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Parting is Such Sweet Sorrow (5)

2011-02-04 16:47 作者:顽童不老草青青  | 4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Parting is Such Sweet Sorrow

——闲话:继承、借鉴、创新(5)

最后,来说说最重要的:继承!继承优良传统!

在这个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的时代,人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主张,你愿意反传统也是你的自由。我主张继承优良传统。

继承哪些优良传统呢?针对当前网络诗文的现状,粗略地想了想,应该是下列几项:

1,关注现实,关注民生。“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从《诗经》以来,凡是最优秀的作家,莫不如此,即使他写的是神魔狐鬼,也反映了现实生活。屈原、李白被称为浪漫主义诗人,但其作品何曾脱离现实?《西游记》、《聊斋志异》也是反映了现实社会的。诗文应该“警时鼓众”、“补世救失”(苏舜钦);鲁迅先生表现了“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窃以为这应该是鲁迅文学奖在思想内容上的标准)。”社会生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即使是相同的民生问题其具体表现也不尽相同,你关注现实、关注民生,无论写什么,你的笔下都会有所反映,都可以具有时代性。玩文字的作者都应该是“社会的守望犬”!(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2,注重“养气”,即思想道德、文化知识,气质魅力方面的修养。“文者,气之所形”,文章是“气”的表现形式,在心中是“气”,形诸笔下便成文。若某人的品位低,其文的品位绝不可能有多高。首先,伟大的作家,必定是是伟大的思想家,且具有博大的人文情怀。没有深刻的思想,绝不可能有深刻的作品。深刻的思想哪里来?“汝果欲工诗,工夫在诗外”(陆游),生活的阅历与磨炼,对生活的观察、思考与感悟,广泛、深入地阅读与思考,使你觉得有许多话要说,有许多思想要表达。这种“倾诉欲”燃烧着你,使你不得安宁,甚至不吐出来就会发疯!把它形成文字,决不会空洞无物,决不会不感动人,尤其是经历了疾风暴、生离死别、惊心动魄的恨情仇的磨炼!其次,经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或“十年读书,十年养气”,你变得或豁达,或深刻,或机智、或严谨、或幽默等等,你的文字也会有相应的个性特征。其三,文艺、美学修养,对写作艺术技巧的学习与锻炼。人们往往以为李白凭借其天才写诗,其实,只看他的《古风五十九首》便可知他熟悉前代典籍。杜甫称赞他“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可证李白熟读庾信、鲍照的作品,即具有庾信的清新、又具有鲍照的俊逸的风格。“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也!杜甫的苦学从其诗集中很容易看出。韩愈说他自己勤奋读书毁了健康;“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祭十二郎文》);白居易《与元九书》非常生动地记叙了他一生是如何苦学的。不仅如此,还要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写作就像木匠手艺一样,是一种技能,要长期不断地练习才能获得!既然如此,我们该怎么办?

3,注重文“心”,即作品的“立意”。所谓“意高而文胜”,“炼字不如炼句,练句不如炼意”是也。“意”是你在生活中的新感悟,这个感悟使你兴奋,感动,你想要与朋友们分享,把它告诉别人,便把它形成文字。可以是“长期积累,偶然得之”,也可以是“心突然动了一下”,动得越强烈越好;总之,必须“随心而动”,坚持“心不动,笔不动”!你自己都没有被感动,如何能感动他人!“意”须求新、求深,有益于社会的进步,有益于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得以辞害意,即艺术形式、技巧方面的因素,例如词句、音律等,无论多么具有美感,若不能恰当地表现其“意”,也不可取!中国文学史上,凡是哪个时代太注重形式、音律、辞藻而超过思想内容时,其后或迟或早都会有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学革新运动来纠正之,如“建安风骨”之于汉赋,初唐的诗歌革新运动,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宋代的诗文革新运动等等。

4,在艺术形式及表现手法方面既力求表现的深刻,又力求创新。杜甫说:“语不惊人死不休”。先看看杜甫《三绝句》:

前年渝州杀刺史,今年开州杀刺史。

群盗相随剧虎狼,食人更肯留妻子?

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

自说二女啮臂时,回头却向秦云哭。

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

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

这三首时题为“绝句”,但都不合绝句的音律,不是一、两处不合,而是大体上都不合。杜甫曾自夸:“晚节渐于音律细”,说明他很重视音律,重视炼字练意;而这《三绝句》是他中年以后所作,其语言也像是未经提炼的“口水话”!连初唐时期绝句体制尚未成形时的诸多七绝都不如!这是怎么回事?难道要讲音律他就写不出来?

我大胆猜测:杜甫悲痛、愤怒之极,故意这么写,警策夺目,引人深思!再看看这几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怎么样?即新奇有趣,又生动贴切,耐人回味。另外,尽可能用新鲜活泼的当代口语,避免陈词滥调。韩愈说;“唯陈言之务去”。有人说,用当代口语,怎么能写出“神韵”呢?试问:李煜、李清照的词难道是用的古代诗词中的现成词语句子吗?我们读起来不是还觉得他们有不少作品好像是用现在的语言写的吗?他们当然是用当时的口语写成,肯定也需要提炼,但不是练得古色古香,是要练得生动贴切,更富表现力而尽可能保留其“原生态”(即“本色当行”)的特色!可以说,古往今来最优秀的文学作品,大多是表现深刻、语言清浅、形象生动、新鲜活泼、准确贴切而又韵味深长的。鲁迅的小说因其“表现的深切与格式的特别(窃以为应该是鲁迅文学奖的艺术标准),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既要深刻,又要创新。

5,精心构思,反复修改。“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古人把文章看得这么重要,其写作态度极其认真,故写前“打腹稿”,写成反复修改。杜甫说他自己“新诗改罢自长吟”;李白曾打趣地说杜甫:“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著名的“推敲”故事;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反复修改才定了“绿”字;欧阳修风头正甚时还常常修改其文章直到深,夫人笑他说,“还怕先生责骂吗?”欧阳修正色道:“倒不怕先生骂,只怕后生骂!”类似的例子不计其数。

这五条应该是最重要的,我们虽然不能完全办到,作为努力的方向,以前贤为榜样鞭策自己总是应该的。

按标题,三大部分之顺序应该分别是:继承、借鉴、创新,但本文实际之顺序却是:创新、借鉴、继承。

何也?创新呀!

于重庆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97107/

Parting is Such Sweet Sorrow (5)的评论 (共 4 条)

  • 伊若雪
  • 水墨年花
  • 黛妆素笺
  • 芳草依依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