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达·伏尔加(旅俄散记之二十五)
拉达、伏尔加,是两款苏联的老牌面包车。早些年,老伴在某汽车公司服过务,认得数十款新老面包。坐在俄罗斯的大巴上,一旦碰上堵车,老伴在车窗玻璃内老早就发现杂在车流中的拉达和伏尔加。她指指点点地告诉我:“拉达和伏尔加都是一式的长面包上叠一个方面包。拉达,上面的方面包的线条直一些、硬一些,伏尔加上面的方面包,线条圆一些,柔一些。你看,你看!”
我按老伴的指点,一辆一辆的寻过去,车流里拉达、伏特加也真的还不少。据说,人类历史上,在好些年里,俄罗斯的拉达、伏尔加曾经和“苏联红军”并称“三大件”,轰动过世界。
提起伏尔加汽车制造厂,现在的中国人可能不大熟悉。但是,提起该厂生产的拉达车,有点年纪的人恐怕就无人不晓了。拉达车,在往昔是苏联三大品牌汽车之一,是苏联国产汽车的代名词,以“国宝级传奇车”的美誉畅销国内外。时至今日,在世界诸多知名汽车品牌中,拉达汽车一似天上某个角落里的星星,仍然固执地守着属于它的色彩。
是1966年7月20日,苏联当局决定建立一个生产小汽车的工厂,经比较,最后从苏联40多个具有竞争性的地区中,选出了最理想的汽车生产基地——伏尔加公司(TOGLIATTI)。同年,伏尔加公司引进意大利菲亚特汽车1960年代工艺,开始生产拉达车。工厂生产线超过270公里,每天的平均产量达2500辆,即每22秒钟就有一辆新拉达在生产线生成。苏联鼎盛时期,伏尔加公司每三天制造汽车的数量就等于1950年代全国所有汽车工业制造数量之总和。那时,既没有进口车压力,也不存在销售之忧,拉达车产销两旺。俄罗斯本国生产的拉达轿车的售价在0。8-1万美元左右,每年销量达160万辆。1980年代中期以前,苏联大街小巷跑的基本上都是拉达车。
在俄的中国人,总结了俄罗斯“四大怪”中的第一怪是“拉达开得比火箭快”。拉达车,讲究“省油”,品质可靠,特别强调车子的速度及敏捷,价格也不贵;拉达车,一直是俄罗斯经典的国民车,在许多年里,生产拉达的伏特加公司也一直是世界著名的汽车企业。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实行市场经济,降低了汽车进口门槛。美国、欧盟和日本汽车大量涌入,对民族汽车产业造成严重冲击,拉达车也在劫难逃。由于缺乏资金投入,伏特加公司拿不出钱去改造技术,拉达车的技术和质量依然停留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水平上,甚至车型也是几十年一成不变,使得拉达车明显落后于时代潮流。就这样,拉达车因款式陈旧,加之进口车的挤压,市场份额正在以每年10%-12%的比例萎缩。2009年1月,因债务危机缠身,伏尔加公司开始出现零部件供应危机,1月份拉达汽车产量急剧下滑到2。9万辆,比去年同期减少超过40%。(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近年来,俄罗斯经济形势好转,居民收入稳步增加。那些设计新颖的外国车受到俄罗斯消费者的青睐,国产品牌汽车却陷入困境。拉达,这个伏尔加车厂的当家“花旦”,虽然在当代年轻人脑海中毫无概念,但它在父辈们心中则有着深刻的记忆。翻开拉达汽车的历史,便是对那个年代的回首:虽然物质生活相对匮乏,但在贫瘠的文化土壤中,却滋长着纯真而坚韧的理想。在陷入濒临破产的困境时,俄罗斯伏特加汽车厂认准“自主创新才有活路”,奋起直追,试图使拉达车重现活力。
拉达车通过易货和边境贸易进入中国,是在1980年代,其中主要型号有2104、2105、2106、2107、2109等。拉达车曾经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首批私车用户们的第一选择,一度充当过北京市的出租车,风靡北京,给国人留下“方头方脑、会跑耐用、价格便宜”的形象。但是进入90年代,随着合资产品和其他进口轿车的增加,“相貌不雅”的拉达“过了时”,逐渐退出了中国大城市的街道。老伴说:“我在汽车公司时,拉达车就靠价格低廉取胜。当时一辆普通型新车仅售4000美元。到后来,所谓新一代的拉达2170,在中国只当吉利车开,拉达车淡出了国人的视线,有年头了。今天,很多年轻人都不认得拉达,不认得伏特加了……”
而“伏尔加”,也曾经是俄罗斯的国车,更是俄罗斯汽车的标志。1956年10月,第一辆伏尔加牌汽车在前苏联高尔基汽车厂组装成功。此后,“伏尔加”作为俄罗斯汽车工业的象征而扬名世界。
“伏尔加”,在20世纪50年代,它的乘客名单里曾经包括周恩来、邓小平、以及中国各大军区司令等,在当年“伏尔加”称得上是中国领导干部用车中的主打车。而高尔基汽车厂也被中国人按照其俄文缩写发音简称为“厂”。
中国国宾车队组建之初是由各种进口车“混编”的“万国车队”。1962年送中央领导去北戴河,由110辆车组成的“万国车队”中就有“伏尔加”。由于这个牌子轿车的标志是昂首飞奔的鹿,因此,它进入中国后多了一个名字——“金鹿”。北京汽车制造厂的前身——北京第一汽车附件厂在1960年就曾经参照“伏尔加”轿车图纸试制出一款叫“金鹿”牌的轿车……
“伏尔加”在中国还曾经一度成为衡量汽车性能的标杆。长春一汽生产出“红旗”轿车后不久,邓小平便视察了该厂。他询问“红旗”性能的第一句话就是“‘红旗’比‘伏尔加’怎么样?”在听到回答说比“伏尔加”都高级时,邓小平非常高兴。所以,即便在上世纪80年代末,在军队里配备“伏尔加”专车,依然是一种特殊待遇。
亲民的拉达,庄严的伏尔加,苏联二大品牌汽车如同二枚荣誉勋章,象征过苏联汽车制造的最好年代。但历史无数次地告诉我们,辉煌和没落常常只有一线之隔,谁能想到,曾经沧海的拉达、伏特加,到了今天,不仅在国外露脸的机会越来越少,而且在他们国内也逐渐失去了原来的统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