到的极限了。

被威胁加钱、师傅态度不好、平台只会甩锅,似乎最多是让人认识到“真实世界的险恶”。
而这次,23岁的年轻女孩在搬家途中失去生命,无疑把大家对货拉拉的愤怒,又推高了一层。
从目前的公开信息中,我们暂时无法得知司机在女孩的悲剧中究竟做了什么。
同时也有网友指出,案子本身也是个“小概率事件”。
比如大多数人会选择在白天搬家,而如果个人物品较多,也常常会选择约朋友或者室友帮忙。

类似这次单身女性和司机在夜间独处车内的场景——在打车时很常见,但搬家确实不多。
可这依然无法平复大众内心的恐慌。
毕竟谁也不希望,当有一天自己因为客观因素需要在晚上搬家时,还需要担忧自己的人身问题。
更何况,此前的不少事实早就证明了“大白天”并不见得绝对安全;
2018年几个颇受关注的网约顺风车案件中,有一起就是发生在下午。
在大部分的情况下,就算你明知道司机应该是个好人,但还是难免对提供服务的陌生人保有一些警觉;
于是对于货拉拉的质问就显得顺理成章:“车内为什么没有安装监控设备?”

没有录音录像——这是造成此次货拉拉事件扑朔迷离的重要原因,也是网友普遍的愤怒聚焦点。
要知道,互联网车辆营运业务的安全问题,早在3年前就被广泛讨论过。
“郑州空姐遇害”“乐清女孩发出求救后遇害”……连续几个网约顺风车的恶性案件的发生,不仅激发了人们对于平台责任的讨论,也倒逼平台在安全方面投入更多成本。
后来,各大网约车平台纷纷把录音录像功能当作了营运车辆的“标配”;
一方面能够预防恶性事件的发生,另一方面也能在发生司乘纠纷的时候作为证据保留。
也正因如此,当货拉拉总部工作人员表示“目前App以及车内是没有相关的录音、录像设备”时,很多网友的第一反应是质疑平台对于用户安全的漠视:
“明明已经有了现成的预防措施,为什么要等出了事才想办法弥补呢?”
02一句“不能载人”,问题就解决了吗?
为什么没有安装录音录像设备?
一个难以绕开的问题在于,货拉拉本身就处在“运货”和“载人”的模糊地带。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货拉拉是一个提供货运服务的物流平台;
也就是说,他们服务的对象是你的东西,而不是你本人。
根据某位有着丰富搬家经验的一线城市女青年所说,自己通常不会跟着搬家公司的车走,而是会坐地铁或者自己再打一辆车。
“司机经常会带个师傅帮忙搬东西,驾驶室里就没有我的位置了。”

如果只是单纯运送货物,当然没有必要在驾驶室内安装监控设备。
但并不是每个司机都会拒绝顾客上车。
事实上,我们所说的“搬家公司不载人”,主要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因为车型受限,比如车上没有多余的座位,你想要跟自己的家具和锅碗瓢盆挤一挤是不行的——这属于交通规则的范畴,如果被交警发现,司机会被罚款。
另一种则是指货运和客运要分开,比如想把货拉拉当网约车用,不拉货只载人,这属于超出了运输的范围。
事实上,“货拉拉载人”这件事其实还曾经成为一个互联网梗。
2018年7月的时候,北京因为下雨导致早晚高峰打车困难,当时朋友圈里就流传了一个截图,内容是“网约车排号到70,我灵机一动打了一辆货拉拉”。

这个半真半假的截图火了之后,货拉拉官方还发了声明,明确表示货车不能用于载客,违规司机将被封号。
但随后北京晨报的记者试着用APP联系了几名司机,司机们在听说他只是想坐车后都选择接单,并直言“载客比拉货省时省力,因为不用卸货”。
再退一步说,就算平台真的能对司机的违规载客行为进行有效的检测;
那么在搬家时,顾客要求跟车走也是合理又合规的。
当时网上流传的“如何打一辆货拉拉”的指南,有一条就是上车之前去便利店买点东西,抱个纸箱就算跟车运输。
虽然多少有些开玩笑的意味,多少说明所谓的“不载人”也并非铁板一块。

于是我们可以发现,用“货运服务”来为货拉拉开脱的理由是站不住脚的;
无论是规则上还是事实上,顾客和司机共乘一车的现象都是不可能避免的。
而作为平台来说,货拉拉其实有两个解决途径:要么直接禁止乘客跟车的行为并进行有效的监督,要么通过录音录像、紧急求助等手段加强对于司乘安全的监管。
但目前两者它都没有做到。
事实上,在“禁止顾客跟车”这件事情上动真格的,反倒可能是一些传统的搬家公司。
它们往往与司机、工人之间具有更紧密的雇佣关系,对员工的控制力更强,权责划分的也更加清晰。
换句话说,就是会顾虑“顾客在跟车过程中发生事故”的风险,并考虑是否会因此消耗更多的额外成本。
而这些对于货拉拉来说,可能并不太重要。
目前货拉拉的定位依然是个“即时货运平台”,司机并不属于平台员工,也不受过多管辖。
根据新京报对北京一位货拉拉司机的采访,自己在注册时平台方只提供了半个小时的“培训”,后来就不管了。
而在货拉拉的注册协议中也明明白白地写着,“货拉拉不是运输服务中的需求方或提供方,亦不是雇用司机之合约或租用参与车辆之合约的任何一方,亦与阁下不存在任何挂靠、雇佣、合伙、合资或其他关系”。
“只是平台”的货拉拉,理所当然地忽视掉一切本该被正视的问题。
03“跟不上趟”的不只有货拉拉
这几天在跟进货拉拉事件的相关新闻时,我总有种熟悉的感觉。
发生悲剧、暴露问题、大众谴责……就仿佛是把当年网约顺风车的事情又重新上演了一遍。
传统的服务行业在互联网平台的加持下焕发生机,随后又因为野蛮的扩张和粗放的管理带来种种乱象;
货拉拉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在一线城市独居的小栾,因为出租屋里的热水器坏了,在某个维修工网站上预约了一个服务;
后来因为计划有变修改了上门时间,系统又重新给他分配了一个师傅,结果一开始那个工人不知道从哪里拿到了他的电话号码,开始连环call对他进行辱骂。
还有位网友提到,自己从来都不敢给保洁阿姨打差评:
“知道我住在哪儿,家里有几个人,想做点什么实在是太容易了。”
有人开始回忆,在各种服务类APP出现之前,年轻人是怎么在大城市独立生活的;
仔细一想——好像从来就逃不过用自己稚嫩的人生经验,跟形形色色的人“斗智斗勇”。
当年互联网平台刚刚进入这些服务行业时,展现的是原本是一种“打破信息不对称”“让生活更有尊严”的姿态;
这种惯性直到现在依旧存在于年轻人的心中。
货拉拉当年能够在一线城市迅速铺开,也是顺应了年轻人“省心省力、明码标价”的需求;
即使负面新闻也不少,但总感觉比家门口贴的“搬家电话”小广告更靠谱一点。

曾经的楼梯间小广告。
尽管每天都在抱怨自如管家只管收钱不管服务,还经常找借口扣点押金;
但在想想那些动不动就赶人出来的黑中介,好像也没了什么别的选择。
在这一次的事件中,平台对于用户安全的漠视,因为一场悲剧被放在明面上;
这不仅是属于女孩个人的悲剧,也打破了更多普通人对于安稳生活的幻想。
某种程度上说,我们本身就生活在一个缺乏信任的时代;
尤其是很多服务本身就需要极大地入侵到人们的私人领域之中——互联网平台很多时候已经成为了我们唯一能抓住的“倚仗”。
而当发现这个倚仗并不可靠的时候,人们的愤怒便也可以理解。
几乎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舆论的升温,货拉拉后续多半会出台相应的整改措施;
或许是提高司机的准入门槛,或许是在车内安装录音录像设备。
但最当务之急的,大概是要求手握资源的平台,同时也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否则如果每一次的改进都要靠悲剧来推动,我们的安全感恐怕永远都不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