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随记

2023-10-13 22:02 作者:中国是我心之居所  | 我要投稿

今天晚上在苏州老城区一家名叫“塔克拉玛干小吃店”的地方品尝了“油炸包子”和“新疆奶茶”。我原本以为“油炸包子”和河北普通人家炸饺子一样,有一种焦嫩的感觉,然而并没有!油腻感也不存在,里面的馅虽然很好奇,不过我克制住了好奇心,没有询问店家,索要相关讯息。在我即将吃完包子前的几秒钟内,我看到墙上有“新疆奶茶”,本着“没吃过,就尝尝”的好奇心理,我要了一碗。我看到有个姐姐——恕我直言,我不是很能看得出部分少数民族人士的年龄,我只是凭着本能觉得他们很成熟,我在思想层面有一种偏执,即我认为不能因为对方的相貌与自己的审美观存在差异化而对对方有任何的不友好的想法,更不应该有任何言语和轻蔑的态度,我觉得这应该是全人类普遍达成的共识:尊重差异,允许不同。(我想“不想死”的话都不会在不利于自己的对方地盘有太大的言语挑衅和肢体碰撞的。玩笑话!)我看到店里有几个小朋友,估计是老板和其伴侣的子女。后面有个小伙子明显是和他们差不多地方的人,在那儿点了餐,老板为他拿了袋子装好!!进门的时候,小伙子还和老板进行了亲切的肢体接触。——拿了放在冰箱的一盒纯牛奶进了内堂(那是他们加工食物的地方),之后我观察到她不断做着搅拌的动作。不知过了多久,姐姐拿了个勺子浅浅地品尝了一下!)真正令我惊异的地方在于奶茶是咸的,我原本打算跟老板说,“我需要加糖”!但我怕对方笑话我,就没这样做!(当然这是个玩笑话,我本能地觉得既然是品尝不同地域的食物,就应该足够真诚地在自己感兴趣的食品中品尝原汁原味的味道。如果自己按个人口味随意调制了食物的品味,即不能够更好地体验当地的食品特有的滋味,有一种不尊重对方的意味。我不能够这样做!食物本身或许并不是多么重要的东西,但它承载的是当地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了本民族的习俗与喜好。尊重食物本身也意味着对异域文化的一种尊重。绝对不能带着恶俗的语气去随意点评一种与本地食物存在差异的食物的优劣。这件事至少在我眼中是这个样子的!!)除了它的口味令我有点惊异外,还有一点,是它的“热度”。我喝奶茶的过程中不止一次地用餐纸擦拭额头滚落的汗珠。本着不了解就学习的态度,我在微信上搜了一下,才知道奶茶是用来驱寒的。如此说来,它的功效和白酒有得一拼了!最可笑的是,我居然会问奶茶含不含酒精,(早干嘛去了,难道好奇心可以打败理性思考吗?)在得到明确的否定答案后,我开始了自己第一次的“奶茶热量补充”。 尾部说明:我原来喝酒的,17年入住医院后,大夫说之后的生活中要戒除三毒:烟、酒和熬夜!说实话,前两点很容易;当然第三点也不难,我活到这么大,熬夜的次数也不过50天有余。(这个天数在绝大多数同龄人中应该是不可想象的吧,毕竟“熬夜党”是不能理解的!我也不知道该如何解释这种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在我身上。大概是缘分吧!)当然这需要排除我不记事的年龄段。至少目前为止,整体趋势是这样的。 有很多俗语把烟和酒说得很神奇,我完美地避开了成为它们猎物的可能性。为什么呢?因为我本人“中毒”了,具体症状就是:对人很恐惧,对事很抗拒。白天梦月亮,(睡不着也趴着不想动!)晚上睡星星。烦躁时时有,焦虑天天闹。人前是个鬼,人后鬼相伴。没事事无穷,有事浑身疼。疑人骂我劣,恨人比我强。 在症状如此之多且复杂程序令我头皮发麻的情况下,家里人实在想不到什么更好的办法可以帮助我摆脱掉它之于我的恶劣影响对我构成的精神与身体的双重伤害,在短暂的求医不利后,家里人还是选择了相信科学的力量。民间有个说法,如果算命的不行,就说明道行不够高,人不行,不是这门技能不行。在科学领域也存在这种现象,(我是这么认为的!)我的妈妈为我物色了一家三甲医院,医生很专业,满脸带笑听我生龙活虎地表达那些在常人看来离经叛道且狂颠的人生故事,整个过程高潮迭起,思维飘逸,狂放不羁。(躁郁症患者躁期是可以上天的,如果是相关患者应该有这个体会!)在我说完最后一句话,他轻描淡写地说了两个字:住院!妈妈和我两个人在里面待了两个半月。每天总有那么几个人哭哭啼啼地闹着要离开,但是死活出不去,和我住进一个病区的人都在封闭病房,是不允许私自外出的。之后很久看到一个访谈入住精神病院的躁郁症患者个人住院感受的视频,被采访者是一位女士。她坦言道:在里面的时候最不像精神病人的就是患有双相的人,他们看着可正常了。在里面的时候,我挺快乐的,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那是我躁期发作的阶段导致的必然结果。住院期间我第一次在精神上找到了身份的归依。我第一次明白了我在族群里,有自己的生存空间;我可以感受并理解这个族群的人员在表达中真正想要得到的部分是怎样的。那之后我认识到人是需要族群的,当有一部分人和你拥有共同的行为和思维逻辑的时候,作为个体,在某种程度上就摆脱了孤苦和悲凉命运的情感羁绊和思维框架,会在更大程度上为自己找寻到生存下去的信念,在整体上为自己找寻到向上的、强大的精神支柱。我是这样认为的!我觉得住院的那段经历在某种程度上给予了我“第二次生命”。之后的我在加药和减药间反复循环,不过整体朝着令更多认识我并希望我更好的人满意的方向发展。我原本那么爱做梦的一个人,居然愣是变得没有了热望,这是一件多么神奇的事情。所以我特别认同那句话:有病请吃药,没病别瞎闹。或许在这个世界上笑到最后的那个人才是最惨的,因为所有人承受的甘苦他都品尝过了,并且程度较同龄人还要深得多。 最后结个尾吧:快乐是自找的。痛苦却可以与众不同一点儿,既可以是自找的,也可以是社会带来的,还可能是二者结合在一起的混合物。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我既不觉得是为了吃苦,也不觉得是为了享乐,仅仅因为长成了人的样子,所以被赋予了人所应有的期待和厌恶。族群效应,几人能逃脱得了?所以不言加油,不说颓废,只想说适应就好,不适应就换一种生活重新开始。毕竟路既是自己走的,也是社会提供的;自己不想走了,原路返回在社会层面是羞耻的,但在个体而言却没有什么坏处。人本来就应该趋利避害,如果连这个本能反应都变得迟钝了,那生命拿什么去博呢?每一次搏杀几乎都等同于粉身碎骨,能豪横几次?时间凭什么给你那么多时间去这样做? 胡说八道结束!贴合主流价值观的流行语:人间自有真情在,人人都是活雷锋。心中有震荡,口中有是非。慎言是好人,多说惹祸端。

随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