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一天会产生6200个念头?是时候开始觉察了
我在做着某件事,但又好像根本没在场。我的思绪时不时飘到过去,又飘到未来,一会儿怀念,一会儿向往,一会儿踌躇满志,一会儿又像霜打的茄子……
在完成了两轮的“21天冥想跟练”之后,我好像发现了一个有关自己的大秘密:
我,在一天中的很多时候,其实并没有真正地“在场”(Present)。
尤其是今天早晨,我刻意地觉察了一下自己的起心动念,结果发现,在跟练Keep上的“帕梅拉运动”时,短短十五分钟的课程,我竟然走神了20多次。即使是在练据说比较能够让人凝神静气的八段锦,我也走神了十多次,做这些我感兴趣的东西,我都频繁走神,无法想象在做那些无聊事情时,我有多少次心飞天外……
我很好奇,人一天究竟要起心动念多少次呢?加拿大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主席Jordan Poppenk博士和他的团队的研究小组对184个志愿者进行研究,在每个志愿者在大脑活动时进行了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这种方法通过观察血液流动的变化来测量大脑活动。最后得出结论,一个人平均每天有大约6200个想法。
人一天要起心动念6200次!天呢,一天有1440分钟,这就是说,每一分钟,我们就要动念4次。大脑平均15秒钟就产生一个念头。你能想象吗?我们每分钟就会产生4个念头?不对,人还要睡觉呢?去除睡觉时间,其实人每分钟走神的次数还要更多!!
不知道你们有没觉得奇怪,虽然念头如此之多,但为什么我们好像没法捕捉到自己的每一个念头呢?我们并不觉得自己有那么容易分心啊!
原因就在于,这些念头有些是有意识的,但绝大多数却是无意识的,若不是因为这一个多月里一直在跟练冥想课程,我恐怕永远不会意识到自己竟然无意中产生了这么多念头。冥想,从某种程度上,让我看到自己的思绪是如何像一只野猴子,从一棵树跳到另一棵树,又是如何从各种当下的感受中移开,不停地探访过去,又不停地跳转将来的。
因为冥想而使自己的感受能力有了一点点增强,紧接着让我特别好奇的是,这些念头与哪些事情有关?它有规律可循吗?
只可惜目前我们并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它似乎既受我们过去经历的影响,又受当前所处情境的制约。
这就回到了文章的开头,我在吃饭的时候,可以盯着电脑屏幕而食不知味;做运动时,脑海里想的可能是接下来一天的规划和活动;即使是做阅读这件我最喜欢的事情,我的思绪却也漫游得更厉害,读到一个词让我产生各种联想,有时让我想到过去,有时让我向往未来。
我们会发现,有时候我们并没有和当下的自己待在一起,而是将很多思考的时间留给了过去和未来,这让我们对很难意识到,自己其实在做着各种无意识的决策。
有研究人员对一群母亲进行过相关研究,结果发现,即使这些母亲认为陪伴孩子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甚至是人生意义的一部分,即使在照顾孩子上投入了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母亲们在陪伴自己的孩子时情绪不佳、幸福感也不强,为何如此?调查发现,原因就在于她们在带孩子的时候,脑海里还想着别的事情,比如家务、工作、老公、亲戚、琐事……
这就是“临在感”(presence)缺乏导致的悲剧,我也有此感受。有时候我发现如果我带孩子们,会任由他们自己玩,那么即使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可以一直玩手机,但我却觉得特别无趣,因为时不时得去看一下孩子,看手机时也没法投入,最终就是,这样一心二用,我往往很是不安。
相反,若是能够在带孩子玩的时候,全心全意地陪着,那么跟他们大玩一场回家,我反倒能利用接下来的时间,更好地投入其他重要工作。
记得前两天我带孩子们去公园玩一下午,到天黑都舍不得回家。干啥呢?我一直陪他们在公园里找树枝搭城堡、盖房子,不仅孩子们玩得开心极了,我也很久没有玩得这么痛快了。回家后,我说,妈妈想要用一两个小时写作,你们在外面自己玩会,别开妈妈的房门好吗?孩子们愉快地答应了,接下来一个多小时,我就一直在电脑前奋力码字。结果,平时要用3、4小时才能完成的写稿、改稿、发公众号等一系列事情,竟然在短短一个半小时全部完成。
这件事引发了我的思考:我们忙忙碌碌、一心二用、在陪孩子的时候见缝插针地看一会儿手机,做“回客户邮件”、构思产品方案、看电子书、听书、听纪录片这样“貌似正当”的事情时,真的能提高工作效率吗?又或者说,真能因此而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受吗?
答案是不能。
关于大脑的“默认网络模式”(DMN)的研究发现:如果人们在一天中有大量的时间都是让思维到处漫游,并且毫无察觉的话,人们的幸福感将会更低,也就是说,我们越是没有“临在感”,越是放任大脑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地升起、落下,就越不容易有幸福的感觉。
我想这就说明了,为什么我明明在吃饭,却一点儿也感受不到饭菜的滋味;在运动,但是我的身体却根本没有在正确的位置发力;有时候陪伴孩子们玩耍,但是心却早已跳到了工作或其他事情上,身体在这里,心却在过去或者未来。这个时候,我很难感受到喜悦和兴奋,也没办法全身心投入,现在我知道,这不仅降低生活质量,也在消磨着我的耐心和感受能力,最终影响着我对幸福的感受力。
真的很感谢冥想,它帮助我找回了一点点觉察念头升起落下的能力,让我知道,什么时候我才是真正地活在当下。难怪人们说,觉察,才是改变的开始!
是时候对各种“分心”说不了。
搜索公众号“积极微习惯”,传递积极心理学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