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克诚直言:如果有人说比毛主席更高明,那就是对历史开玩笑
四野战将系列8:黄克诚
作者:桅杆
黄克诚将军性情耿直,刚正不阿。难能可贵的是,虽饱受坎坷,历经磨难,却始终不改。他坚持独立思考,从不随波逐流,因而深谋远虑,常有真知灼见。体现在军事才能上,是头脑冷静,经常能对战争、战役或战斗形势作出准确预判。他的一生,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经常是有意见就提。今天看来,黄克诚将军的这种品格尤其令人敬仰,当为楷模。今天就通过一些事例,说一说黄克诚将军一生是如何刚正不阿、坚持真理的。

(一)一生被指“右”
1928年湘南暴动后,黄克诚担任永兴红色警卫团政委。当时,受极“左”的影响,湘南特委下令各县大烧大杀。永兴县委也指示红色警卫团执行这项命令。但黄克诚对此坚决反对,被县委严厉批评,认为他“右”,要求坚决执行命令,否则将受到严厉处分。这是黄克诚一生中第一次被指责为“右”。

1930年6月,极“左”的“立三路线”占据统治地位。红三军团和当地组织在平江召开了一次联席会议,研究红三军团下步行动。会上部分人提出要攻打长沙、武汉等中心城市。黄克诚在会上客观分析形势,说了“目前我们根本不具备夺取中心城市的条件”之类的话。谁知话刚一出口,就立即遭到一些人的围攻,指责他极“右”,还认为他的这种状态“不适宜担任重要领导工作”,当即撤销了让他担任纵队政委的任命。
1932年初,黄克诚担任红三军团3师政委。一天,有关部门将一份名单送到红3师,要求将名单上的人抓起来处理。黄克诚一看,名单上的人都是基层干部,平时表现都很好,打仗也非常勇敢,不可能是什么坏人。但当时有关部门权力很大,他知道硬抗无益,便暗中派人通知名单上的人,平时上山躲起来,打仗时再回部队。上头几次来抓人,都没抓到。
可时间一长,这个情况就被察觉了。一次战斗刚结束,那几个人还没来得及上山躲避,就被抓走了。黄克诚为此跟与他们大吵了一顿。这下惹怒了有关部门,准备把黄克诚抓起来审查。幸亏军团长彭德怀及时解救,才逃了一劫,但师政委职务被撤了。
由于性格耿直,独立思考,又敢于直言,在红军时期,黄克诚因“右”的问题受过多少次处分,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

1940年,黄克诚任八路军第五纵队司令员兼政委,率部南下苏北,支援华中新四军作战。当年11月,华中局发起曹甸战役,攻打顽军韩德勤部。在战前准备会上,黄克诚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当时是合作抗日时期,没有充足的的理由就去攻击人家,政治影响不好,况且部队准备工作也很不充分。
后来曹甸战役失利,华中局认为失利的主要原因就是黄克诚“右”,作战不力,不听指挥,撤销了他八路军第五纵队司令员职务,仅保留政委。这次的“罪名”又是竟然“右”。黄克诚对此很不服气,但为了维护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团结,还是违心地做了检讨。1942年,陈毅在总结曹甸战役时,说了两点意见:一是我们去攻击人家,缺少理由;二是自己轻敌,准备不足,仓促作战。变相地承认了错误,也算是给了黄克诚一个交待。
谁承想,10多年后1959年,时任总长的黄克诚又被打成“右”,直到1980年6月才去掉这个帽子。黄克诚1986年12月28日逝世,一生九起九落。“右”几乎伴随了他的整个军事生涯和人生。,客观地分析,黄克诚身上的所谓“右”,实际上是遇事冷静,独立思考,不头脑发热,敢于提出并坚持自己的意见。
(二)一生爱提意见
黄克诚大将在我军中最出名的一点,是喜欢提意见,尤其喜欢提不同意见和反对意见。主席曾经这样评价:“他这个人,上到总部,下到支部,他都要提意见。”我们来看看一生他都提过什么样的意见。
1934年,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红军不顾敌强我弱,与敌军搞堡垒对堡垒战术,导致红军伤亡日增,根据地日益缩小。对此,时任红三军团4师政委的黄克诚十分痛心。他特地去找军团长彭德怀,说出自己的意见“照这个样子打下去,红军要被搞垮的。你现在讲话还能起点作用,是不是你提个建议,请主席出来指挥,或许可以扭转危局”。当时主席已经靠边站很久了。彭德怀非常赞同这个意见,可当时他的话也不管用,还在愤怒之下和李德对骂了一通。

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黄克诚担任总政组织部长。平型关战斗后,他到115师检查政工。经过10多天的检查研究,他深感红军虽然改编不久,作风却起了很大变化,主要是由于取消政委制,部队政工显著削弱,军阀习气开始滋长。返回后,他很快整理出自己的意见,形成恢复政工制度的建议报告,并得到八路军总部首长的高度赞同。这份建议报告随即以朱、彭、任(弼时)的名义上报,并很快得到批准,下令恢复了政委制度和政工机关。应当说,及时恢复政委制度,黄克诚的意见功不可没。
1945年9月,日本战败投降不久,黄克诚正率部在苏北作战。当时他是新四军3师师长兼政委。当时新四军辖有7个师,他的地位并不算高。他在了解时局和形势后,在得不到华中局领导认可的情况下,竟以个人名义致电总部,提出自己的意见:“东北既能派队伍进去,应尽量多派,至少应有五万人,能去十万人为最好。”总部接电后,高度赞同黄克诚的判断和意见。黄克诚本人也奉命率新四军3师3.5万人开赴东北,占全部出关部队的近三分之一。应当说,总部及时决策大举进军东北,黄克诚的意见是重要因素之一。最后我军陆续进军东北的部队达到10.8万人,与黄克诚建议的基本吻合。
1945年11月下旬,他率新四军3师抵达东北后,见当地“七无”,立即发电建议建立乡村根据地。对于建设根据地缺少干部等困难,他建议各部队以师(或旅,下同)为单位,每师负责3-5五个县,由该师派遣地方工作干部,在指定地区建立组织、发动群众、建立地方武装、肃清土匪、恢复秩序、扩大新兵等工作,以加快东北根据地建设。后来,总部在12月28日发出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很多内容都出自黄克诚的建议。

1959年,黄克诚和彭总一道蒙冤,时间长达18年,也“吃过不少苦头”。1977年,黄克诚恢复工作。在一次座谈会上,就正确评价主席的问题,他拖着病体发表了2个多小时的讲话。其中有一句话,笔者至今印象深刻:“如果有人硬要说任何别人比毛主席更高明、功劳更大,那就只能是对历史开玩笑。”
“不盲从,不苟同,坚持真理,刚正不阿”。历史上多次因为坚持正确意见而受到打击,甚至降级、撤职,但“始终保持刚直敢言、为人民无私无畏的高尚品德”。将军悼词中的这几句话,是非常客观和实事求是的,还真没有多少溢美之词。
黄克诚将军至今仍普遍受人尊敬,主要原因就是他一生都独立思考、敢于直言、不计个人得失。社会需要这种精神,社会呼唤这种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