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姓杨的人
要说的,是两个人。这两个人,都姓杨。
在明朝那些芜杂纷繁的事儿里,在横无际涯烟尘浩淼的历史星河中,他们仅仅是成千上万过客中的普通一员。绝并非最耀眼夺目的星。但在无数帝王将相的兴亡衰败里,在当年明月诙谐幽默又不失历史厚重感的冗长叙述中,我印象最深刻的,竟是这两个名字。
也许历史并没有主角配角之分。它观照的,是不同人身上折射出的不一样的光辉。
他是杨继盛。他是杨涟。
杨继盛,百度搜索他的简历,只有寥寥数笔。杨继盛(1516年-1555年)字仲芳,号椒山,追谥忠愍。直隶容城(今河北容城县北河照村)人,明代著名谏臣。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丁未科进士,官至兵部员外郎。因弹劾严嵩而死,被奉为北京城的城隍。
这份简历里唯一的亮点,在最后一句。“因弹劾严嵩而死,被奉为北京城的城隍。”严嵩,众所周知,明朝的大权奸。唾骂他的口水,也许早已足够覆其顶。历史总会送给乱臣贼子很多象征公义的敌人。而杨继盛,仅是那些对抗奸臣的大军中的一员。作为数分之一,杨继盛着实不起眼。但其实,并不。(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他本是有官当的。第一次是兵部员外郎,第二次先是山东诸城县令,又改任南京户部主事、刑部员外郎、兵部武选司。在严嵩巨大阴影的笼罩下,只要选择明哲保身,谦顺恭谨,甚至,只要不说多余的话,就可以拥有不一样的生活和命运。那是一条坦途。一种更容易的生存方式。但对朝纲混乱坐视不理非他本性,对世事黑白颠倒忽略不计亦违背他的原则。于是,上书,被贬。再上书,被廷杖,关押入狱,此后,便在狱中度过三年光阴,直到他迎来人生中的最后一刻。
在狱中,因被廷杖一百,他的腿骨被打折,腿肉被打掉,伤口严重感染发炎。同僚送来蛇胆让他用以止痛,他拒绝了。理由是,我自己有胆,用不着这个。为了防止伤口继续恶化,他打碎了碗,用碗片,给自己刮骨除肉。对于这超越人类极限的景象,请原谅我辞藻枯萎,只好借用书中的一段文字来加以描述:杨继盛低着头,手中拿着一片破碎碗片,聚精会神地刮着腿上的肉,那里已经感染腐烂了。他没有麻药,也不用铁环,更没有塞嘴的白毛巾,只是带着一副平静的表情,不停地刮着腐肉。碗片并不锋利,腐肉也不易割断,这是令人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然而杨继盛没有发出一点声音。狱卒的手开始颤抖,内心陷入的无比的恐慌,双脚如被钉在原地动弹不得。而杨继盛此时幽幽地说:“不要动,我看不清楚了。”
他总共,割下腐肉三斤,断筋两条,受尽三年折磨。
当时读到这里,是有疑惑的。明知已是生不如死,明知最终也难逃一死,为何不选择死,免去那一切苦痛?然而,这仅仅是我,或大多数人的疑惑。杨继盛,他不愿死。因为死,是太容易的事情,是逃避,是推诿,是尊严的抹杀,是原则的扭曲,是信念的泯灭。他仅是,想继续睁着那双不屈的眼睛,看着这一切。
再说杨涟,他比杨及继盛要有名一点。因为他短促的一生,委实做了太多事情。明神宗病危,力主太子进宫服侍皇帝。明光宗即位,极力反对郑贵妃求封皇太后。光宗病重,召见大臣,他不属大臣,亦在召见之列,临危顾命;光宗逝世,李选侍居乾清宫挟太子欲把持朝政,他说服朝臣,挺身而出,闯进乾清宫,拥太子即位,并逼李选侍移出乾清宫,安定了朝局,升兵科都给事中。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任左副都御史,因弹劾魏忠贤24大罪,被诬陷,惨死狱中。他死后的谥号,是忠烈。
很多史学家对于他的解读,是忠。忠臣忠君,历史上向来不少见。我也一度以为,他的肝胆涂地鞠躬尽瘁,为的便是皇帝那份赏识和信任。这份赏识和信任,支撑他无所畏惧地走到了死亡面前。但我们都忽略了,他谥号的后一个字。烈。在读他如何死去的章节时,我终于深刻领略感悟了这个“烈”。那便是。坚定。无畏。勇敢。执着。信念。理想。坚持。坚守。风骨。气节。浩然。公道。正义。正气。
在狱里,审杨涟的,是许显纯。这个手段毒辣的阉党成员,他的绝招,是铁钩扎穿琵琶骨,把人吊起来,或是用沾着盐水的铁刷去刷犯人,让皮肤随着惨叫声一同脱落。可以想象得到,可以愤怒地想象得到,这些招数,无一例外地用到了杨涟身上。他被打得下颔脱落,牙齿落尽,皮肉碎裂如丝,却,始终没有磨折他一星半点尊严的光辉。落暗无天日的牢房里,惨无人道的拷打里,侮辱的谩骂里,只有两个字屹立不倒。信念。
为了杀死他,并杀死他顽强的意志和精神,暗杀手段终于出场。先是铜锤击胸,使他全身肋骨尽断碎。接着是布袋压身。把装满重土的布袋压到杨涟身上。然后是铁钉入耳,令他神智模糊,意识不清。可是,这些惨绝人寰的手段竟然还是没有杀死这个高贵的魂灵。因为他不肯死,他不愿死。
生我所愿,死我所愿,痛苦的生亦我所愿。生存虽有妥协,灵魂从来没有妥协。为了坚持信念,坚守理想,坚持尊严,宁愿痛苦地活着,直到痛苦地死去。这条路。虽千万人不忍看不忍闻不忍过,独我往矣。
在生命的尽头,他留下了这样这样的诗句。大笑,大笑,还大笑,刀砍东风,于我何有哉?
七月庚申夜,杨涟被最后一枚致命的大铁钉钉入颅内,终于死去。
两个姓杨的人的故事,终讲完了。他们的相同,不仅仅是他们的姓氏。还有他们诠释生命的方式。面对无尽的痛苦,面对远比死艰辛得多的活,他们不屈服不低头,却也没有怨恨没有愤怒,只是坦然,平静,从容,淡定。他们接受了一切,并使这些苦痛成为了证明生命存在的一部分。
可我要说的,并不是受苦和斗争。而是支撑着受苦和斗争背后的东西。这个东西写成字,应是浓墨重彩挥斥方遒的二字,我前面不断提到的两个字。信念。
信念的来源和出处,包括它呈现何种形态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信念,是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是一种岿然不动的信仰和供奉。是孤独寂寥却又丰沛富足的原则。是面对生活始终不抛弃不放弃的态度。它不是轻松简单,舒坦容易,不是左右逢源,妥协麻木,而是艰辛。艰巨。所以需要坚持。坚守。
所以,读完这两个姓杨的人,在熙熙攘攘人潮汹涌的街头,在电梯不知疲倦地上上下下的写字楼,在觥筹交错酒酣耳热的宴桌,在忙忙碌碌笑语盈盈的办公室,在书籍被尘封丢弃的床头,在沉沉睡去的枕畔,在这自认为需要去迎合去迎合去妥协去屈就的生活里,每一个我和你,是否能忆起某种被遗失的东西,抑或有了去回忆起的勇气。这种勇气,其实即便穿越那么多的岁月风尘,依然可以抵达这里。
心的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