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诊断学: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诊断

【学习类心理问题】
1,考试焦虑。当学生意识到考试情境对自己具有某种潜在威胁时,就会产生紧张的心理体验。适度的考试焦虑可以激发学习积极性,提升学习效率,但过度的考试焦虑会使人注意涣散,记忆效果降低。
考试焦虑常见的原因有:对考试产生认知偏差,面临考试时将其评估为无法适应的威胁情境,且把考试与前途、命运相连,则会造成高程度的考试焦虑;知识准备不充分,对情境准备不充分(前一天失眠等);以往考试的失败经历和体验使得学生对考试顾虑重重;个性心理特征,如追求完美、自我抱负水平高、情绪不稳定都可能会造成高的考试焦;学校、家长和社会等观念的负面影响,如不当的教育方式、过于严苛的要求挫败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失败,造成其对考试的紧张和焦虑。
考试焦虑的诊断要点:主要症状为烦躁不安和担忧,影响社会功能;担忧对象比较确定,没有发生漂浮;伴随植物性神经功能的反应。
(考试焦虑通常是一种一般或严重心理问题,因为不是变形心理冲突)
2,学习倦怠。学习倦怠是一种心理主观感受,主要是情绪型学习疲劳,即疲劳跟各种不愉快的情绪和心情密切联系,休息和药物都不能够消除疲劳感受,只有心情愉快才能够使疲劳减轻或消失。
产生学习倦怠的原因:一方面,国内中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学习内部压力过大,且外部对其学生他兴趣爱好(如写、弹、画)的“社会期望”高,社会环境中还存在诸多诱惑,有“读书无用论”,容易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倦怠;另一方面,中学生自我意识觉醒但又缺乏自制,学习上被忽视、被批评缺少成功感都容易对学习产生负性情绪,在学校的人际关系处理不当也可能成为造成学习倦怠的主观原因。
学习倦怠的诊断要点:主要症状以学习的情绪性疲劳为主;学习注意力涣散、意志力下降、兴趣下降;学习情绪以学习厌倦为主;学习行为出现降低趋向的变化。
3,逃学问题。逃学问题的内在原因可能是个人因素,如对读书及考试感到紧张焦虑,学习能力低,希望引起父母老师的注意,不满意老师家长和学校,与同伴纠葛亦或是害怕被殴打欺凌;也可能是学校因素,如教学方法枯燥,教材晦涩,考试过多,升学压力大,学校活动空间少,教师要求过严格;还可能是家庭因素,如父母管教过严或放纵溺爱,父母期望过高,对孩子拒斥损害孩子自尊等。
逃学有几种类型:游戏型,临时兴起的一年,仅为贪玩好奇;逃避型,逃避学校枯燥或不愉快的生活,挣脱家庭中的严格管教、责罚或过度保护;防卫型,因某事物的出现使得孩子痛苦厌恶,为防止它的出现,不如事先逃离(如没有达到老师的期望);强制型,可能因外力压迫,如不良团体,无法上学或回家。
诊断要点:日常生活常为了逃学给父母和老师编造借口;逃学频率高;逃学后常在外闲逛或与不良伙伴一起鬼混;一旦有段时间不逃学,心里难受。
4,学习拖延问题。有一些学生智力不差,主观上也想要提升成绩,关于学习方法也了熟于心,但成绩就是上不去,这表现出的行为就是拖延。
拖延的原因可能有;明日复明日的心态,目前工作做起来太困难,等到明天再做;先决条件心态,要执行这项任务要等待另一项任务先完成,掩饰自己对将要面对事物的“恐惧”,将注意力转移到一些次要任务上,贻误了解决实质性问题的时机。
诊断要点:是否存在不到最后一刻不行动的现象、这种现象是否经常发生;拖延导致了任务完成受到影响;拖延明知可以避免却依然坐视其发生;拖延者出现了烦恼等情绪反应。
【成长类心理问题】
1,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学生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逆反心理的成因有:青少年经过学习掌握逆向思维,为逆反心理提供基础;心理“断乳期”使他们产生强烈的独立意识,但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很容易造成看问题片面、偏激,易把家长教育当成自己的对立面;学校教育中,教师指导思想偏离,教学内容陈旧,片面追求升学率等都会使得学生在情感上与教师对立;同辈群体中不良因素的影响,如不良英雄观、出风头、唱反调等使得本身就不稳定和高模仿性的青少年更容易形成逆反心理;大众传播中一些具有暴力倾向的作品也会无形中使青少年对正面教育产生逆反。
诊断要点:是否常常对学校正面宣传教育产生不信任;是否对老师、家长的话置之不理并以老师家长不赞同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是否常常对老师或同学眼中的好学生进行挖苦讽刺;是否会无端怀疑先进人物的动机进而否定他们的事迹。
2,早恋问题。早恋是中学生在性生理和性心理发育和发展逐渐成熟情况下,男女之间相互倾慕的一种心理现象。
早恋原因:身心发展因素,第二性征成熟,开始注意异性,亲近异性,易产生爱慕和追求的情感;家庭方面,家长对孩子的青春期状态了解甚少,对青春期的发展遮遮掩掩,反倒让青少年产生强烈好奇;社会方面,影视文化作品渲染爱情或色情,让不知何为“爱”的学生沉浸在浪漫中,容易产生早恋;学校教育上,成绩差的学生更容易早恋,可能是为了弥补无法从学习中获得的乐趣,填补未被关注的情感空缺。
诊断要点:是否在课堂上与异性同学频繁传递纸条或眼神交流;学习成绩是否明显下滑,且上课心不在焉;是否出现脱离群体的倾向;较之前更加爱美,更注重自己的仪表;情绪不稳定,易懂感情。
3,代沟问题
代沟是两代人之间因价值观念、心理状态、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导致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的差异,阻碍了父母与孩子之间在思想感情和生活上的沟通。
代沟产生的原因:两代人生长环境差异,因为人的基本行为模式和态度自幼年开始逐渐形成常保留到青春期至成人阶段;两代人在个体发展阶段中存在差异,年轻一代智力体力发展迅速,喜欢活动不畏艰难,而成年人观念多已定型较少变化;两代人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不同,社会期望也不同,上一代承担更多的责任,下一代则负有朝气较少承担社会责任;两代人适应环境的能力不一样,上一代人在社会观念、社会环境、工作性质和生活方式等受到的冲击较大,不能够很快地适应这个社会。
诊断要点:孩子是否常嫌父母“啰嗦”;孩子是否常感觉父母不理解自己;父母是否存在对孩子的喜欢或追星等行为不理解并限制孩子的喜好;亲子交流中是否常出现聊到一半难以继续的现象;父母是否经常出现“我那个时候……”,而孩子常常对此以不屑的态度回应。
【人际交往问题】
1,异性交往障碍
青春期初始,男女生接触不自然,见到同龄异性脸红心跳、局促不安,容易出现“恐人症”,长此以往会形成心理障碍。
原因:青春期产生于异性交往的强烈愿望,而社会传统观念为于这种自然愿望设立了无形障碍,家长也对此闪烁其词,闭口不谈。
诊断要点:见到异性面红耳赤,竭力回避对方目光,面部肌肉紧张,表情不自然,手心出汗,口干舌燥;异性主动打招呼不能够很自然地回应。
2,打架问题
打架问题指破坏、暴力,乃至斜坡行为以及高频率出现此种行为的现象。
原因:个人因素,中学生是否判断能力不足;家庭因素,父母教养方式不当,父母关系不和谐,父母吵架打架等,容易让孩子产生反抗权威的行为并模仿粗暴行为;学校方面,忽略德育,教师不公正、情绪化等;社会方面,传媒杂志书籍上过分渲染暴力行为。
诊断要点:攻击性行为;破坏性行为;恶作剧行为;不遵守学校及教室规定。
来源:《心理诊断学》(张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