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期末复习
## 四大体例论述或对比论述
编年体·政书体·纪传体·纪事本末
编年体,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它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史书体例。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例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竹书纪年》《汉纪》《后汉纪》《国榷》等。 因为编年体是中国古代历史最为悠久的史书文学体裁,故《隋书·经籍志》称之为“古史”。编年体史书,以事系日,以日系时(季),以时系年,对了解一代兴亡大势,很为方便。但历史事件自酝酿、发生至结束,往往延及数月乃至数年,编年体史书诸事杂陈,从中人们难以稽其首尾。也就是说,其优点是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比较容易反映出史事发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缺点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前后的联系。为此,从《左传》起,就用追溯往事或带叙后事的方法,以弥补这一缺陷。另外,这种体裁以时间为中心,对人物生平、典章制度和文化的叙述多过于简略,而且割裂,年代不明的事甚至无法写入书中,这些都影响了编年体史书的使用价值。
典章体,是资料辑撰与分类中的一种体裁,也叫政书体。它是专门叙录历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典章制度的制定、实施、演变,研究其对政治得失、民族关系、社会关系、历史进程、社会发展的影响的一种史籍。此种文体源于唐朝史学家刘知几之子刘秩仿《周礼》中六官职掌之体辑撰的《政典》,专门介绍历朝制度及其沿革,当时便获得一些学者的赞赏。但是,杜佑则认为该书条目和内容都不完备,也比较简单,尚需充实。于是他在《政典》的基础上,又搜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问世时兵、刑为一门,共.;清代汇刻九通将兵、刑各立一门),辑撰成《通典》2卷,被史学界称之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较大影响的典制体专著,历代目录学家们都将它列为政书之首。《通典》、《续通典》、《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文献通考》、《清朝文献通考》、《清朝续文献通考》、《会要》(唐代苏冕辑撰,记唐高祖至德宗时的典章制度,开断代典章体记事之先河)、《续会要》(崔铉、杨绍复等人奉诏辑撰,记唐德宗至宣宗时的典章制度)、《唐会要》、《五代会要》、《东汉会要》、《西汉会要》、《三国会要》、《宋会要辑稿》、《明会要》、《元章典》、《明会典》、《清会典》。
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的体裁。以为人物立传记(皇帝的传记称“纪”,一般人的称“传”,特殊情形的人物称“载记”,记载制度、风俗、经济等称“志”,以表格排列历史大事称“表”)的方式记叙史实。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以前的史书多以编年体记述),中国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及其它史书,都依照《史记》体例,以纪传体编纂而成。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史实。纪是帝王本纪,列在全书前面,传是其他人物的列传,该体裁形式始于汉代司马迁所著的作品《史记》。纪传体的优点:(1)便于记载多方面的史籍;(2)便于记载不能按年编 排的历史;(3)便于广泛记载历史人物。 纪传体的缺点:(1)不能集中记录历史事件的全部过程;(2)不易表明 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3)易于夸大某些历史人物的作用。
纪事本末体,是指以历史事件为主体,完整地叙述一个历史事件始末的史书体例。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将重要史事分别列目,独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的顺序编写,可补编年、纪传体之不足。继其之后有明陈邦瞻的《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清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等。“具一事之本末”者,宋元以后不断涌现,至明清多为各种“纪略”“方略”。纪事本末体作为中国史书体裁,其优点是每一历史事件独立成篇,各篇按时间顺序编写,能够完整地反映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可补编年体与纪传体之不足。缺点在于不能表明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曾夸奖它“经纬明晰”“一目了然”,意即脉络很清楚,“实前古之所未见也”。这种书写起来不容易,写书人得遍览史籍,烂熟于胸,下笔时才有把握,不致有遗漏,所以它的史学价值是毋庸置疑的。纪事本末体与编年体、纪传体,合称为“古代三大史体”。纪事本末体,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时间先后加以集中叙述,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详于记事,便于阅读。纪事本末类史书,以事为题,事与事之间缺乏联系,读者无法从中寻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其缺点
## 《山海经》作为地理书,为何放在史部?
论述山海经作为古代史籍的价值
《山海经》被定义为地理书,就其内容来看,它包含着我国古代地理、历史、动植物、矿产、民族、医药、传说中的历史人物等方面的记载,它是一部古代的地理志。其中所保存的上古史实与神话传说成为古史研究的重要史料。王国维、顾颉刚等一众史学大家都对其有过史料运用和深入研究。王国维先生用卜辞与《山海经》相互对照印证,发掘出《山海经》的史料价值;顾颉刚先生与他本人的古史辨伪相结合,即以神话传说为中国上古史之本来面目,因而认为其书更具有考辨伪史的重要价值;郦道元也将《山海经》大量引用于《水经注》。
## 研究春秋时期的史事可参考什么书?······
《左传》《春秋》《史记》《国语》
## 二十四史从哪本书开始没有表,又从哪本书开始有表?
《三国志》开始没有表;《新唐书》开始有表。
## 邹衍 五德终始论 五行相生相克的顺序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 尚书今古文之争······
1.今文尚书,传自伏生,伏生专治《尚书》,因秦焚书,故将《尚书》壁藏起来,由于伏生所传《尚书》用当时通行文字隶书写成,称《今文尚书》,除《书序》外,实际只有28篇,大部分采入《史记》,文辞艰涩难懂。
2.《古文尚书》出于孔子壁中,鲁共王坏孔子宅,得《古文尚书》,后孔子后人孔安国悉得其书,因为是用古字写成,故称《古文尚书》,汉武帝时虽未列入学官,但在私下有传授,东汉时期古文经学盛行。
3.今古文《尚书》在西晋均已佚散失传。
## 关于周穆王事迹可参考什么书
《穆天子传》:出自晋代《汲冢书》的竹书,编年纪月叙述周穆王西游之事。
《左传》、《国语》、《墨子》、《楚辞》都有周穆王西游之事的记载。
## 汉书·艺文志(文选)······
## 列举(简述)所知的地理著作······
《华阳国志》《十六国春秋》《水经注》《洛阳伽蓝记》
《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
《天下郡国利病书》《读史方舆纪要》
## 研究十六国的历史可以看什么书······
《晋书》《十六国春秋》
- 《十六国春秋》
- 编年体分国史·方志体·摆脱封建正统观念及种族偏见,把魏、晋及十六国给以同等的历史地位·取材丰富,处理史料严肃认真
## 载记
“载记”名称最早见于《东观汉记》,用“载记”记述新市、平林、公孙述等反王莽诸人事迹。唐修《晋书》,因十六国皆在中土,但不受晋封爵,势难以前史“世家”列之,故援“载记”之例,分国记述十六国事迹。虽按国别记述,但仍是个人列传,共七八传。所述十六国事,实际上只有十四国。
## 新旧唐书比较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撰,刘昫实为监修,《旧唐书》也是一部官修史书,成于众手。后晋修《旧唐书》主要以唐朝编写的实录和国史为依据。《旧唐书》本纪回护之处独多;志目比较齐备,有关当时的典章制度,均有记载;列传一百五十卷,按时间顺序排列,共记载唐朝一千一百多个历史人物的事迹,是研究唐朝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成就:首先,《旧唐书》叙述史实比较详细,保存史料比较丰富,便于读者了解历史事件的过程和具体情况,因而受到后代的重视,这是大家所公认的;其次,《旧唐书》多抄《实录》、《国史》的原文,保存了原始材料的真实性;第三,《旧唐书》继承《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的传统,在纪、传中多载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文章。
**《新唐书》**,宋朝史馆编修的一部官修史书,题为宋欧阳修、宋祁撰。
成就:首先,《新唐书》增加了很多材料。因为北宋统一全国以后,过去的残篇故籍,以及后人撰述的有关唐朝历史的书,不断出现,此时能看到五代时期所看不到的大量史料。其次,从组织体例来看,《新唐书》也远比《旧唐书》完整,如《旧唐书》无表,而《新唐书》有表四种;新创三志《仪卫志》、《选举志》、《兵志》
缺点:本纪文字太略,有时不载年月,以致叙事时间不清楚。欧阳修、宋祁都不喜欢骈体文,而爱好韩愈、柳宗元的古文,故遇诏诰、章、疏,四六行文的,必尽删去,以致纪、传中许多重要的富有史料价值的诏令、奏疏都被砍削,这是很可惜的。
## 新旧五代史比较
**《旧五代史》**宋薛居正撰(监修),用时一年半,《旧五代史》的史料,主要采自各代《实录》,及范质的《五代通录》。
《旧五代史》因成书过速,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错误,故欧阳修重加修定,作《五代史记》,即《新五代史》。
《旧五代史》的诸志所载比较简略,但欧阳修的《新五代史》更简,只有《司天考》、《职方考》,其余均缺,故研究五代的典章制度,还得依靠《旧五代史》诸志。
成就:首先,《旧五代史》仿照《旧唐书》的编撰方法,把每个时期的大事都记载在各帝的本纪里,读本纪,对各个时期的形势、大的事件,一览了然,不待翻阅各传。故《旧五代史》的帝纪材料充实。其次,《旧五代史》对待“十国”,虽然沿袭旧史的封建正统观点,把它们列入《世袭传》或《僭伪传》,但总算叙述了这些国家的史事,这一点还是应该肯定的。再其次,《旧五代史》是根据五代《实录》及范质《五代通录》编成的。而编撰五代《实录》的诸人,都是五代著名的史官。这些人所撰《实录》当时公认为比较可信。又参加撰修《旧五代史》的诸人,对于五代的史事大多是亲身经历过的,故记载比较可靠。
**《新五代史》**宋欧阳修撰,属于私家撰述,不是官修史书。《新五代史》记事起讫与《旧五代史》相同。但《新五代史》体例与《旧五代史》不同。《旧五代史》是断代为书,《新五代史》是模仿《史记》、《南·北史》之例,贯通为史。先各朝本纪,其次各朝列传(均为类传),其次是考(即志),其次世家(记“十国”事),最后是附录(即《四夷传》)。
和《旧五代史》相比,《欧史》删去了《薛史》的许多原始材料,文字过于简略,以致晦涩难通。《欧史》效法《春秋》,讲究书法,褒贬之意,一目了然。
成就:首先,《新五代史》的编著主要是根据薛居正的《旧五代史》,另外还有宋朝人关于五代十国的史料杂著(当时记述“十国”的著作很多),这些材料对于丰富《新五代史》的内容,具有重大的作用。《新五代史》的十国世家的内容比较充实,就是由于有这些丰富的材料作参考的缘故。其次,《新五代史》各个部分互相配合,体例完整而严谨,文字简洁,观点鲜明,首尾一贯,在众多的旧史中,算得上是比较好的一部史书。
缺点:但是此书刻意仿效《春秋》,不注重史实叙述,专以书法褒贬人物,欧阳修的大部分心血都花在这些地方,实际上是钻牛角尖。
综上所述,可见《新五代史》有它的可取之处,但也有它的缺点,至于和《旧五代史》相比,也是二书各有短长。因而二书可以并行不悖,互相补充。
## 十通
十通是十部书名中带有“通”字的古典文献,最初有唐代杜佑所撰的《通典》,后有宋代郑樵所撰的《通志》、元代马端临所撰的《文献通考》、清高宗敕撰的《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和近代刘锦藻所撰的《清朝续文献通考》,共分为“三通典”、“三通志”、“四通考”,后人称为“十通”。它是一套有关中国历代典章制度的大型工具书。其内容包含了上起远古时期下至清朝末年历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制度方面的资料,共计二千七百多卷,约二千八百万字,内容广博,规模宏大。其中的《通典》、《通志》和《文献通考》成就最高,在中国史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 研究资治通鉴的书有哪些
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①注释兼校勘;②对典章制度、音韵训诂都有详细注释,对官制、地理考证尤为精详;③注中表现了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陈垣《通鉴胡注表微》;清人陈景云的《通鉴胡注举正》;钱大昕《通鉴注辨正》
司马光《通鉴释例》
宋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
宋刘羲仲《通鉴问疑》
明严衍《资治通鉴补正》
## 研究天宝之后的典章制度看哪些书······
清乾隆命“三通”馆臣《续通典》
《文献通考》
《唐会要》
## 文献通考·总序(文选)(材料分析)······
## 所知“会要”有哪些······
《唐会要》《五代会要》《西汉会要》《东汉会要》《宋会要辑稿》
## 研究五代时期史事可以看什么书
《五代会要》分类记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时期的各种法制典章
## 纪事本末体的史书有哪些,如何看待纪事本末体······
《通鉴纪事本末》袁枢
## 《元和郡县图志》
《元和郡县图志》是李吉甫最重要的著述之一,也是我国古代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部比较完整的全国地理总志。本书对后世舆地学的最大影响,是创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地理总志的体例,即以当时的疆域为范围,以当时的四十七镇为纲,分镇叙述各府(州)、县的地理位置、户口、沿革、交通、物产、山川河流、名胜古迹等;而且每镇皆有图,冠于篇首。这种体例既突出了疆域政区的主体,又比较重视有关政治、经济、军事地理的记载,而且按图识志,一目了然,确实是比较完善的一种地理总志体例,以后的地志多按此书的体例编次。
## 总结地理方面的书,对书的看法
- 先秦时期
- 《禹贡》
- 《山海经》
- 地理志·了解我国原始社会
- 两晋南北朝时期
- 《华阳国志》
-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方志史书·实际上是一部比较完整的纪传体史书·为研究西南地区古代的地理、政治、经济、民族等提供了珍贵的史料·记载西南地理较详
- 《水经注》
- 全面系统介绍我国古代河流分布的水文地理著作
- 本书依河流经过,不仅注出各水所经地方的古今地名沿革和有关历史典故,而且还详记各地山川、都市、祠庙、名胜、古迹、风俗等等,内容极为丰富,使人读后,能增加很多历史、地理知识。
- 广记各种文物及山川险要·记录许多古代人工运河
- 文学性极强
- 《洛阳伽蓝记》
- 表面是记洛阳城佛寺的盛衰,实质是记作者对北魏王朝兴亡的感慨
- 记佛寺为主,但兼及历史故事及社会变乱
- 唐宋时期
- 《元和郡县图志》
- 李吉甫
- 我国古代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部比较完整的全国地理总志
- 本书对后世舆地学的最大影响,是创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地理总志的体例,即以当时的疆域为范围,以当时的四十七镇为纲,分镇叙述各府(州)、县的地理位置、户口、沿革、交通、物产、山川河流、名胜古迹等;而且每镇皆有图,冠于篇首。
- 这种体例既突出了疆域政区的主体,又比较重视有关政治、经济、军事地理的记载,而且按图识志,一目了然,确实是比较完善的一种地理总志体例,以后的地理志多按此书的体例编次。如《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等就是仿效此书的体例。
- 《太平寰宇记》
- 乐史
- 经过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地名更改,区划变迁,及赵宋统一全国,重新编写地理志
- 在地理项目之外,又增加风俗、姓氏、人物、艺文等门,内容更加扩大,对历朝人物,一一并登,至于题咏古迹,亦皆采录。奠定了后世方志体例的基础。
- 《元丰九域志》
- 以唐《十道图》为本,所载较简略
- 明清时期
- 《天下郡国利病书》
- 顾炎武
- 《天下郡国利病书》虽一般人名它为地理书,但就其内容来看,它更多是考究利弊得失,谈社会经济问题,凡各地的疆域沿革、民情风俗、物产资源、农田水利、工矿交通、户口赋役等,均加以论述,并不局限于地理一个方面。
- 本书史料价值很高。《天下郡国利病书》的材料,多采自地方志和私人著述,是自下而上的材料。故有人说,《天下郡国利病书》与《明实录》不同,《明实录》的材料多采自中央与地方政府档案,是自上而下的材料。这两种材料倘能结合起来使用,对于明代社会经济就可得到更全面的了解。
- 《读史方舆纪要》
- 顾祖禹
- 本书最大的特色是经世致用的思想贯穿始终。注重政治、军事地理,轻景物游览。如论述江南地区的重要性、讨论四川的地位及如何坚守四川的问题等。
## 万斯同《明史》
万斯同,明朝遗老,清朝第二次修《明史》时,担任《明史》一书的总审稿人。万斯同是黄宗羲的学生,他和黄宗羲、顾炎武等一样,拒不仕清,但当时清朝统治已日渐稳固,坚持武装抗清已不可能,故他一面坚持不人史馆,不署衔,不受俸;另一面又同意以布衣参加修史,欲以修故国之史报效故国。万斯同博通诸史,尤熟悉明代掌故。馆中所撰史稿,皆由他删削、审定,实际上他是不署名的总裁。万斯同参加《明史》编修工作共20多年,最后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死于王鸿绪家中。经他先后审定的《明史稿》共五百卷,称万氏《明史稿》。不过由于不适合清朝统治者需要,后被大肆删改。
## 《国榷》
《国榷》由谈迁所著,是记载明朝一代历史的编年体史书。谈迁编撰《国榷》,就是因为《明实录》有失实、歪曲、丑正的情况,他要“正其是非”;故此书是为“正其是非”而作,是不忍“国灭而史亦随灭”而作。这也可以看出谈迁是我国古代一位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历史学家,是一位不畏邪恶、刚正不阿的历史学家。《国榷》取材广泛,但也很严谨,择善而从,不凭个人好恶。谈迁在语言文字上也要求字斟句酌,以简洁、准确为原则,缺疑传信,力戒信口雌黄。
## 如何看待“六经”皆史
章学诚认为“《六经》皆史”。他认为《六经》并不是什么神秘的教条,而是有关古代圣王得位行道、施行政治教化的记录,是后人藉以研究古代政教、典章制度的历史书。从《六经》的史料价值来看,这句话确有其合理之处。从目的来看,章学诚重视古代史研究,更重视现实问题的研究,讲求经世致用。所以我赞同“六经”皆史这样一个看法。
## 清代三大史考名著
-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 止于新、旧《五代史》
- 是清代王鸣盛编写的一部史考类史书,是中国传统史学走向总结时期的重要著作。内容分为三方面:第一,校勘文字,考证典章制度。第二,评论史书和史家。第三,评论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总起来看,《十七史商榷》是一部以校勘考订为主、同时又兼历史评论的史学名著。
- 钱大昕《廿二史考异》
- 缺少《明史》与《旧五代史》;独分《续汉书》(实为二十三部)
- 《廿二史考异》是以考订、校勘、训诂见长的史学著作。它对二十三部史籍及其注释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文字校勘。不但校勘文字,还对记载的内容有出入、有错误的地方,以及历代典章制度、地理沿革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审慎的考证,使许多有矛盾的地方得到疏通辨析,从而使后人进行科学研究,避免因史实错误而得出错误的结论来。
- 赵翼《廿二史劄记》
- 赵翼的《廿二史劄记》实际上包括了从《史记》到《明史》的全部二十四史,只因为《旧唐书》和《旧五代史》在当时还没有被清政府批准为“正史”,故赵翼仍沿用过去“二十二史”的说法而称“廿二史劄记”。
- 首先是对清朝以前的二十四部纪传体“正史”作了全面考订和评论
- 其次,赵翼的《廿二史劄记》还评论了史事和人物,又《廿二史劄记》对历史人物的评论,有褒有贬,观点十分鲜明。
- 但赵翼毕竟是一个封建史学家,有他的阶级局限性,如诬蔑农民起义为“盗贼”、“流贼”,这是应该加以批判的。
## 父子俩都是史学家
班固,班彪;司马迁、司马谈
## 元代三本正史哪个详略最得当
《宋史》因其经过多次编修,搜集了很多史料。所以它的优点主要是体例完备,纪、传、表、志俱全和材料可靠而丰富。但这也带来了它的缺点,就是繁芜杂乱。
《金史》“详核而老洁”
《辽史》虽材料可靠,立表较多,但其简略也是不争的事实
## 二十四史······
史记·西汉·司马迁
汉书·东汉·班固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
三国志·西晋·陈寿
晋书·唐·房玄龄
宋书·南朝梁·沈约
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
梁书·唐·姚思廉
陈书·唐·姚思廉
魏书·北朝北齐·魏收
北齐书·唐·李百药
周书·唐·令狐德棻等
隋书·唐·魏徵等
南史·唐·李延寿
北史·唐·李延寿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
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
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
新五代史·宋·欧阳修
宋史·元·脱脱等
辽史·元·脱脱等
金史·元·脱脱等
元史·明·宋濂、王祎等
明史·清·张廷玉、万斯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