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挛性截瘫----外伤性截瘫及脊髓外伤性早期瘫瘓
截瘫是一种严重的创伤,病人如果不进行积极的康复治疗,得不到妥善的护理,常因严重的并发症而死亡或长年卧床,过着完全依靠他人帮助而生存的痛苦生活,成为社会的负担。因此在截瘫病人的治疗、护理过程中,应首先着重于并发症的预防,采取康复护理的落实和完善,肢体功能的早日重建。
瘫痪是指随意动作的减退或消失,临床上将瘫痪分为功能性瘫痪和器质性 瘫痪两类。前者由心因性引起,即癔症性瘫痪。器质性瘫痪按照病变的解剖部位可分为上运动神经元瘫痪、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和肌病瘫......由于病变损害的部位不同,在临床上可产生不同类型的瘫痪,如单瘫、偏瘫、截瘫、四肢瘫等。
痉是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由于脊髓与脑干反射亢进而导致的肌张力异常增高状态。痉挛经常在脑和脊髓病变后出现后,但并非所有的肌张力增高均成为肌肉痉挛。一定的肌张力是维持体位和肢体动作所必需的,但过高的肌张力则会限制肢体运动,影响日常生活,不利于患者的康复。痉挛常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儿童脑瘫、脑卒中、脑外伤、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等。根据病变部位不同,又可将痉挛分为;
①脑源性痉挛;当病变损害到皮质、基底节、脑干及其下行运动径路的任何部位,均坷出现瘫痪肢体的肌张力增高和痉挛。脑源性痉挛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肌张力持续增高的状态,通过反复牵拉刺激可暂时得到缓解,但持续时间短。
②脊髓源性痉挛;脊髓损伤可波及上运动神经元和与之形成突触的中间神经元;以及下运动神经元。脊髓源性痉挛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节段性的多突触通路抑制消失,通过对刺激和兴奋的积累,兴奋状态缓慢、渐进地提高,屈肌和伸肌均可出现过度兴奋。应该注意的是脊髓性痉挛更容易被皮肤刺激所引发,而且一般在发病后3~6个月内出现,较脑源性痉挛出现的时间晚。
③混合性痉挛;多发性硬化往往累及脑白质和脊髓的轴突,从而出现运动通路不同水平的病变而导致痉挛的症状和体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