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学校教育的异化”
闲话“学校教育的异化”
陈宣章
人受三种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专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是教育制度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学校教育是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组成部分,个人在学校里接受计划性的指导,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学校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初等教育又称基础教育,含幼儿和小学教育;中等教育含中等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高等教育三项职能:培养专门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变迁,其实只与少数人相关。解放初,全国5.5亿人口中有4亿多文盲,高达80%。农村文盲率更高,达95%以上,有的地方甚至十里八村也找不出一个识文断字的人来。解放后,除了扫盲运动,城市教育曾经学苏联。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有数量最庞大的剩余劳动力,人口负担将是长期困绕中国的社会问题和沉重负担。同时,中国又是世界上文盲半文盲数量最多的国家,我国15岁以上人口中,有1.8亿文盲半文盲,占总人口的15.88%。
其实,学校教育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中、高等、研究生教育)和终身教育(包括业余教育、进修深造、成人教育、老年大学等等)。学校的功能是什么?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其最核心的思想是教育应使受教育者学会学习的教育目的的思想,即教育要使学习者“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这一思想很快被全球各国所认可,并被称为学习的四大支柱。(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现今,读书为了什么?小学生们的答案,男生为“大老板”,女生为“大明星”;而实际上,大学毕业生是“公务员热”。今天的大学在一定程度上被各种市场化趋势所裹胁了。经营和利润的压力在大学的高等教育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当大学的职能退化成学生找工作的工具,那么高等教育的更高目标,即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发掘学生的智能潜力,塑造积极公民等等教育宗旨就被排挤掉了。
而学校教育功能的异化还有许多:
一、敛财:中国有句名言:“再穷不能穷教育。”九年义务教育的经费来源于纳税人。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63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4%以上。中央预算内投资用于教育的比重达到7%左右。然而学校与教师还是觉得收入低下,想方设法敛财。大学有三产;中小学有补课(明的、暗的);社会上有各类学习班发放各种证书;曾经因为重点学校等原因搞“择校费”;现在有自主招生的幕后活动……
《教育法》规定,办教育“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事实上,从目前一些学校所规定的收费标准看,其间肯定存在营利空间。这些高校为了提高收费,虚报学校的日常运行成本,采取各种手段多收费,让学生不堪重负。面对一笔糊涂账,面对一些高校私自乱收费,公众自然会对高校收费产生质疑。
按照国际通行的做法,高校学费标准约占人均GDP的20%。2003年中国人均GDP1000美元,学费按20%收取约为200美元,即人民币1700元左右。可现在高校学费普遍在5000元左右,别说人均年收入2200元的农民工支付不起,就是多数工人、职员也难以承担。
在“市场社会”中,任何事物都待价而沽,人类社会生活的所有角落都被市场交换关系所统领。曾经被誉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行业,同样铜臭涌动。在“尊师重道”的幌子下,教师节成为学生送礼节。
更为严重的是:教育与教材早就成为两大暴利行业。教材年年换,而且进化为十六K五彩铜版纸印刷。“减轻学生负担”喊了多少年小学生的书包越来越重;课外作业越来越多;考试测验隔三岔五;成绩排名明争暗斗;升学率比赛是学校和教师业绩考核的主要指标……
人们常常感叹“活得太累”。现今中国人谁最累?中小学生!你看:他们的书包十分沉重;清晨最早起床,奔向不近的校园;严格的校规,繁重的课程,沉重的心理压力(家长的、老师的、同学的);放学回家做不完的功课;从小到大,经历无数次的大考、小考、测验、检查;过高的要求带来无止休的批评教育,甚至责骂体罚。社会上受人颂扬“这种教育方式能够让遵从并良好执行这一方法的孩子得到非常大的发展”的“虎妈式教育”就是“严格和严酷”。其根源就是中国传统儒家的观念。
二、财迷:现今的教育从智商到财商。毛泽东说:“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而今的学校教育与此背道而驰。
由于学校的职能退化成学生找工作的工具,学生的趋向就是职位与收入,成为“人上人”。中国有句名言:“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学龄前教育已经延伸到胎教。从选择幼儿园到大学专业,费尽家长们的物力、财力、精力。
现今从小培养一个大学生需要多少钱?如果不计大学以前的开支,据“教育政策研究所”公布的数据,日本是世界上学费最贵的国家,大学生平均年支出8930英镑。但是,日本人均GPT是中国的31倍,折算下来相当于中国人3550元人民币。而中国大学生实际年支付超过万元,相当于日本的三倍,稳居世界第一。
同一职业学校同一专业的毕业生,还面临具体择业。例如:医学院校毕业生就要选择具体的单位、具体的科室。医生要当开刀的、辅助科室要搞特检(CT、核磁共振、纤维镜等等)。既要钱多,又要轻松;既要工资奖金高,又要红包来得快。职业教育的“救死扶伤实现革命人道主义”宗旨只是一句空话。为了具体择业,幕后活动十分普遍。
医院除了院领导,历来还有三大肥缺:设备科、药剂科和基建科。现今医生用仪器设备取代了物理诊断技术,北京市的CT设备数量早就超过美国全国的数量,而CT检查的阳性率则为世界倒数第一。“以药养医”是以医生的劳动来实现药品的高附加值,以药品的高利润拉动医院的经济效益,维持医院的正常运转。其弊病已是众所周知。据卫生部统计,医院收入中,药费比重平均为60%以上,少数中小医院达到70-80%。其来源是药品销售的暴利。
三、情迷:不知何时起,情商进入教育领地。西方的“星座”普及知识界。我念大学时,铁的校规:“没有对象者不准找对象;有对象者不准结婚;已结婚者(指干部学员)不准生孩子违法其中任意一条就开除学籍、军籍。”而今的大学生不但可以恋爱、同居,还可以傍大款、可以找老外换取美金、可以玩弄异性。现今已经不谈阶级感情,不谈集体主义、共产主义、国际主义,只有个人感情。而个人感情也仅是换取金钱的媒介。
在大谈“素质教育”的今天,社会普遍道德水平下降大学生。被人们誉为“天之骄子”、“栋梁之材”。尽管大学生犯罪占检察机关办案中比例不高但其发展趋势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当前大学生犯罪具有如下特点:犯罪类型相对集中,有向多类型发展的趋势。在这些案件中,以盗窃、抢劫等侵犯财产型犯罪居多,共有51人,占77.3%。这些大学生由于追求金钱、贪图享乐,当家庭经济不能满足自己的欲望时,就不择手段进行盗窃、抢劫犯罪。重庆工商大学经济系学生胡某在2001年3月至2002年6月期间,趁学校寝室无人之机,6次盗窃同学的手机、随身听等价值3200余元的物品,销赃后全部用于吃喝玩乐。此外,抢夺、敲诈勒索、故意伤害、寻衅滋事、放火等其他犯罪案件有15人,占22.7%,反映出大学生犯罪有向多样化发展的趋势。
1.药家鑫,西安音乐学院大三的学生。2010年10月20日深夜,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此后驾车逃逸至郭杜十字路口时再次撞伤行人,逃逸时被附近群众抓获。5月20日,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对药家鑫案二审维持一审死刑判决。2011年6月7日上午,药家鑫被执行死刑。2.2005年9月下旬,浙江温州警方宣布,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7•28”跨省抢劫杀人案告破。令人震惊的是,犯罪嫌疑人罗吉军和卓科竟是从长沙岳麓山下某知名高校走出来的“天之骄子”,作案动机竟然是为了获取创业的“第一桶金”,早日实现当老板的梦想。警方同时查明,他们此前还在深圳劫杀了一名的哥。3.现今轰动一时的李天一轮奸案,不仅仅是家庭教育的问题。我们的学校教育,在社会教育面前是一触即溃。
还有一个学术腐败问题。一个教授围着一群女研究生,这不是个别现象,其中的原因地球人都知道。
四、造假:学校教育造假,古今中外都有。但是,大学毕业文凭、研究生毕业文凭可以在黑市买到,这大概是科学技术太发达而管理机构太无能的缘故。当然,学校教育中掺假,大学“严进宽出”,论文可以伪造、剽窃,学位可以黑幕交易,读书可以秘书代读代考……
学校教育造假有各种方式:1.布置夹带。2.修改试卷。3.向学生传授作弊方法。4.掉包统计表。5.盗窃试卷。6.公开课、汇报课和展示课造假。7.检查、评估工作大兴假风等等。
学校教育造假得以蔓延,原因诸多:1.社会风气的影响。由于整个社会的造假风盛行,从地方政府的形象工程到生产领域的造假,无不影响着学校教育。2.教育行政部门乱指挥。谁都知道教育有自身规律,教学改革周期长,见效慢,但不少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不予理会,采取一刀切、一阵风的做法。例如:各种各样的达标验收、不同种类的挂牌仪式等都影响学校正常工作。学校穷于应付,忙于造假。3.学校领导好大喜功。学校领导追求政绩无可非议,但片面地追求政绩带来造假之风盛行。例如:不具体分析学校实际,完全听从上级领导指示;不根据本地学校的具体特点,照抄照搬其他学校的教育教学模式;不看本校老师的实际情况,规定所有老师应该如何如何等。4.教师自身素质问题。例如:接受家长吃请,而孩子的成绩又没法交待,于是将学生的成绩故意提高;明明班会课没上,却硬要写出班会课的教案等等。对于许多教师来说,职业仅是养家糊口的工具,而且还面临岗位和升职问题。学校造假不仅给教育本身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还影响到受教育者。这是最痛心的事:如此造假,学生们都看在眼中,将对学生的品行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些学生将来会如何面对社会和生活?这种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学校教育造假是社会问题、历史问题,也是体制问题,人的素质问题。
五、名校和民校:一个学校出了几个名人,于是就成为名校。“人以校名,校以人名。”于是,各种名校效应接踵而来:抢生源,择校热,入校难,费用高,甚至名校周围户籍拥挤、房价飙升。而且,入学者因“名校是名人的摇篮”就自以为是“未来的名人”
名校还可以成为山头的基础。蒋介石利用黄埔军校拉山头,搞嫡系。现今,校友会成风。学校成为一个圈子。用“学校”敛财;用“学校”结伙;用“学校”犯法……
现今社会“官二代”(以往称为“衙内”、“纨绔子弟”)、“富二代”(以往称为“膏粱子弟”、“败家子”)、“名二代”(以往称为“浪荡公子”、“花花公子”)横行。名校可以有后门,为了维护名校声誉,这些次品同样会获得学位。再加上他们的后台作用,一样可以居高位,享清福,得巨利,出国门。
中国民办高校已经有20年历史。对绝大多数民办高等教育机构而言,学费收入是办学经费的主要或全部来源,充足的生源是其生存的基础。到2010年,全国有民办学校近12万所,占全国学校数的22%。在校生3400万左右,占在校生总数13.1%。其中幼儿园最多,占47%,其次是高等院校,占20.9%,义务教育阶段少一些。民办学校现在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在于对学校是否营利这个界定和判断上不清楚。
民校与名校不同,首先是生存,其次才是发展,而发展,主要是资金、师资和校舍。民校为了营利必然高薪聘用名师资(兼职教师比例过高),以争夺生源。兼职教师就像走穴,以利益为先,其教育质量究竟如何?
即使是名校,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各校教育经费、固定资产等不断增加。但是,一些大学的楼越盖越豪华、越盖越高大,校内挖了湖、修了桥,铺了塑胶跑道。大量的投入是否物有所值,我们的高等教育是不是越来越让人们满意呢?一些高校大兴土木,债台高筑;些高校高层管理人员频频落马;不断曝光的论文抄袭、学术造假事件,就让人们对这种没有约束机制的投入产生怀疑。“投入产出”本是商业语言。高校不是企业,套用投入产出无益于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但是,许多高校每年获得国家数以千万计甚至数以亿计的教育经费,这些钱究竟发挥了多大作用?
人们相信:大学学位是理想的生活必不可少的,但是,他们实际需要的仅是文凭。他们总是企图以最小的努力获取它。许多学校则通过降低录取标准和学业标准来扩大招生规模,因此乐意照顾这些希望“轻松过关”的学生。事实上,教育产业化是有害的,指望扩大招生规模来拉动内需是一厢情愿之事。
有人说:“上大学好象变成了中国全民族的希望,但看看现在的大学校园,整个就是个官场,充满了一切社会上肮脏的东西。”大学领导实际上就是官位,同样出贪官。反过来,上世纪五十年代学生是“一个红心,两种准备”,不管是何种行业、何种职位,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在是“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从胎教到应聘,学生、家长、学校似乎都是为了学生个人发展。有谁愿意把学生培养成体力劳动者?但是,社会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有哪一样不经过体力劳动者的生产实践?究竟是老板多,还是工人多?绝大多数贫穷农村出身的大学生,一心跳出农村,对于辛苦劳动提供他们读大学的父母是什么态度?难道农村不需要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文化程度与道德水平严重反差,说明我们的整体教育还是不满意。
教育不应该成为个人竞争的阶梯,而应该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美国高水平的文化教育决定其在世界科技方面的领先地位。但是,美国的校园常常发生枪声,社会很不稳定。众所周知:美国的大学松进严出,几乎人人都有机会上大学;而中国的大学严进松出,高考结束考进去就能毕业,无所事事混日子,人生最最珍贵的年华都在松散的大学生活中虚度了。
学校的功能何时能正本清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