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门阀阶层会怎样?天下必是曹魏的

曹魏其实很得民心,如果不是门阀插这么一杠子,曹魏必是新的大一统王朝。
东汉末年天下乱的是不能再乱,从刘备痛骂的汉桓帝和汉灵帝开始,东汉是一塌糊涂。党锢之祸还是小意思,接下来黄巾之乱,董卓演了一出人与自然。董卓倒了还有群雄并起,到了曹操统一北方才算是稍微安定下来。对于这段时间有多乱,大家可以参考《三国演义》,绝对能够让各位观众爽个够。

从汉桓帝到汉献帝,除了战乱外还有大规模的瘟疫爆发,据《后汉书》记载,这段时间瘟疫竟然达到九次之多。连建安七子中的五位都死于了瘟疫。曹操的《蒿里行》对于当时中原人口的稀少有明确的记载:“白骨露于野, 千里无鸡鸣。”
曹操统一北方后,中原得到了休养生息。从“天下户口减耗,十裁一在”这样悲惨的日子渐渐能够种粮吃饭,对于百姓来说已经是莫大的善举。而这一切,在当时看来都是曹丞相的功劳。从这一点上,曹操得到了天下的民心。除此之外,曹操及其继任者大力恢复生产。

屯田
在这样的时代,曹操发现军队能不能吃饱饭跟战斗力严重挂钩。袁术之所以失败,除了称帝被全国群殴外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自己的军粮不足。面对这样情况,曹操来了一个三国版的“生产建设兵团”。曹操的士兵在边疆开始进行种地,这个事跟打仗同时进行。
曹操的屯田分成两块,第一就是当兵的变农民。另一块就是农民变当兵的。看起来不一样,实际上是一样的。军屯就是让士兵在边疆训练,然后兼顾种地。而民屯是召集那些没有土地的流民或者灾民给予土地种地,然后紧急情况打仗。
这些个屯田军民是不属于地方系统的,人家自成体系。民屯“各五十人为一屯, 屯置司马”,屯田都尉,典农中郎将或典农校尉。这套体系的最高长官是中央的大司农。也就是说,这些民屯的百姓已经是半军事化管理了。
而跟民屯相对应的军屯就更不用说了。最小单位是营,有六十人。上面是度支都尉,度支中郎将或度支校尉。这样的体制可以保证不受外部的干扰和地方上的掣肘。中央的命令可以有效的贯彻到每个最小单位,而曹操所控制的土地在战乱时代是一片绿洲。而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曹魏的生产力得到较大的恢复。

兴修水利
除了屯田外,曹操还组织人力兴修水利。农业生产的好坏,水利灌溉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曹操在建安七年就兴修了睢阳渠。此时的曹操刚打完官渡之战两年,此时的中原还是一片荒芜。为了恢复生产曹操及他的后人都把水利作为很重要的一环。黄初六年,曹魏政府又疏通讨虏渠。
中央政府外,地方长官也对水利相当重视。曹魏名将夏侯惇在济阴引太寿水修水利,很多甚至以地方长官的姓氏命名。比如豫州刺史贾逵的“贾侯渠”、沛郡太守的“郑陂”。大量水利工程的建设让农业生产更为便利。水利工程由于可以调节蓄水量,在农业灌溉的同时还可以减少水灾。
人民有饭吃,士兵有饷拿,在三国时代这样的政府当然是最好的政府。而相比之下,蜀汉穷兵黩武,民皆菜色。东吴相对稳固,但是江东大地主阶层缺乏进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