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琉球是中国的铁杆藩属,为何会被日本吞并?清廷难辞其咎

2021-09-29 10:23 作者:战旗红  | 我要投稿

解读琉球的前世今生1

作者:桅杆

【前言】琉球曾经是中国的藩属国,时间长达500多年。虽然琉球1879年就被日本吞并,但国人至今仍有琉球情结。尤其是美国1972年向日本归还琉球行政权时,引出钓鱼岛之争,更让国人耿耿于怀。本文试图从历史和大国关系等角度,深度解读琉球的前世今生。欢迎讨论交流。欢迎批评指正。


琉球群岛位于中国以东、日本西南的东海外围。由于其地理位置特殊琉球群岛在古代曾是中日以及是东北亚东南亚之间的贸易中转站,有“万国津梁”之称。也正因为其海上贸易的枢纽位置,在元明时期猖獗一时的倭寇,主要就是以琉球群岛为基地的。

中国与琉球交往,最早见之于史书记载的,是《隋书传•琉求国》。这段记载的文字不长,但信息量却比较大:一是“不知其由来”,证明中原王朝在此之前对琉球并无了解;二是“言不相通”,证明当时琉球的原住民不是来自中国;三是中国与琉球的初次官方交往,因为“流求不从”,炀帝就发动一场战争;四是“焚其宫室,虏其男女”之后,就断绝了来往。在那个时代,通过战争手段开疆拓土是很正常的。可这一仗打完了,也打胜了,军队却撤走了,并“自尔遂绝”。这是拿战争当儿戏?

明洪武五年(1372年)1月,明太祖遣行人杨载向琉球发布诏谕。这是自朝以后,中原王朝与琉球之间有记载的再次官方交往。当时,琉球分为山南、中山、山北三,分别位于琉球群岛的南部、中部和北部,三山时代”,以中山国最为强大。琉求后改为琉球,意为整个群岛犹如琉璃珍珠球12月,琉球中山国王第一次向中原王朝进贡。次年,山北王和山南王相继遣使向明朝进贡。这样,琉球三国开始向明朝贡,使用明朝年号,成为明王朝的藩属国

永乐二年(1404年)2月,中山国王去世明成祖朱棣遣使赴琉球祭吊,颁诏宣布世子武宁袭爵位。这是琉球受中国册封之始。从此开始,琉球三国凡新国王嗣立,都会请求明朝册封,形成朝贡和册封。明宣德四年(1429,中山国王尚巴志征服另外两国,建立琉球王国王朝册封中山国王为琉球王。此后,琉球王国一直按照明朝的典章制度隔年进贡,每一代国王嗣立都请求接受册封。清朝建立后,一切依照明朝定制进贡和册封。自明代开始,中国浙江和福建沿海地区有不少人移居琉球。


佩里登陆

1609日本萨摩藩(今鹿儿岛)军队琉球王国1611琉球国王尚宁被迫与萨摩藩签约,承认萨摩藩对琉球的控制,并割让部分岛屿后,才得以释放回国此后,萨摩藩不仅控制了琉球王国,也控制了琉球与中国的贸易。虽如此,日本仍视琉球王国为独立国家,对琉球与中国之间的进贡和册封体制也持认可态度。从此琉球进入了一国两属时期。

18537月,美军海军准将佩里4艘军舰闯入江户内海(今东京湾),直横滨附近,向日本提出通商要求,即“黑船事件”。美国同时要求日本开放琉球港口日方表示琉球是主权国日本无权决定其开放权。这样,1854711佩里琉球王国首里城签订琉美修好条约,条约所使用的是中、英两种文字。可见直到这时,琉球王国虽然被日本强所控制,但仍然是独立的。

日本1868年明治维新后,开始废藩置县萨摩藩1871改为鹿儿岛县。随着国力的上升,日本开始扩张,已经为其所控制的琉球王国首当其冲当时,一些内阁大臣就多次向明治当局建议,要求采取积极的措施,把琉球王国变为日本所属。琉球是清王朝藩属国,那个时候日本对清王朝还存在敬畏心理,需要考虑清王朝的反应。

正在这时,发生了一件事,让日本人找到了借口:18719月,一条载有66名琉球人遇到大风,漂到了台岛原住民住地,被围杀54人,另外12侥幸逃过一劫,后被清廷护送回国。1873年,日本2使者到中国换取1870年与清廷签订的《天津修好条约》和《通商章程》文本清廷官员在与日本使者闲谈时,说起前发生的台岛土著居民杀死琉球人,并用歧视性语言说杀人者皆属生番系化外之民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日本早已蓄意吞并琉球,正愁不知该从何处下手,不期意外抓到生番化外之民这个把柄2使者回东京汇报后,日本方面立即“代表”琉球与清廷交涉,并派军队在台岛登陆,攻打生番居住的“化外之地”,惩治杀害日本属国难民的凶手。日本人此举很精明:清廷要么认可其攻打“化外之民,要么承认琉球日本属国”。经过斡旋,18741031日,恭亲王大久保利通签订了《北京专条》清廷被迫承认台岛生番错杀琉球人是对日本属民之加害。这相当于承认了琉球是“日本属国”,这样,日本的目的完美达到,摸清了大清王朝的底牌,下一步就是直接吞并了。

1875年,日本内务大丞松田道之等抵达琉球,宣布禁止向中国朝贡派遣使节清帝即位时遣使庆贺;禁止琉球王接受中国册封;琉球必须奉明治年号;在琉球设置镇台分营(即驻军)等。而琉球方面不肯断绝与中国的关系187612月派使臣向德宏、林世功等人秘密来华。同时,还派遣官员到东京,向西方各国驻日公使递交投诉向外界求援。但无论是清廷还是西方国家,此时似乎都是看客。尤其是名为宗主国的清廷认为琉球价值不大,反应消极,只是为了宗主国面子表面上对日本提出交涉,实质采取不干涉政策

1879327日,松田在首里正式宣布废琉球国王,下令琉球王尚泰移居东京。44日,日本宣布琉球王国改为冲绳县,并派遣了第一任县令琉球王国灭亡此后,日本一方面在琉球采取血腥欺压政策,一方面在教育、文化、司法等领域全面去琉球化,同时向琉球群岛移民,琉球便逐步日本化了。


清代北京内城东南角楼

琉球王国灭亡,大量琉球人流亡中国,开展复国运动,先后向清廷递28份请愿书,要求清向日本交涉。1879612日,美国下野总统格兰特访问天津李鸿章请他就琉球问题进行调停格兰特慷慨答应。722格兰特与伊藤博文举行会谈,并在810日会见明治天皇。在会谈中,格兰特认为日本吞并琉球将断绝清国与太平洋之通道,建议日本予彼以太平洋之广阔通路”。

不得不说,这个具有海权意识的美国人,一眼就看出琉球对中国的价值。格兰特提出三分琉球方案18803月,日本提出分岛、改约案。清廷有意接受此方案,并准备划归清廷的先岛群岛恢复琉球。但琉球王国使臣不同意分岛方案,再三请求恢复琉球全境。对此,日本怎么可能同意?清廷日本经过8次商谈,于18801028按日本意见草签分岛条约。眼见全境恢复的目的达不到,琉球王国使臣林世功在北京总理衙门前自尽,以示抗议。林世功自尽后,清廷拒签条约,谈判破裂,琉球复国努力失败

后来中日两国在1882进行过一次谈判也没有任何结果,此后就不了了之。甲午战争后,中国台岛澎湖列岛都被迫割让给了日本,琉球群岛就更无从谈起了。现在想想,如果当时琉球使臣同意分岛方案,琉球王国还有一线生机,至少没有今天的钓鱼岛争端了。可历史无从假设。


甲午海战

琉球王国自明初开始成为中原王朝朝贡体系的一员,与越南、朝国相类似,所不同的有两点:一是因海路相隔,纳入朝贡体系的时间比较晚;二是中原王朝从来没有直接统治过琉球,而对越南和朝国都或长或短地直接统治过。在历史上,中国与琉球,只是宗藩关系,并非直属领地。事实上,琉球由于弱小,需要保护,才对中原王朝相当忠诚。

而中原王朝是陆上大国,海权意识淡薄,认为琉球价值不大。因此,在日本对琉球采取种种行动直到吞并之时,清王朝并没有尽到宗主国之责,没有全力保护,甚至还同意与日本分割琉球反观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在国力上升后,在领土扩张上就是一只“饿狼”,其“大陆政策”的目标直接瞄准了朝国、中国和东南亚,对琉球这块近在嘴边的“肥肉”,那会放过?退一步说,即便清廷在1879采取强硬态度,迫使日本吞并琉球计划落空。但中日甲午战争之后,琉球王国也没有生存的可能。所以,地近日本,是琉球王国(包括朝国等)的悲哀,是一种宿命。

(未完待续)

琉球是中国的铁杆藩属,为何会被日本吞并?清廷难辞其咎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