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数字与谐音”
闲话“数字与谐音”
陈宣章
国人起于何时盛行“数字迷信”之风,不得而知。人们普遍喜“8”忌“4”,连西方人忌讳“13”也传入中国。有人说,“8”意味着“发”是广东人的首创。日前,皇家马德里俱乐部主席弗洛伦蒂诺赠给恒大老板许家印一件8号皇马球衣,并解释:“我知道广东人喜欢8字,8意味着‘发’,是个好意头,于是我就选择了8号球衣作为礼物赠送给许主席。”
“数字迷信”毫无科学依据、纯属穿凿附会,遭到专家和媒体的驳斥抨击;但是,“数字迷信”之风却依然盛行。其中,除了坚持“数字与谐音”的过度解释外,与专家和媒体在驳斥抨击时陷入另一种“数字迷信”有关。例如:1。东南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所长陶思炎说:“‘4’在中国古代一直是吉祥数字,成语是四个字的,如四平八稳;在中国古代表示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四神’,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以及龙凤龟麟‘四灵’。”(1月4日《羊城晚报》)。”2。汉字专家说:“‘福’字13笔,就很吉利。”这不是“以己之矛,凿己之盾”?
其实,0到9这些数字只是数字而已,本身并无其他意义。用谐音、联想、象形、附会等,硬要组合出某种含义,终归是虚无的东西。“168”不可能给你带来“一路发”的好运,而“4433”也与“死死生生”无关。所以,关于数字吉凶之说,实属算命先生的无稽之谈。
2013年1月4日,上海7300对新人抢“一生一世婚”,超过了去年所有单日登记数量,据说因为谐音是“爱你一生一世”。1。“2”的发音与“爱”相差甚远。“2”表示“爱”,大概因为“1”表示“孤独”,“2”就表示“两人相爱”。2012。12。12。“世界示爱日”,因此“12。12。12。”谐音就成为“要爱、邀爱、耀爱”。2。“0”的发音与“你”相差甚远。3。“3”的发音与“生”相差甚远。4。“4”与“死”发音si,只是上声、去声不同;而“生”发音shi。如果2013。1。4。谐音为“二龄一生一死”就大煞风景了:一结婚,两个人就一个生一个死。当然,人们总是向吉利的方面凑合,例如:春画中,鸡就是“吉”,蝙蝠就是“福”,鱼就是“有余”等等。春节不慎打碎了饭碗,就说“岁岁(碎碎)平安”;火灾就说:“来年兴旺”。(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但是,随着时代变化,以往拜年时的许多吉利话却成了禁忌语,例如:1。“财源滚滚”谐音“裁员滚滚”;2。“招财进宝”谐音“遭裁禁饱”;3。“万事如意”谐音“万市如忆(股市万点已成追忆)”;4。“宏图大展”谐音“红屠大斩”;5。“心想事成”谐音“薪饷四成”;6。“财源广进”谐音“裁员光尽”;7。“财源不断”谐音“裁员不断”等等。
不说国人的“数字迷信”、“谐音迷信”究竟有多严重,也不论其对国人的危害究竟有多深。从心理学上,它们的作用仅是心灵安慰。而且,同一个数字在不同民族可能意义相反。
西方人忌讳“13”、“黑色星期五”源于古代希腊;后来又与耶稣星期五受犹大(“最后的晚餐”第13个人)的害“挂钩”,星期五和“13”被认为是不幸的象征。《圣经》还认定:亚当和夏娃在“黑色星期五”偷尝了禁果;亚当和夏娃的儿子该隐也是在“黑色星期五”杀死了他的弟弟亚伯。这种忌讳连许多名人也惧怕:每当“13日”和“星期五”,歌德睡大觉,拿破仑绝不用兵,俾美国前总统胡佛·罗斯福不出行,斯麦不签署任何条约,即使是不触动任何人根本利益的文件他也不签字。
但是,有的欧洲人就很喜欢13:以色列曾被分成13部分,救世主恰恰就是13日降临的。欧洲占卜术有许多13:13眼天泉、13座天门、信奉上帝者希望得到13种神药。古埃及、玛雅人以13象征上帝的青睐。第一位飞越大西洋的驾驶员林德伯格就是第13次飞越时获得成功。1791年,英国一家造船厂造一条大船,特意选择“13”号正是“星期五”开工,船名也叫“星期五”,大船第一次下水航行的日子还是“星期五”。
如果说2013年的谐音,倒像“爱怜十三”。“十三点”是沪语中使用率最高的词之一,指痴头怪脑、愚昧无知(主要用于指女性)。据说,源于“痴”字13笔。在实际生活中,“13”和“13点”有所区别:对于一般痴头怪脑、愚昧无知只说“13”;而“13点”属于恶劣词语,常用来骂人并强调对方脑子有严重问题。
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是众所周知的艺术形象。阿Q的行为有一点“13”,却映射出中国民族的多种劣根性和丑态。新时代的阿Q即屌丝(亦称“吊丝”、“吊死”、“叼丝”),广泛地存在于我们周围。长期的物质贫乏造成精神贫乏,他们在物质上远离上层,精神上远离下层,是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所催生的产物。这绝对不是他们自己的错,也不是这个社会的错,因为一个时代要进步,就要付出代价,屌丝就是社会进步的牺牲品。但是,“屌丝”一词如今布满中文网络,从贴吧到微博,以“屌丝”自居的人也越来越多,就连凤凰网和腾讯网等各大门户网站也纷纷专题解读这个特殊的群体。2012年,“屌丝”真的火了!而且形成了“屌丝文化”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以屌丝自居,无论是从表面符合屌丝定义的人,还是和屌丝属性毫不相关的人,无论男女都在争领这一名号。
2012年11月3日,“屌丝”一词登上《人民日报》十八大特刊:“回望10年历程,中国社会结构变化之深、利益格局调整之大、遭遇的外部环境之复杂,实属罕见。市场经济的冲击余波未了,全球化、民主化、信息化的浪潮又不期叠加。分配焦虑、环境恐慌,拼爹时代、屌丝心态,极端事件、群体抗议,百姓、社会、市场、政府的关系进入“敏感期”。人民群众不仅要福利的拓展,也要公平的过程;不仅要权利的保障,也要权力的透明。满足“需求”,回应“要求”,不仅关系到发展能否实现“正义增长”,关系到13亿人的政治信任,更关系到中国现代化的前途。”
看来,2013年的谐音“爱怜十三”,大概就是“爱怜屌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