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访皇城相府
历史睡着了,时间却醒着,人们的记忆醒着。皇城相府,这座“东方古堡”,游人如织。且不说大家游览的心态如何,至少大家知道这所宅子的主人——陈廷敬!能来看一看这位老先生,这就够了,足够了!人走茶凉,世态炎凉,我们还奢求什么呢?
如果说文人是一场修行,那么陈廷敬,就是中国文人的典范和梦想。原名陈敬,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谥号文贞,山西晋城人,博学明哲,文学典重,仕途奇特,翰海风流,科举正途出身,青年聪明早及第,中年勤政业绩多,晚年编纂大手笔。既是一个开明的宰相,又是一个儒雅的文学巨匠,堪称“房姚比雅韵,李杜并诗豪”。每当翻阅《康熙字典》时,陈廷敬的名字,总会进入眼帘;当我们在享受先贤留下的文字财富时,不应该忘记这部辞书的总修官!不应忘记!又怎会忘记呢?
对于这位从山西走出的文人,我是敬重的,从骨子里、从内心是敬重的,也许是一种家乡情怀使然吧,抑或是一位无所作为的读书人,对另一位钟鸣鼎食的读书人的倾羡罢了。陈家书香门第,家学渊博,他自幼聪颖过人,3岁诵读诗词,6岁入私塾,13岁时以“童子第一”入潞安学,14岁赴太原会试中举人,20岁被称为“年少登第”的青年才俊。因同科进士中有两个陈敬,顺治皇帝给他赐名廷敬,朝野内外传为美谈。人生的际遇与改名有关吗?有意思的是,没有改名的那位没有了声息,只有曾经和这个大清相国重名的故事流传下来了。
“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大清康熙一朝,如“春夜喜雨”般滋生了一批像明珠、索额图、徐乾学、高士奇、陈廷敬等这样惊世骇俗的风云人物。然而,宦海风高,沉浮难料,纵观这些名臣大吏,大都不能善终。明珠被削权罢相,索额图身死囹圄,徐乾学去官之后郁郁早逝,高士奇备享尊荣却被退回杭州原籍……
“春归乔木浓阴茂,秋到黄花晚节香。”唯有陈廷敬是个例外。康熙在位61年,陈廷敬从政53年间,历经28次升迁,辅佐康熙长达半个多世纪,成为康熙朝的一代重臣。难得的是,在风云变幻的康熙政坛,满人防汉人如贼,同僚之间倾轧如狼,朝堂上伴君似虎,他如悬崖边的舞者,忠君怀国,温良恭俭,张弛得法,宦海跋涉,入阁拜相,生荣死贵,被康熙帝赞扬为:“卿是耆旧,可称完人!”
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陈廷敬是德官,却不乏铁腕。遥想当年,相府“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何等豪气,何等尊荣?为官者,善终尚不易,何况达“五世恩荣”?(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世人好为尊者讳,老百姓评价历史人物,多流行朴素的民间思维,不是大忠大善,就是大奸大恶。我们的祖宗也许并没有那么好,祖宗的家国也并没有那么好。可面对现世红尘,人很容易沉溺于古往。中国古今的读书人,多患有这种历史依赖症。当然,不能完全说是读书人史识蒙昧,更多的缘故应是活生生的现实叫人无奈。知道历史未必那么美好,但仍要从古人那里寻求救赎。我也不自觉地就落了这个窠臼。我其实是自愿陷入这种古典审美范式的……
皇城相府,大家都这么习惯称呼这里。相府自然不必言说,缘何称为皇城呢?大概是“皇帝居住过的城楼”命名的吧。历史上晋中虽从未出过帝王,而却要把这里称作皇城?也许是康熙帝对自己的恩师垂青有加,曾两次驻跸陈家。从此皇城相府名正言顺了。
山西人自古恋旧恋乡,因此也有传说陈廷敬在京城做官时,老母亲提出要去看看皇城是什么样子。陈廷敬知道家乡离京城路途遥远,怕母亲年迈受不了旅途劳累,就应允母亲在家乡照着皇城的样子在陈宅原有的内城外面加盖一座家华府第,盖成后,他母亲和当地老百姓以为皇城就是这样,就把这座府第称为“皇城”。百善孝为先,皇城相府更有了深层次的蕴涵了。
原本平淡无奇的矮山丘陵之中,平地腾蛟龙,陡然筑起这么一座气势雄伟的相府,令多少人艳羡,多少人喟叹!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放眼望去,无论是城墙还是楼宇亭台,外墙一律涂土黄色,给人以古朴沉稳,不张狂内敛的感受,这大概应是陈廷敬家族久盛不衰的血脉所系吧。在狭窄的回廊走道悄然慢行,静静地走,静静地寻觅,似乎呼吸也尽量放轻。或逶迤而上,或迂回而下,我仿佛听到历史的回声从石牌坊中,从空寂的大屋内,从苍茫的砖缝里,从长长的城墙上传来,这一切都呼唤着一个叫陈廷敬的名字。
皇城相府的第一桶金,是陈家的祖先陈林,于此挖煤经商掘出的。三座豪华的院落落成了,第一盏标有“陈府”字样的大红灯笼,在高大的院落上挂起了,照得这个小山谷异常的明媚,格外的红火……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有了万贯家财,这座东方古堡里传来了朗朗读书声。止园书院。只见六七个泥雕彩绘的“书童”,或阅读或思考或正张嘴回答先生的提问,那惟妙惟肖的认真模样,不仅让闹哄哄的同行者噤声,真怕惊扰了他们的学习。祖德斯文在,家传正始音。那一手握戒尺,一手捧古书轻吟诗文的先生,也让我们仿佛穿越时空聆听到孔孟之声的传述,看到了陈家走出的那一位位进士翰林……“父翰林、子翰林、父子翰林;兄翰林、弟翰林、兄弟翰林”的盛况,岂是一个裙带关系能承载得起吗?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陈廷敬,一心只想做个忠臣,做个好官,低调做人,高标做事,虽然官至宰辅,但他的生活非常清贫,常常记诵唐代文学家陆龟蒙“忍饥诵书,率常半饱”的话,因此被人称为“半饱居士”。辅弼康熙帝,“平三藩”、“改钱法”、“整治吏治”,他屡屡忠言直谏,处处为民着想。康熙皇帝喜欢写字,常写“清、慎、勤”三个字赐给大臣,要求大臣按此去做。这三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而陈廷敬却做到了。在陈廷敬去世后,康熙评价他说“恪慎清勤,始终一节”,清、慎、勤三个字都有了。康熙为何说陈廷敬是全人?就是因为他对“清、慎、勤”这三个字做得完美无缺。他屡屡忠言直谏,他处处为民着想,但有时也委曲求全,有时也违心办事,有时也投鼠忌器,但他心中是多么的无奈啊。为此有人说他做官的原则是:“等、忍、狠、隐、稳。”对也罢,错亦罢,古今谁能说明白,千秋功罪任评说。海雨天风独往来,一心要江山图治垂青史,也难说身后骂名滚滚来。有道是人间万苦人最苦,终不悔九死落尘埃。谁不想国家昌盛民安乐,也难料恨水东逝归大海。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看江山由谁来主宰……
也许只有家中的那座河山楼,最清楚主人的心思。“河山楼”,高百余尺,方形七层,熊踞虎视、巍然屹立。想当年,他回家省亲的时候,总是习惯性地站在河山楼顶层上的,他的音容笑貌宛然刻在巍峨的高楼上,目光追随飞鸟的翅膀在家宅上空缓缓掠过,把大清帝国的梦想守望。在家中的日子,也许才是他最开心的日子,但是他的内心却怎么能闲得住啊!门前的樊溪水,缓缓流淌,唤醒他多少浓浓的故园情,又聆听了他多少夙夜在公的惆怅……《午亭文集》、《河上集》、《午亭归去集》、《清世祖实录》、《清世宗实录》、《政治典训》、《方略》、《一统志》、《佩文韵府》、《明史》、《康熙字典》……一部部熠熠生辉的巨著,或许是在这儿酝酿构思的;一首首富含哲理的诗篇,也许在这儿才会激起灵感的火花……
没来过皇城相府是一种遗憾,而到了皇城相府则是一种震撼。那一块块御赐牌匾,无声地诉说着这位大清相国的至伟至高……在那方古堡似的相府里,不要总是仰慕荣耀的光环,不要只是走马观花地赏景,要学会品读那些亭台楼阁中尘封的历史,这位大清内阁大学士会告诉你太多太多的绝密心经……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清王朝的背影远去了,“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的荣耀也远去了,只有相府的朱栏玉砌今还在,只有康熙御赐的“午亭山村”匾额仍在御书楼上醒目,只有《大接驾》的戏目还在相府门前上演……
宅以载道,文以载品。走了,就要告别了,回眸之时,我似乎听到这位大清相国抚须轻语:“孩子啊,无论做什么,要做个好人,一定要做个好人!”
叩访皇城相府的评论 (共 20 条)
- 随心随缘 审核通过并说 欣赏佳作了,真诚向你问好哟,新的一年即将来临,提前把我最真诚的祝福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