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改革时期的几个最初印象(下)
土地改革时期的几个最初印象(下)
场景四 分房产
过了好多天,工作队又来了。这回,来的人不多,有的拿本子,有的拿白粉笔,从村口进来,按房子顺序,一路走过去。他们要把从地主家里没收出来的房产,逐一分到每家每户手中。
到其他各屋时,我没有去。等工作队来到我们这座大屋时,我也跟着他们走。
他们先分房间,从上片横屋开始,在每一个房间门上(如果是厅,就在墙壁适当位置上)写上名字。如果是户主没有改变,就写上原来的户主的名字;如果是户主发生了改变,就写上新户主的名字,还在名字后加一个“得”字。这就表示,这间房间是从地主家里没收出来,现在分给新户主了。然后分杂屋,包括谷仓、猪栏、灰寮、粪坑等,方法也是一样。
虽然我们一屋都是同一个公太(立传公)传下的后代,但各家境遇完全不同,所以,分得房产的都喜笑颜开,用自家准备好的锁,立刻把分得的房间锁起来。分出房产的却愁眉苦脸,见他们锁房间,敢怒而不敢言。(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这次分房产,我家因为是“贫农”,分得了一个房间、一个小厅、一个安饭桌的位置和一间猪栏。房间、猪栏,原先是达权家的;安饭桌的位置,在正身上厅左内角,原先是达权家使用;小厅原先是达权家的饭厅,就在我家的厨房门口。过去,我家厨房煮好了东西,要端到下厅右前角的地方;现在吃饭可方便,厨房门口就是饭厅,不用再多走路了。
这次分房产,数达权家分出最多,如周家次之,伯权家最少。
场景五 看土地证
秋天了,一天,三河乡开会颁发土地证。
妈妈开会回来,拿出土地证叫哥哥看。哥哥虽然小学没有毕业,但都能看懂;我虽然只读了小学二年级,也懂得大部分的字,遇到不懂的我就问哥哥。
我看那证,共有三张,大小像现在半张大报,纸质稍厚,米黄色。版面印有一个大框,框顶上印着“福建省永定县人民政府土地房产所有证”。框里竖排版,印刷有固定的格式,留有空格供人填写。三张内容相同:先有一段文字,填写户长姓名,籍贯,住址,家庭人口,原有房产及分得的房产(包括住房、杂屋等)数量等;接着是表格,具体填写所有的房产、土地(包括农田和菜地)、山场的坐落地名和四邻起止,一款一款都写得十分清楚。
我看我家,参加分田的共有六口人(爸爸、妈妈、哥哥、两个弟弟和我)。按照每人一亩三分七的标准,我家共分得八亩多田,除了原来祖传的五分多田和爸爸靠自己辛苦挣钱买的一亩多薄田,实际分得六亩田左右,分别在门口和大路下。另外,还分得一间、一厅、一猪栏和四五分农地。
三张土地证都盖有“永定县人民政府”的大红方印,还有县长“饶良新”的签章。
妈妈正给小弟弟喂奶,要哥哥念给她听,哥哥念一款,她核对一款,连连点头表示赞许。
后来才知道,爸爸原是长期在峰市街做裁缝,大概是受共产党土地改革政策的影响,或者是几千年中国农民对“耕者有其田”的强烈渴望,他毅然落户老家,参加土改分田。从此,我家成为真正的“农业户”了。
2010-7-22
土地改革时期的几个最初印象(下)的评论 (共 6 条)





- 水墨年花 审核通过并说 我支持通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