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碛口情怀

2010-06-13 13:25 作者:赵明生  | 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人类在其漫长的历史衍化行程中,时时充满了血与火,水与石般的对抗和交融,或说生命就是在和二者不断的对立与统一中此消彼长,是非成败,生生死死地成长、进化、完善的。这一艰难的过程又可为分两个方面,两种情形,一主面是主客自我,另一方面是客观自然。一种情形是二者合道相融,相互携助,顺利前行,另一种是二者背理违情,苦恨繁多,坎坷多舛。到底我们会处于哪一种状态,很是难说。因为人这种生命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充满了三种特性,原始自然的特性,社会和谐的特性,精神神美的特性。三性一个比一个层次高,但又相互交织在一起,有美有丑,有好有坏,有对有错,有是有非。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决定了其生命如何运行,什么类型的自然又影响决定着生命如何面对天地的态度,也影响着它能否向更高一维境界的攀升。碛口,从它正式成为一个商业重镇开始到现在,最为繁华的时代是国民初年,最一贫如洗的时期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这是历史和人类开的一个巨大玩笑?还是人类如何选择生存状态时的一种必然?之中,自然是没有发生什么变化的,它永远是自然,原始如初,山高河长谷深,自然而然。

纵观碛口这个弹丸之地由平静自然到渐渐生出人烟,再到成为西北三省重要的双料货物进出口重镇,到后来的重新回归到那种近乎原始的贫困状态,再到改革开放的今日,重新振奋其精神,成为一大旅游名胜,文化古村,历史标本这一漫长曲折而多变的历程,可以这样说,它本身就是人类从落后的原始状态,渐渐走向文明大道,再回归于古朴的自然,再进步到现代社会的一个完形的缩影版。这之中,碛口无论是一个穷山恶水的不毛之地,还有日进万金的商业重镇,或即将成为一处闻名中外的文化名胜,都与这里的每一处山河沟谷有关,与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代人的意识、思想、行为、奋斗有关,更与建立于此地的政府、制度及政策有关。你可以说是自然改变了人类,也可以说是人类影响了自然,但不管如何,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不能照以往那样,简单地概括为谁高谁低,哪个第一位,哪个第二位,谁应该听谁的了。它们两者本就是不可分开的一种完整的生命形态。最主要的是对这种生命形态和现状,我们应该抱有一种什么样的态度与方式,去把它继续发展下去,或朝哪个方向发展,如何发展,在这个新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对待生命,如何看待生活,如何评价幸福痛苦,功勋与罪恶?等等等等。

碛口一行回来,我总在思考一个问题,经过碛口人几百年的血腥奋斗,到民国初年,这里已达到满地流油,遍地金银非常得时尚、富裕和幸福了,村子建得完美无缺了,庙宇修得高大无比了,出口入关的路四通八达了,学样有了,教会有了,普通的居民都能吃香的,喝辣的了,无就业之圧力,无衣食之虞忧,无买卖之空缺,无地皮恶棍之忧扰,无文明之稀缺,无精神之空寂了,可是,转眼,一场抗日持久的内外战争,让这一切全化为乌有,萧条替代了繁华,贫困取代了富裕。再之后,便是改天换地的土改与新的国家政权的建立,对私有财产的巧妙剥夺,对私人企业的严加管限,再加之各类食油绵麻盐等日用商品的统购统销,各条公路铁道的相继开通,天灾与人祸纷纷降临,没多久,这里便又成了一片原始古地,山石泛白,河水焦涸,树木枯萎,人们吃草根,啃树皮,度饥荒,相互间成了仇敌,往日高大的华屋倒塌了,庙宇坍杞了,黄河改道了,水位下降了,昔日腰缠万贯的巨商回归于一无所有的农民,麻木无知的农民个个变成了野性十足的刁民和毫无理性的贼盗。而一转眼,这里又是另一番奇特的景象,起伏的街道留住了历史的车轮,破烂不堪的房屋成了文明的碎片,面如菜色,爬满岁月的面容,一个个得意地诉说着野蛮对文明的****。说,这便是历史前行的必然或印迹?呜呼,这种艰难漫长而无止息的轮回,是前进,还是到退?是发展,还是毁灭?或说是每个生命前行途中的一种必然的反复徘徊与苦痛挣扎?这是碛口人的本性使然,还是吕粮山区的山石河流使然,或是管理他们的朝廷、政府、官吏使然?或是天意如此,无可更改?如果历史不要这般地频频回头返顾,一直向前,那么,现在的碛口会是什么样子呢?百姓的生产水平会达到多么得富裕程度?会有多少闻名中外的民族资本家诞生?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会有多么得繁华?

由简单的油盐酱醋茶所需的几块零花钱,到起房建屋,大兴土木所需的强大的物质经济,再到今天在一贫如洗的基础上所进行的高等级公路、大型水火力发电站的建立、新型的历史文化古村落的复修所需世界组织的巨额投资,出去回来,口外口内,高原平川,大河浅滩,封闭开放,历史现实,我们到底在朝一个什么方面前行?我们这样生活的目的又是什么?没有了,我们用血肉之躯,去向无所不有的大自然索要,有了,我们再一把火把它烧掉,需要了,我们再花更大的气力去修复,什么一会儿经济,一会儿文化,一会儿自我,一会儿自然,这无数无尽的来回折腾,让我们一代代人奔跑得何等辛苦劳顿?然而,我们真正幸福快乐的时候却并不多。

我又想到了距碛口不远,一河之隔的对面那块土地上,几百年前曾经诞生过的一位历史上大大有名的牛人。因下岗失业,生活无着落,便一怒之下,揭杆为兵,举旗为号,要打碎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时代,拉起一帮难民便向大明朝廷挥起了大刀砍杀。终于,他进了天子所在的北京,他成了新的天子,虽然只有短暂的四十多天,但他的这个伟大的想还是终于实现了:天天有羊肉吃,有女人抱,有满屋子的金银财宝。可是,当他从富丽堂皇的紫禁城被别人赶出来时,气极败坏,张慌失措逃跑的他,还没有忘掉做的一件事,是对那座闻名中外的皇宫里放了一把大火。不知道那把大火到底燃烧了多少天,是不民与当年项羽进了长安,火烧三百里阿房宫一样。总之是,整个繁华气派的北京皇城顿时成了一片焦土,与一千多年前没啥差别了。但我们还是要把这位叫李自成的反贼,当作英雄去敬拜,给他塑像,给他做传,给他修庙,对他敬香。而且,更有无数的后来人,竭力效仿着他,为做到那个高居于万民之上,统领天下河山的天子,或成为一个部长、处长而不惜一切同,再任性地去杀人放火。我们常言,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我们革命或生产的一大目的,就是在竭力调整着二者的和谐统一,使之能永远友好地相处下去,使我们的生活幸福美满。可是,历史告诉我们的却并非这样。

20世纪30年代末,日寇攻入碛口,在碛口烧杀抢掠,建筑被毁,商人四散逃亡,碛口商业遭受重创;50年代和70年代黄河两度泛滥,冲毁无数古建筑;10年“文革”,碛口再次遭遇不幸,在中市街骡马巷,那些凿在砌墙的石头上的拴马孔,当年被全部砸毁。经历了数百年风雨洗礼后幸存下来的碛口古镇,破相已经随处可见,在古镇的西市街、中市街、东市街,在毛主席1948年3月23日东渡黄河后路居过的寨子山村,在西湾村……(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当年在碛口经商的所有商家,多少年了,形成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上自东家,下到小伙计,不许带家属,三年才准回一趟家。故有“嫁汉不嫁买卖人,一辈子夫妻二年半”的忧怨。那时,整个碛口,几乎就是男人的天下,很少能看到一个婆姨,有的只是那四五十个打扮妖艳的明妓暗娼。哪位伙计去逛窑子了,轻者受罚,重者开除。还有那赤条条一丝不挂,弯腰低头,为赚取一点养命钱而在起伏的乱石中,崎岖的山径上,烈日下,暴风里,俯身拉船的纤夫,冒着生命危险,在黄河的水里,在峡谷的风间,撑船的艄公……我们的祖先为了开辟一条通往富裕的道路,付出了多少心血,是何等的辛苦艰难。但是,几百年过去了,这一切留给后人的,还是一片破烂的山野沟梁和大群文盲与愚民。

十年前,好多中外文化学者、专家教授来到碛口,对其各个方面进行了细致认真的考察后,最后在给山西省人民政府的建议中这样说道:“临县碛口保存了西湾村、碛口、高家坪、白家山、垣上、寨子山、李家山等七处基本完好的明清民居建筑群,这是临县人民的幸事,也是山西省人民所幸事。”六年前,中国?碛口保护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一百多位专家达成了这样的共识:“确认作为黄河中游清代至民国年间重要的水旱码头,碛口镇及其周边相关古村落和古道,是黄土高原人与自然和谐的人居文化典型,具有杰出的世界性文化与历史的价值,具有提名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潜力。”他们提请地方政府注意,“要认真听取当地居民对古镇、古村、古商道的保护和发展的意见,对居民加强引导和教育,提高其保护意识。并扶植他们提高收入,改善生活。”专家们对碛口一地非常的喜,但也非常的担忧,因为,现下的吕梁山区,还有好多国家级贫困县,还有成千上万未脱贫的人民。这里的大部分农民,从他们现在吃的喝的穿的住的上看,一点也不比非洲的难民好,可以说,他们,就是碛口今日的主人,还是世界上最为贫因、可怜、无助的卑微的生命。临县,一个拥有六七十万人口的山区大县,抗日战争时的革命老区,晋绥边区的领导机关驻地,到现在,还是国家级贫困县,真正富裕起来的并没有多少,到县城及乡村走一趟,充满你眼帘的大多是闭塞、落后的那种近乎窒息的原始的气息。虽然《炮打双灯》、《延安颂》、《民工》等影视作品陆续到此拍摄,富有当代色彩的新时期文化的脚步纷纷踏入,中卫铁路已经上马,有关焦化厂、煤矿、水电站正在兴建,辛辛苦苦筹集到一点资金修建的与古商号古店铺古街道极不协调的“骆驼圐圙(kūlǖ瑁?捎铮?馕

鹄吹牟莩。┕愠保?幢坏钡厝顺莆?八牟幌瘛保?欢嗑茫?惚徊鸪

?涌诘南乱徊椒⒄够蛩悼?ⅲ?懿荒艹沟鬃叱龉爬现泄?嗄昀葱纬傻闹黄苹怠⒉唤ㄉ瑁?蛳绕苹怠⒃俳ㄉ琛⒃傩薷矗?嗷虮呓ㄉ琛⒈咂苹档钠嬉旃秩Γ空獠唤鍪橇傧丶奥懒喝嗣竦奈侍猓?彩钦飧雒褡迕娑孕率贝?枰?险嫠伎嫉奈侍狻?

从装饰一新的巍峨的黑龙庙下来,在一个拐弯处,我看到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农,摆着一个小摊,用那双深陷的浑浊无光的眼睛,向过往的游客恳求着,能买他的这些十几八块钱的手工玩艺儿。一顶破旧的用麦桔编织而成的草帽下,黢黑的脸上,布满了道道皱纹,如身后那七沟八梁的坡谷。

昔日繁忙的黄河堤岸上,一面黑灰色的方面旗帜在一柄高高的木杆上高挂着,四面有四个大字,“碛口客栈”,风不大,旗帜不飘也不扬的。一座高大的客栈层楼上,悬一大的牌匾,上书三大字“听潮阁”。脚下,是水位下降了好多的浑黄色的古老黄河,静静地,默默无语地向西流去。

“吕者,脊骨也,梁者,屋之负栋者也。吕梁山,言其高巍者也。”

碛口,你是历史的老人?还是现代的巨人?亦或什么也不是,只是一个古老而神奇的普通村落?

“共和国曾从这里走来”朋友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又让我陷入了沉思。

两天的碛口一行,不得不结束了。天地有大爱,随缘却是福。回家慢慢把碛口的一切消化吧。太阳快要落山了,群峰孤烟起,长河落日圆之壮丽的美景马上就要在人间再次上演,这一刻,那是绝对不可错过的。既然天地之大美不能时时拥有,那就用相机把它定格于这2010年的这个美丽迷人的五月,带回家去,当然一幅珍贵的艺术品,悬挂于生活多维层的立体墙壁上,永恒地回味欣赏吧。人间处处是美景,何论明天阴与晴。“物埠民熙小都会,河声岳色大文章”。信哉!

再见,碛口。真诚地祝愿你。

2010-6-3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55941/

碛口情怀的评论 (共 0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