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匹夫之勇,自负勇武却四次遇险,险些被俘被杀
提起李世民,大家都知道毛伟人写过的一首词“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可见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君主。
他的文治盛世,武功赫赫,是后世效仿的明君的典范。
毛伟人曾评价李世民说:“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可是“善战者死,善泳者溺”,在李世民的军事生涯中,他自负勇武,轻敌冒进,甚至以自己为诱饵诱敌出战,逞匹夫之勇,曾多次陷入险境之中,甚至险些被俘被杀。

第一次遇险:险些被俘
武德三年(620年)七月,李世民统率唐军出潼关攻打盘踞在洛阳一带的王世充。
唐军驻扎在谷州,王世充率精兵三万在慈涧扎阵,两军对峙。
李世民率领一队轻骑兵引诱王世充出战。
王世充立即派出大批军队将李世民包围,李世民的轻骑兵十分惊恐。
李世民命令他们先行归营,独自一人殿后。王世充麾下勇将单雄信率数百骑兵争先恐后的进攻,李世民几乎被活捉。
但李世民自持骑射高超,一边后退一边张弓搭箭,忽左忽右的射杀敌军,敌人无一不应弦而倒。王世充出战受挫,领兵返回洛阳。
《旧唐书·卷二·本纪第二》:七月,总率诸军攻王世充于洛邑,师次谷州。世充率精兵三万阵于慈涧,太宗以轻骑挑之。时众寡不敌,陷于重围,左右咸惧。太宗命左右先归,独留后殿。世充骁将单雄信数百骑夹道来逼,交抢竞进,太宗几为所败。太宗左右射之,无不应弦而倒,获其大将燕颀。世充乃拔慈涧之镇归于东都。
从此战上看,李世民是胜利了。
但如果我们分析一下,李世民十分大意,竟然亲自率领少数人前往敌营前做诱饵挑战,结果敌军大批部队出战,将李世民等人包围。虽然他最后成功突围,但险象环生,差点被俘。

兵法上说:兵贵勇,将贵谋。
李世民作为征讨王世充的最高统帅,应该稳坐中军帐,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如果有战事,首先要派出手下的将领前去执行。怎么能够亲自以身犯险,亲自前往敌营前挑战呢?
他手下的将领在干什么?
为什么不派他们去挑战,而自己率领伏兵去伏击敌人呢?
这样做实在太冒险了,试想如果李世民被单雄信俘虏了,那中国历史可就要改写了,呵呵。
第二次遇险:尉迟敬德护驾
不久之后,李世民再次遇险。
当时许多刘武周的旧部叛逃到王世充那边,唐军将同为刘武周旧将的尉迟敬德关押起来,要杀掉他。
但李世民却不相信尉迟敬德会背叛,将他释放,并赐给他金银,尉迟敬德感恩戴德,发誓誓死追随李世民。
在打仗的间隙,李世民居然手痒痒,竟然要去打猎。
在赦免尉迟敬德的当天,他带来几个侍卫到榆窠打猎,其中就有尉迟敬德,竟然碰上王世充带领几万步兵骑兵。
上次没有捉住李世民,单雄信不信邪,再次带领大批骑兵直奔李世民。尉迟敬德见状,立即手持长槊催马上前,大吼一声,一枪把单雄信挑下马来,其他骑兵见尉迟敬德如此勇猛,吓得纷纷后退。
李世民趁机迅速逃走。回营之后,李世民率领大批骑兵攻打王世充,王世充率部逃走。
《旧唐书·列传第十八》:是日,因从猎于榆窠,遇王世充领步骑数万来战。世充骁将单雄信领骑直趋太宗,敬德跃马大呼,横刺雄信坠马。贼徒稍却,敬德翼太宗以出贼围。更率骑兵与世充交战,数合,其众大溃,擒伪将陈智略,获排槊兵六千人。

在打仗的期间,不是老老实实待在兵营,竟然去打猎。
打猎就打猎吧,还去敌人可能出没的地方打猎,这是胆子太肥了啊。
另外,既然打猎,就应该多带领一些人,或者先派人去侦查一番,看看这里有没有敌军再去。
结果李世民都没做,直接就领着几个人就去打猎了,结果再次遇险。
李世民太轻敌了,这次如果不是尉迟敬德救驾,李世民很可能就挂了。

事后,李世民后怕的对尉迟敬德说道:“行善得福已验证了,因果回报何等迅速啊。”特地赐给他金银一箱。
《旧唐书·列传第十八》:太宗谓敬德曰:“比众人证公必叛,天诱我意,独保明之,福善有征,何相报之速也!”特赐金银一箧,此后恩眄日隆。
第三次遇险:
李世民攻打王世充,窦建德深感唇亡齿寒,所以亲自领兵来救援。
李世民一边派人围攻洛阳,一边亲自率领精锐迎战。
李世民是个喜欢冒险的主儿,上次被王世充精锐围攻差点被俘,他居然不放在心上,这次攻打窦建德,竟然有亲自出马去诱敌。
结果窦建德派出数千骑兵围攻李世民,李世民边打边退,最后伏兵反杀窦建德军。

《旧唐书·列传第十八》:及窦建德营于板渚,太宗将挑战,先伏李勣、程知节、秦叔宝等兵。太宗持弓矢,敬德执槊,造建德垒下大呼致师。贼众大惊扰,出兵数千骑,太宗逡巡渐却,前后射杀数人,敬德所杀亦十数人,遂引贼以入伏内。
《隋唐嘉话》中记载:太宗之御窦建德,谓尉迟公曰:“寡人持弓箭,公把长枪相副,虽百万众亦无奈我何。”乃与敬德驰至敌营,叩其军门大呼曰:“我大唐秦王,能斗者来,与汝决。”贼追骑甚众,而不敢逼。
《资治通鉴》:世民谓尉迟敬德曰:“吾执弓矢,公执槊相随,虽百万众若我何!”。又曰:“贼见我而还,上策也”。去建德营三里所,建德游兵遇之,以为斥候也。世民大呼曰:“我秦王也”。
引弓射之,毙其一将。建德军中大惊,出五六千骑逐之;从者咸失色,世民曰:“汝弟前行,吾自与敬德为殿”。
于是按辔徐行,追骑将至,则引弓射之,辄毙一人。追者惧而止,止而复来,如是再三,每来必有毙者,世民前后射杀数人,敬德杀十许人,追者不敢复逼。
世民逡巡稍却以诱之,入于伏内,世勣等奋击,大破之,斩首三百馀级,获其骁将殷秋、石瓚以归。

虽然又是一次胜利,但李世民以最高统帅身份作为诱饵去引诱敌人出战,风险也太大了。万一有个闪失,可就一命呜呼了,刀枪可不认你的身份是不是尊卑。
李世民是骑射高手,他曾说:“朕自创义以来,手所诛剪将及千人”,颇为自负。但殊不知其中有多么凶险!
第四次遇险,险些被勒死。
这次是玄武门之变,这次最危险,李世民险些被勒死。
玄武门之变当日,李建成、李元吉巨发觉势头不对,立即掉转马头逃走。
李世民弯弓搭箭射死李建成,尉迟恭带领骑兵七十人射中了李元吉,李元吉跌下马来。
可就在此时李世民的马受惊,驮着李世民跑到树林里,李世民被树枝挂倒摔下马,半天爬不起来。李元吉见了跑过去夺过李世民的弓,想要用弓弦勒死它。
尉迟恭骑着马及时赶过来大声喝住了他,李元吉慌忙逃走,结果被尉迟敬德射死。

《旧唐书·尉迟敬德传》太宗所乘马又逸于林下,横被所繣,坠不能兴。元吉遽来夺弓,垂欲相扼,敬德跃马叱之,于是步走,欲归武德殿,敬德奔逐射杀之。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纪七》元吉遽至,夺弓将扼之,敬德跃马叱之。元吉步欲趣武德殿,敬德追射,杀之。

这次出了意外,主要是李世民的马受惊导致的。
但见到李世民的马受惊闯入树林,他身边的骑兵卫士为什么不在第一时间紧跟而去及时保护,反而被李元吉抓住了机会,险些勒死李世民。
试想,如果李元吉身上带着佩刀或者匕首呢?一下子就会结果了李世民,那样的话唐朝甚至中国的历史就会改写了……
这次实在是凶险之极!

李世民四次遇险,三次是自找的,一次是意外。
他作为全军统帅,竟然屡次以身犯险,把自己置身于险境之中,虽然凭借自己的勇武和部下的奋战转危为安,但他的这种做法实在是太惊现了。
试想,两军大战之时,一方主帅被俘或被杀,那对这支军队的士气该有多大影响?甚至直接影响了战局的胜负!
身为统帅,以身犯险,实属不智之极!
但历经四次大难都不死,看来李世民在历史的游戏中又主角光环护体,真的是真命天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