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学佛的根

2010-06-13 13:25 作者:文眠  | 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自己是那种迟钝但尚有点善根的人,看过一些宗教方面的书,对佛教的也了解一点。感觉那与吃饭关系不大,没深入地看,对与和尚只能分得清的就是与我们生活中的人不一样,比如小说中的唐僧,会阿弥詑佛,还会念紧箍咒,行路还着意地不去伤蝼蚁的性命,然后一门心事取他的经,且注意到他也同庙里的和尚一样光个头,念念经也化个缘,我感觉少林寺的僧人还算有能耐,会武功,比较牛!

虽然知道佛教的和尚从古到今一直存在着,只是没深想,为什么念念经也能混到现在。不然,单从吃饭的角度上来讲,这样也能解决温饱,自己也该出家当个和尚;也许潜意识中认为和尚的生活单调,也许自己生活方式从小就由家长或社会定好了,从没去有想当和尚的这种好事。

什么事情都应该深入地想一下的。作为人,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就与我们就不同,对人生,对宇宙,他一下想了个究竟,成为一个觉悟了的人,看到万物存在的本质,一切存在的本源都让佛看透了。

现在接触佛法,知道众生都是佛,自己也是没有觉悟的佛。

其时,自己对佛书同看其它书一样,看过就算,无信亦无愿更没有行。对佛法也不取或淡漠,可有一句应无所住,一切生其心却留意,也许是因六祖大师慧能是由这句话开悟的,我想一个不识字的人,因开悟便得了智慧。生活中愚笨之人缺什么就想什么,我对这样就能生出智慧的情况就有一种向往,仅向往而已,尔后记住了这一句话。

应无所住,一切生其心。记住了这句话,让我潜意识中知道,心自己也能生智慧的。就像我码字,平时人家作家写文字的时候,天马行空,无中生有,而我写的就像这正码着的字,心有所想,日常积累的感受,完全是有迹可寻,字字能控制且能把握自己要写的,不用想象,自然流露的就是。(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走多远的路,就说多远的话。就像我对智慧的认识一样。你这人只识字,能看懂我写的这样文字。可佛开悟得到的智慧,与此并不一样。无智亦无得。心经上这样讲的,就像我们认为的佛明明说法39年却讲自己并没说法一样。这种觉悟,由这种智慧生出的认识,自然不是我们所能明了的。

佛教是什么?这点是我现在要认识清楚的事。

我知道悉达多王子在菩提树下为一种使命坐下了,且坐的时间还很长。从书上知道,那种不吃不喝打坐很久的和尚有很多,平常人七天不吃不喝可能就永远不用吃喝了。释迦牟尼佛坐在菩提树下远不只七天,就这本身来讲,出现任何奇迹,佛明了任何事情,对我们从不修行的人来都应该是正常的。

悉达多王子是人,至少是个真诚的人。当我们还为吃饭发愁哪,悉达多作为一个必定能成为国王的王子。当你为权,你为利忙的时候,作为没觉悟之前的王子,全是他所拥有的。也就是说凡夫渴望的事,对悉达多而言不过正在领受而已。但悉达多放弃了,放弃了他作为王子所拥有的一切。

没觉悟之前的王子,看到人有生老病死,就想帮人也帮自己解决这种问题,这也许就是缘起。这多大的志向,说做就做,唐僧就是这样,不到西天取回真经,就不去做其它的事了。正是如此,悉达多了悟了一切,他解脱了,了却了心愿从容地从菩提树下站了起来。

释迦牟尼佛看到一个我们平常人看不到的世界,他了然了一切。

井底之蛙看到的与佛祖看到的究竟有多大的差别。这就是境界的事,作为没有证得的,谁也别去说,也别去猜。

佛找到了,获得了他所获得的,这是令众生脱离苦海的法门。这是众生需要的吗?这是基于悉达多才有的成就。人也许都太自以为是了。对没有明了的世界有多少人能直接领受,传法也太难了。但有人需要,这才是他必须要做的事,唯有如此,才是他存在的最大的价值。不然,我们真无法了解和尚这一个行当了。

于是佛祖大开方便之门,说法三十九年,遇到瞎子就说瞎话,遇到哑巴就打手语,管你什么器根,怎么能让你进入佛的境界就怎么说。条条大道通罗马,进了罗马城就成。知道目的地吗?我想佛最恼的是凡夫根本就不想去那个地方。

梨子是甜的。甜的自己也要吃后才领略到这份甜。佛的智慧与慈悲在于修路筑桥,不能代替凡夫行走。佛从山上下来,又把上山的路给修好,玩不玩,生老病死反正在你不觉悟之前一直就存在着。

我没有觉悟,我对佛法有了一点认识,我在医院照看我母亲那段时间,我看到医院走廊上呼嚎的病人,苦的意识很强烈,病不在我身上,我可以没有思想,只身感同受,那一刻,正如金刚经上说讲: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如是就是佛要让我们明了的。我们无法明了,佛又在我们无法达到的那一刻,继续不厌其烦地讲了一通。这时候,我明了佛证的智慧与我认为的智慧的不同,这时候,我明了佛固有的这种大的悲悯。

我可以通过知道的一点佛理,解决一点我遇事所产生的困惑,佛理在我当下的生活就像一剂药,吃一点就可化解我一点烦恼,不用先上山,上山也许是一种侈望,但如果你生气的时候,如果你对一些常识的问题思谋不透,他人的开导,他人不经意的一句话,就让你阴霾的天空,晴空万里。你能不说,他人是佛,是点化你的仙人。从实用的角度出发,你相信的就是一种很受用利器。

佛法的妙用不仅在于使用,不仅是解决眼前这点滴的迷障,是不是可以这么想,佛千辛万苦证悟到的,以至于他致力的是解决我们的终极的问题,就是让我们看到佛在山上看到的真实的风景。

从这一点上来讲,佛看重的不是他说的法,正如他说讲的,我们是过河,过了河,还用再背条船上岸?

这证悟佛所证悟的,这就是我们学佛的根本。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56003/

学佛的根的评论 (共 0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