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新发】看《流浪地球2》北大路演后我重新写了一篇观后感......

周二参加了《流浪地球2》的路演,二刷电影时注意到了一些第一次看时没注意到的细节,随后同学们的提问和主创团队的回答也让我对这部电影有了更多的思考。
下面在我原来写的观后感(是寒假一刷之后写的观后感)后补充了一些细节,并列了一些活动中让我印象很深刻的问答:
(没有录像,对同学提问和郭导回答的转述可能有偏差,包含个人理解)

01
Q:
同学:郭导您好,我记得在《流浪地球》原著中,生活在地下城的未来人类已经失去了“家庭”和“爱情”的概念,整个社会是严肃冷漠的,但是在两部电影中,感情戏都占了很大的比重,尤其是刘培强与韩朵朵的爱情线,请问您为什么这么设计?
A:
郭导:因为,没有爱情的人生,毫无意义(微笑)(看了一下第一排同学抱着的马鸥老师)

很多影评中非常诟病球2里刘培强和韩朵朵的感情线,但我还是挺喜欢这一部分的。其一是这一部分贡献了全片80%的笑点;其二是这一段感情线给我的感觉就好像《边缘行者》里的David和Lucy一样,尽管是非常非常俗套的“boy meets girl”,但放在这样一个人类遭遇史无前例的巨大危机,整个社会笼罩在恐慌和阴霾、冲突与对立的世界观下,这样简单的情感显得难能可贵。何况我们已经通过第一部知道了这对cp的结局,更让第二部里这两人的故事有一种以乐景衬哀情的美。正因为有这样的情感,人类才是人类,才会让人发自内心地感叹“地球真美好啊”。
这种人情味也是我喜欢流浪地球的原因。我不认为这是一部“集体主义”的电影,因为影片中“人的情感”被放在了第一位:刘培强参加领航员面试,是为了给孩子争取特惠资格;图恒宇开发550系列,是为了给女儿完整的一生;张鹏想走关系不让刘培强参加任务,是因为刘培强是他的徒弟... ...

成为数字生命的图恒宇推门而入,与女儿重逢的一幕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场景。在看电影前我是个数字生命计划的坚决反对者,但看到这一幕后我意识到,“数字生命”与“流浪地球”两个计划没有什么对错之分,只是每个人的选择不同。每个人有自己的牵挂和寄托,有独属于自己的情感。编剧让图氏父女在虚拟的世界中重逢,并且携手拯救了世界,也许正是表达了对这种情感的尊重吧。
其实在大刘的原作也寄予了同样的人文关怀,尽管2500年的流浪消磨了人类的情感,但主角依然相信2500后人类“会重新见到蓝天,鲜花挂满枝头”。人的情感只是被残酷的现实短暂压抑,待到春暖花开之时,它依旧会复苏。而这也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的最朴素的驱动力。

02
Q:
同学:相比于第一部,第二部多出了很多新颖的科幻设定,比如太空电梯、相控阵引爆月球、数字生命等,涉及了物理、神经科学、材料化学等多学科知识,请问在第三部中郭导会考虑加入更多的新元素吗?(后面这位同学举了很多很有想象力的设定)
A:
郭导:谢谢你的建议!你的建议也让我们意识到这一部我们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太贪心了,想把很多的科幻概念塞到片子里,下一部我们一定不会这么干了。我们会尽可能的减少新的科幻概念和技术的出现。
郭导的回答真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我在观影时也感受到了这个问题,整部片子近3小时的时长,想要讲的东西太多了,而且还要为下一部埋伏笔。这导致不同情节之间的割裂。比如影片最大的高潮应该是月球危机,但前面一个多小时都在讲空间站坠落和移山计划的验证。这一部分和月球危机没有关联,唯一的目的是在片尾引出这些危机都由Moss策划。
其实科幻的重点并不在科幻概念的堆砌,而是借助科幻概念和想象力,通过一个虚构的故事反映社会现实,投射对科技发展、人类命运的思考。盲目重视视效和科幻点子而忽视剧情节奏是不可取的。

03
Q:
同学:郭导您好,我有一个问题。片尾和彩蛋暗示了人类遭遇的危机都是Moss策划的,如果是这样,那么两部电影中所展示的人的抗争、人的力量在AI面前似乎毫无意义?所谓的人类精神又从何处体现呢?
A:
太抱歉了!这个问题的回答我忘了!或者说主创团队说得比较委婉,有意往其它方向引导了......
(如果有记得的同学可以跟我说一下吗QAQ)
这也是我最想问的一个问题!也是我对整部电影唯一不太满意的地方!
关于片尾的彩蛋,其实我并不喜欢。诚然这个彩蛋解释了为什么正片中屡次出现“摄像头”的镜头,并为下一部吊足了胃口。但我不喜欢这个彩蛋导向的可能结果,那就是人类所遭遇的危机都是由ai策划的,人类的反应也完美地落入了ai的计算和预测中,让我觉得下一部的主题很可能是智械危机。
并不是说我不喜欢ai大战人类这种剧情,但我觉得这个剧情不该出现在流浪地球里。流浪地球前两部歌颂的精神我觉得可以简单概括为“人类的赞歌就是勇气的赞歌”。就如流浪地球的宣传曲《人是》一样,这是一个围绕着“人”展开的故事。人类遭遇了危机,人类之中产生了矛盾,最终通过人的力量解决了问题。这就是“人”的伟大之处。而这个彩蛋却告诉我,这些危机都在ai的预判之内,都是ai对人类的观察和考验,这就让前面所歌颂的“人”的精神显得有些荒谬可笑了。
在流浪地球的世界观里大战AI什么的,那种事情不要啊!
↑以上两段是我一刷后写的观后感(详见专栏的前一篇文章),不过二刷之后看到了一些细节让我的想法有了一点改变。
其一是片中多次给到周喆直凝视着各种摄像机的镜头,以及他最后说的“不计代价、不论虚实”,暗示他知道数字生命计划并未完全偃旗息鼓,也知道Moss在暗中“帮助”人类。
其二是在倒计时尽头,地球发动机启动时,闪过了几帧镜头。其中有穿着机械外骨骼、光头形象的图恒宇和头发苍白、手握一个起爆器(很像执剑人的形象)的周喆直。
结合马兆遗言的莫比乌斯环和Moss在上世纪80年代给人类发的警告信息,我的猜想是:
1、Moss是站在人类这一边的,闪过的几帧镜头也许代表Moss通过计算推演出的几种不同的未来可能性,而这几种未来是不好的。Moss则通过策划一系列事件努力地是人类不要走向它推演出的糟糕结局。
这样的话Moss就不是什么“智械危机”的大Boss了,而是可以看成人类完全理性的延续。“人类的命运取决于人类的抉择”,然而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在未来Moss的决策可能与人类的决策产生冲突(如第一部的木星危机),在这时天平究竟会倒向“理性”还是“感性”的一方就取决于人类的抉择了,这也是“人类精神”的一种体现,值得大书特书。
2、剩下的是我不太同意的一部分,即网上呼声很高的“时间系”假设。我不喜欢是因为它不够“现实主义”,更与原作气质不符。大刘写过很多“穿越未来”的小说(在《时间移民》、《三体》中均有出现),但从未写过“回到过去”“覆写历史”。还有就是前面的问答中也提到,《流浪地球》作为一部短篇小说改编的电影,里面扩充的新点子已经足够多,完全没必要再引入新的概念。

END
流浪地球的原著的精髓部分“氦闪危机”,是讲在地球发动机启动400年后,一部分人类认为太阳危机并不存在,这一部分人类发动了起义,试图夺回行星发动机的控制权,驾驶地球回到太阳系。在这个故事里,太阳危机只是一个背景板,它本质上还是在讲人类内部的矛盾和纷争,讲人类生存最大的阻碍来自于自身,只不过以科幻的手段将这种矛盾放大到宇宙的尺度上,因此显得格外宏大壮丽。
大刘作为黄金时代的科幻作家,他的作品中有对人性劣根性的剖析和反思,但更多的是人类探索精神和牺牲精神的歌颂,对技术发展的期盼,于悲壮中透露出希望。他批判人性和某些意识形态,但并不批判科技本身。有人说流浪地球最“科幻”的部分莫过于认为在灾难面前人类能摒弃前嫌达成全球的合作,但大刘相信人类能够团结,这恰恰说明大刘的作品底色是温暖的、积极向上的。
所以如果要我说对流浪地球3的期待的话,我更希望它能回归到《流浪地球》本身的故事,好好讲一讲原著中最为精彩的氦闪危机,尽管这段剧情可能没有像前两部那样的大场面,也缺少“科幻”的元素。
↑以上这段结语也引用自前一篇专栏文章
最后放几张活动现场的图片,欸嘿(拍照技术很烂果咩纳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