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萨特:存在是多余的,连死亡也是,人生没有意义,去码头整点薯条

2022-09-19 13:16 作者:兰亭野竹  | 我要投稿

也许每个人都想过后悔过许多的选择,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错过,我们有没有为了没有做出更好的选择产生懊悔。我们仅仅是凭借自己的价值和事业去做选择,并独立承担选择的后果。每天睁开眼,面临无数个选择,但是结果却是未知的。有时候放弃未必不是一种选择。就是那种悖论,也就是萨特在长篇小说《恶心》中提出的思考。

这基本上是公然支持殖民地人民



00:42


【萨特名言】

提论到萨特,人们总是会讨论三句话:



萨特也凭借存在主义哲学的思想和成就,成为了20世纪,引领全世界青年思潮的领袖。



01:01


【萨特】

一个争议多到足够写本书的人,

首先,萨特是一个立场极左的知识分子,他越老越左,他是共产主义和列宁主义的忠实拥趸。

1954年,他和波伏娃访问苏联

1955年,他又受周总邀请,访问中国并参加了国庆阅兵大典

1960年,他又跑到古巴和卡斯特罗,切格瓦拉谈天论地,他作为法国富三代,几乎

一生,都坚定不移的站在了无产阶级的立场上。

甚至萨特和加缪的决裂,就是因为萨特无条件支持阿尔及利亚的人民对法国殖民者的反抗,他反殖民,反帝国主义,反资本

主义,即便法国是自己的祖国,他甚至极端到公开声称:

这基本上是公然支持殖民地人民,对自己国家的法国白人同胞下死手,但就是这么一个共产主义的忠实拥趸。

在1956年,苏联入侵匈牙利的时候,高举大旗反对苏联。


在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的时候,又跟右派站在一起谴责苏联。

这样一个极左且富有个性的人,在东西方文化圈即赢得了大量的粉丝,也收获了大量的黑子。




02:22


第二个关于萨特比较大的争议,就是他和波伏娃开放式恋爱关系。

两人1929年,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认识,订立了契约式恋爱,彼此成为爱人,但又都允许对方和第三者恋爱或者发生关系,并且两人都没有欺骗和隐瞒的分享自己与第三者、第四者的进程和故事。

萨特和波夫娃这种开放式恋爱关系维持了51年之久,直到萨特去世。

【沙特的成长历程】

萨特是1905年出生在法国巴黎,他父亲在他两岁的时候去世了。萨特和加缪的经历很像,两个人成长中都没有父亲的参与。区别是加缪是在贫民窟长大的,阿萨特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巴黎富裕阶层。他的外祖父是语言学教授,家里藏书极其丰富,所以萨特从小就狼吞虎咽的读了很多书。在别的孩子还在玩耍的时候,萨特手上已经捧着伏尔泰和福楼拜的经典作品。

在中学,他又开始接触叔本华和尼采

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在哲学上。

1924年,萨特考入号称法国思想家摇篮的巴黎高等师范学院。

接受了系统的哲学训练,只是,萨特并没有停留在哲学的层面,他把哲学变成了写作的附属。

【萨特的哲学与写作】

首先,他进行写作的时候,就需要收入,那就用哲学教师的工作来养活自己。

其次,哲学思想也成为写作的素材和补充,哲学是寻找真理,而写作是揭示真理。

所以萨特一开始就不是纯粹的哲学家或者作家。

这就是许多人说萨特的哲学不够正经和纯粹的原因。

因为他本来就与康德、斯宾诺莎、帕格森不一样。

而作为作家萨特的书又显得过于学术和枯燥乏味。

就像许多人会读加缪的《局外人》 和《西西弗斯神话》

但萨特的作品《恶心》和《存在与虚无》却很少有人读得下去。

萨特不管是在哲学上,文学上,政治立场上都是个特例。

1933年,萨特去德国留学,开始研究大哲学家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哲学,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体系。而存存在主义作为哲学流派,

要追溯到克尔凯郭尔的神秘主义。

后来尼采、海德格尔,包括陀思妥耶夫斯基,都推动了存在主义的发展。

而真正让存在主义风靡世界,还是萨特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开拓了。

1938年,萨特的成名作长篇小说《恶心》出版。这本小说是萨特哲学的开端。要理解萨特哲学中“世界是荒谬的”“存在先于本质”“多余的人生”这些概念都要从这本小说开始。这本小说萨特酝酿十年时间才开始酝酿出来。

最初名叫《偶然性辩》。

萨特在《恶心》中借主角洛根丁之手叙述道:“在生活中什么事情都不会发生,只不过是背景经常变换。有人上场,有人下场,如此而已。在生活中无所谓开始,日子毫无意义的积累起来。这是一种永无休止单调的增加”主人公洛根丁渴望生活具有必然性、确定性,但令他恐惧的是人就是偶然性的。就像我们出生无法选择父母,性别容貌这些都是随机和偶然的。甚至洛根丁觉得自己是多余的,要不明白自己为何来到人间,为什么而活?洛根丁感觉对于别的存在物来说是多余的。

作者读过最恶心的书,恰似萨特的这本《恶心》。

没有血腥,没有杀戮,但是它的枯燥乏味,甚至冗长重复的理性叙述,让作者眩晕和不适的。作者个人觉得萨特说的不对,但又无力反驳。刚开始思考自己存在的意义的时候,确实也开始犯恶心。

1939年二战期间,萨特应征入,但第二年就被德军俘虏扔进了集中营。

巴黎沦陷,法国人也成为了亡国奴。萨特在集中营的十个月,思想产生了很大的改变。

战前的萨特其实算是社会的局外人对政治,社会,人民漠不关心,他用哲学家特有的上帝视角旁观世界,但战争和亡国给他上了一课。他发现那些没有阻止战争的人们同样应对战争负责,沉默意味着默许。

不搞政治,这也是政治。

不阻止战争,即是战争的同谋。

无选择的自由即是不自由。


战前的萨特采取一种不介入的姿态,然而,不介入本身就是一种介入。

战争的残酷,让萨特认识到自己以前所进行的哲学思考,有严重的局限性,而且是一种胆小哲学。

现在我不想用哲学保护自己,那是卑劣的。我不想让生活适应我的哲学,那又何其迂腐?

1943年,萨特出版了自己的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这让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开始流行起来。

萨特认为,人在不断改变,那意识又独立于肉体之外,所以人无法真正认识自己。意识与肉体之间的鸿沟永远无法填满,好像是我永远是自己的陌路人。

1944年,萨特在戏剧《密室》中讲述了一男两女死后,在密室中等待着下地狱。三人戒备,又互相欺骗,又相互存在他人的目光和监督中。三个痛苦的灵魂,像是坐上了旋转木马,永远在相互追逐又永远追逐不到的境况中。相互的追逐成了一场不堪其苦的煎熬,谁也不能得到,谁也不能安宁,谁也不能退场。何必用烤架呢?他人即是地狱。

我们每个人都活在他人的目光中,太在意他人的审视或者评论会陷入痛苦和煎熬中,但他人即地狱,还有更深层的意思:我们必须要活在他人的目光中,因为这是界定自我与他者,最确定方式。

这听起来大家或许觉得矛盾,自我和他者本就是一团模糊的混沌。

1945年,萨特在存在主义是种人道主义,演讲中提出了核心思想:“存在先于本质”所以先存在后思考,也就是存在性欲本质。

在1950年之后,萨特的政治立场,开始偏左,倾向于共产主义,他支持无产阶级的暴力革命。这也就是他与加缪决裂的与根本原因,因为加缪主张纯粹的反抗,也就是反对暴力革命。两个昔日亲密无间的好友在报纸媒体上爆发了一场席卷法国文学圈的骂战,最后彻底决裂。

一直到1973年,萨特都是法国左派报纸《解放报》的主编。

1974年,萨特左眼丧失视力,他的右眼在童年时基本瞎了,他丧失了写作能力,他觉得自己已经丧失存在的理由了。

1980年,74岁的萨特病逝于巴黎,十万人给他送葬,这位20世纪,法国最重要的思想界大佬,结束了他极具争议又富有个人色彩的一生。

萨特和加缪的哲学又似乎都在告诉我们,存在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同时,自我又是孤独的,但悲观并不是萨特和加缪想要留下的,正是因为人生毫无意义自我才能创造和填充,别懊悔和停留在选择错误的过去,也别沉迷于虚无缥缈的未来。

眼前才是真实的一切,陀思妥耶夫斯基表达的要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人,要爱生活本身,不要爱生活的意义,发下一个小时,自认为有意义的消耗掉,人生确实挺扯淡,但没那么糟糕。



作者,咱俩的小秘密你没有兑现哦



萨特:存在是多余的,连死亡也是,人生没有意义,去码头整点薯条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