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国人的勤劳、勇敢和贫穷”(三)
闲话“国人的勤劳、勇敢和贫穷”(三)
陈宣章
再看看正规基础建设: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到南京、武汉、重庆等二线城市,中国的摩天高楼狂热此起彼伏。如今,三线城市东莞也开始上演造楼运动。2011年3月10日,规划建设达102层、楼高超过400米的东莞厚街镇名家具总部大厦计划开工建设。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这座摩天高楼总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成为东莞新的“第一高”,足以进入全球高楼行列。“脚上皮鞋永远蒙着厚厚尘土”的耿彦波在山西各地任职时致力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抓城市基础建设,掀起一波一波“城建风暴”,被民间戏称为“造城市长”。他在城市建设方面的大刀阔斧和对文物古迹保护修复的方式引起中国民众争议,爱者爱之深,责者责之切。
建筑方面最著名的是上海市陆家嘴四大标志性建筑:东方明珠电视塔(高246米,建筑造价8.3亿)、金茂大厦(高420.5米,建筑造价50亿)、环球金融中心(高492米,建筑造价73亿)和上海中心大厦(高632米,总投入超过148亿)。
人们谈到建筑界时,把北京称为外国建筑师的“东方淘金地”、“试验田”。最著名的是:①总投资78.9亿元的CCTV新大楼(央视的人都管它叫“大裤衩”),2009年2月9日新大楼北配楼发生火灾,根据曾进入现场的一名央视记者称,北配楼内已经基本装修完毕,各种设备即将投入使用。这些设备损失估计达到几十亿;②高达150米的《人民日报》新报业大楼(网友称为“夜壶”)预计总价逾50亿人民币。有人说:“人民日报是没有什么人民读的报纸。”此话不妥。读此报的官员也属于人民范畴,不过改称“官员日报”更符合实际。还有,文革期间此报被姚文元把持,确确实实是个臭不可闻的夜壶。
总之,以前的GDP用盖大楼,盖大楼又创造了新的GDP。(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4.证券大赌场:中国证券市场一开始就以企业筹资圈钱为主流而无视回报,并逐年加大筹资比重和速度。20多年来融资情况:1984-1989年共筹资19.33亿元;1990-1996年共筹资1016.34亿元;1997-2011年共筹资.19亿元;2012年共筹资6323.11亿元。中国投资者只能寄希望于二级市场的股价变动来获得投资收益。然而,中国证券市场成为吞噬资金的黑洞,所有股民几乎全部是亏钱效应,而妄图通过股市实现整个社会资本积累的途径基本被堵住了。中国股市二十多年辛苦竟然搞了一个大赌场(而且很不规范),大量市值蒸发。2002年上证指数到过2245.43点,1990-2002年仅筹资7154.02亿元;而2003-2011年共筹资.62亿元,是1990-2002年的6.13倍,可是现在上证指数仅是2206.78点。
中国证券市场的弊病,从证监会的用人机制以及证监会对投资者的态度可见一斑。证监会曾经搞过对投资者的风险再教育,其实需要教育的是管理层自己而不是投资者。中国证券市场中,除了无视回报、股民亏损、暴涨暴跌等等,还有许多证券公司倒闭。20多年来,财政局收取巨额印花税(共计6700多亿元)和红利税,还有证券公司佣金(仅2007年佣金达1500亿元)、转让费等等。奇怪的是:2007年印花税收入达到创纪录的2005亿元,占整个中央财政收入的7%;而2008年上半年,尽管上证指数跌幅达48%,但印花税却同比增长34.2%,共完成837亿元。到2010年上半年,尽管上证指数跌幅近27%、居全球主要股指首位,但同期印花税却同比增长15.8%,共完成246.84亿元。
相比较而言,2010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实际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实际增长9.5%。与居民收入成鲜明对照的是,全国税收完成.53亿元,同比增长30.8%,政府收入与民争利已是不争的事实。
对于中国证券市场先天性畸形和后有性疾病,我有个处方“十(实)陈汤”:①取消红利税和除权;②取消证券交易印花税和转让费;③取消佣金下限;④取消大小非解禁,像香港那样改为内资股(不能在香港证券市场流通);⑤取消机构投资者一家有众多账号的特权;⑥同一账号在同一天对同一股票买进、卖出超过30万股时,系统自动关闭该账号30天,并核查是否操纵股价,并进一步严肃处理。⑦取消IPO网上网下申购制度,改为股民人人有份,按账号平均分配(香港就这样)。⑧对上市公司造假要罚得责任者(包括董事长)倾家荡产,永远开除出证券市场,并按刑法相应条款处分。⑨取消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等等机构投资者与股民不平等的条款;⑩取消基金经理年薪制,基金公司与基民的合同改为最低收益制。当然,在中国证券市场小钢炮准星始终对准股民的情况下,我的处方是个“废话”。
4月12日《新闻晨报》A47版说,《新华社》连发三文鼓吹“IPO重启”(《IPO开闸不能走老路))。但是,就不说网上网下申购不平等,也不说改为内资股不能在证券市场流通。这不是走老路,又是什么?中国证券市场的黑洞太多、太大,有多少资金也填不满。
5.教育大负担: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4%。2001-2010年,公共财政性教育投入从约2700亿元增加到约亿元。问题是,这些钱都弄到哪里去了?效益如何?如果是投入公共教育的硬件建设等等,也不是年年需要更新的。
现在的的用人机制脱离了“用人唯才”的原则,而是唯文凭是举,假文凭大行其道就是佐证。做模特需要大学文凭,科级以上干部要有硕士研究生毕业文凭(东北某市)等等此类不合理的用人机制,无形中加大了整个社会对教育的投入。还有许多领导、老总为了文凭雇人代学代考。每个人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浪费了大量人力、才力、物力,结果学了许多几乎一生都用不上的东西(例如:全民英语热)。教育高收费、中小学负担过重、教材年年重新编写印刷(而且是彩色铜版纸)……造成社会和家庭都负担着过重的教育费用。
现今社会绝大多数的工作,初中生高中生就可胜任,而且完全可以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完全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性地学习。科学越发展,分科越细致,即使是基础知识,也不需要人人都学习高等数学、有机化学、量子物理等等。至于英语,如果仅是普通的语言交流(不是英语语言学研究、外交翻译等等),双语直译袖珍式电脑就可解决听讲(据说,巴黎机场出来就有这种为旅游者使用的商品购买)。全民英语热不但有损国格,而且是极大浪费。
十多年前,满报纸写的都是“教育产业化”,把教育像商品卖给大家。现在,除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就得掏钱受教育。中国的高等教育是严进宽出,与西方国家的宽进严出正好相反。哈佛大学终身教授丘成桐说:“中国大学生的大学生活相比之下太轻松了,我们总是说,中国的孩子为了高考受了多少苦,其实,在美国一些著名的中学里,高中的学习同样是很苦的。我的孩子上中学的时候,也经常学到半夜。在美国,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点点加大学习的任务。到了大学时是最苦的,所有的精英教育全都必须是吃苦的。而中国的孩子到了大学,却一下子放松下来了。他们放松的4年,恰好是美国大学生最勤奋的4年,积蓄人生能量的黄金4年。所以,美国的高科技人才一直是世界最多的。”中国大学生经过高考的“独木桥”后,开始在大学校园里舒舒服服地等着毕业:上课想逃就逃;考试临时抱佛脚;甚至有些家长也是从小灌输给孩子这种思想,让孩子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了高考。于是,高考结束,学习变得不再重要。我们的文凭仅成了一块敲门砖。
中国教育者不知道知识与智慧的关系,总是让孩子直接得到越来越多的知识。中国的小学教育是一个贪婪鬼,把知识当成免费的黄金珠宝。中国的高中是老师填鸭式学习,让学生习惯了依赖。教育是投资,是非常重要的投资。这个投资的回报率是非常之高的。而这个回报率,不是你个人的回报率,是全社会的回报率。它不是一个一般的商品,它是一个社会商品,在一定意义上是一个公共物品。如果教育部门把教育当成自身赢利的工具,那么,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就会从各种漏洞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