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花中的寨英古镇
寨英,是中国滚龙艺术之乡,许多人都知道;寨英,是松桃富甲一方的锰矿地,许多人都知道;寨英,还有它那千年的古镇,许多人也都知道了。但是十年前,人们只知这里有锰矿。十年前,我无意中走到这里,这个“寨英古镇”的名字还没有出现在人们的口头中。十年前,我也不知道寨英古镇在哪里。
在今年这个春暖花开的时节,真是难得碰上好天气。而我们却撞到了一天——那是我们准备到寨英阳雀小学去采访一个人。阳雀在寨英最高的一座叫做金子山上,只有天晴了车子才能上得去。我们从县城驱车两个多小时,穿过无数油菜花开放的田野和山岗终于到达寨英。在寨英完小校长的陪伴下,我们向阳雀小学进发。爬上一条向上再向上的马路,车子在悬崖峭壁上行驶着,经过七弯八拐的徐徐而上,终于到达阳雀,见到值得我们致敬的黄政刚老师,也看到了阳雀,这个在山上孤独美丽的村庄。阳雀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早晨太阳一出来,就能照到它,早晨的第一声雀叫,总会惊醒它。
我们是在中午时分到达阳雀的。来到这里,还来不及欣赏美丽的山水,就被黄政刚老师的故事打动了。我们听着黄政刚给我们讲阳雀小学的前世今生,听他讲阳雀人的过去和现在,以及他二十几年来怎样支撑着这样的一所学校。在他娓娓的道说中,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对于黄政刚老师,我们不需要为他抒情,他的行为就是他的力量。在与黄政刚老师的交谈中,从他人格魅力和强大精神中,我们感到:教育,是人与人之间,也是自己与自己之间发生的事,它永不停止,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触碰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只要这样的传递和唤醒不停止,我们就永远期待,永存希望。在黄老师家的盛情款待后,我们告别了阳雀,告别了黄老师和那十几个孩子。从山上下到山脚,回头往山上望去:树,显得那样葳蕤和葱郁;路,显得那样修远和漫长;山,显得那样壮丽和雄伟。
回到寨英镇上,已是傍晚时分。我们都说,整天坐在电脑旁编辑着文字,难得有时间出来,现在既然来到了寨英,不到它的古镇上去走一下,总觉得心里痒痒的。我们在我同学的带领下,利用最后的一点夕阳之光来摸一摸这古镇的每一砖,走一走这古镇的每一石。这古镇的街道一律用青石板铺就,顺着地势的起伏而变化。有的石板已被踩得光滑如镜,在夕阳的微光照射下,反射出我们长长的身影;有的石板上可依稀辨出有山水和美女的图案。每一条街道都是弯弯曲曲的,狭窄而悠长,给人一种无穷无尽的感觉。街道两旁的楼房,有墙高门大,富丽堂皇,雕花镂石,飞檐翘角的;也有短檐木屋,雅致紧凑,古风古色的。街面不宽,可以三个人并排走着,房楼不高,但错落有致,古朴清幽。我们走着,偶尔看见一些居民端着大碗在吃晚饭,也看见牵着手的恋人在散步。我们顺着一条长长的街来到河边。这河水有点浑,听我同学讲,以前这河水是非常清澈的。这条河就是寨英河,发源于梵净山,流入锦江,历史上是有名的进入梵净山腹地的船运水路。据历史记载,明万历年间,寨英商业发达,每日靠岸船只几十条,商贾云集,遇到赶场天,更是人多如潮,有限的街道拥挤不堪。我们站在河边的青石上,捧一滴水洗去一天的奔波劳累。河边有一块田地,油菜花开得正盛,我们急忙走去,透过油菜花给寨英古镇拍上一张照片。
我们从河边走回街道,转向另外的一条街,又是另外的一个城门。不知不觉中转到一个还有字号的大富人家:“裕国通商”,商号透过历史的洗涤还依然地刻在那门上。当年这商号也许是大进大出了不少的土产、百货、细丝、银票……离商号不远的地方是“湖广馆”戏楼,戏楼早已废弃不用,正门已被封闭。而它的对面,却是一堵很高的墙,墙上长有一些艾草之类的植物。转过弯有一道门进去,里面却一片狼藉,只有残根断垣。听我同学讲,这里原先也是一大户人家,但发生了一次火灾,才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的。古镇不大,我们左转右转,却转了一个多小时,才匆匆地走出古镇。我们这样来去匆匆,实在对不住古镇,可是,我们并不是专门来看风景的,也不是为了来净化心灵,我们只是顺路来这里走一遭,看一看。
天已微黑,我们必须离别返程。在回县城的路上,寨英古镇在我的头脑里变成了一首诗:(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啊,美!摸一摸这古老的墙根
聆听苔藓中石头的呼声: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一枝花朵唤醒另一枝花朵
以沉默的嘴唇传递着温情
春天到了,请把滚龙的美丽穿上
和着你爱的人一起走一回
寨英古镇:我还没有来,她怎敢就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