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趣味百话》(连载)二十六、花卉的无性繁殖(营养繁殖)
《花卉趣味百话》(连载)
陈宣章陈珑玥编著
二十六、花卉的无性繁殖(营养繁殖)
无性繁殖指不经生殖细胞受精结合过程,由母体的一部分直接产生子代。此法繁育的苗木称无性繁殖苗,特点:新株与母株基因完全相同(克隆也属于无性繁殖的一种)。
优点:1。生长速度快,开花结果早。2。保持母本的优良特性、繁殖速度快。
缺点:1。不易发生变异,适应外界环境条件差。2。繁殖方法不如有性繁殖简便。3。繁殖数量小(但随克隆技术的成熟,此问题已经解决)。4。有些靠种子繁殖的植物,长期无性繁殖会导致根系不完整,生长不健壮,寿命短;但大部分无性繁殖植物不会与母本有任何区别,除非发生突变。(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从生物学而言,无性繁殖有分裂生殖(变形虫、草履虫、细菌等)、出芽生殖(酵母菌、水螅等)、孢子生殖(青霉、曲霉、衣藻、苔藓等)和营养生殖。
花卉无性繁殖都是营养生殖:母体的某些部位上长出芽体,长大后从母体脱落成为新个体。营养生殖有五种:
一、扦插:剪取花卉的根、茎、叶插入苗床生长为一棵完整植株。用作扦插的材料叫插穗。
1。根插:有些花卉枝条生根困难,而其根部容易生出不定芽,如:贴梗海棠等。
2。叶插:有些花卉叶片容易生根并产生不定芽,如:秋海棠、虎皮掌、石莲花等。
3。枝插:花卉主要的无性繁殖法,又分光枝插、带叶插、单芽植等。①光枝插:落叶木本花卉在落叶后,选取当年生枝条扦插,如:夹竹桃、石榴、月季花。②带叶插:一般花卉生长季节或常绿花卉,用当年生枝条扦插,如:桂花、月季花、石榴、茉莉、夜丁香、大丽花等。③单芽插(短穗扦插):只剪取一叶一芽扦插,如:桂花。
二、嫁接: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穗)接在另一株植物体(砧木)上,使两者长成一株完整植物体。接穗为优良品种,嫁接后保持原来的优良特性;砧木多选野生种或实生苗,生长健壮,根系发达,嫁接后,生长旺盛,而且可改善性状(如:花朵变大、瓣数增加等)。如:小叶女贞(生长快)砧木嫁接桂花(花香芬芳),嫁接后生长较快、桂花开花芳香。嫁接分靠接、枝接、芽接。
不同科植物嫁接也有排斥反应:种族排异。另外,柿子嫁接难,因为树枝含单宁,易氧化凝固,使接穗和砧木隔离。在5月采用嵌芽接、工形芽接、套芽接能解决。
三、压条:把母株枝条压入土内,采取一定方法使其生根得到新植株,如:贴梗海棠、夹竹桃。
1。地面压条:应选用当年生或二年生健壮的新枝,过老嫩的枝条不易生根。
2。空中压条:当枝条较硬不易弯曲,或植株过分高大无法地面压条时,可采用空中压条法。
四、分株:把花卉的蘖芽、球茎、根茎、匍匐茎等,从母株上分割下来另行栽植而成独立新株。分株法又分全分法和半分法两种。
不同花卉分株繁殖的器官不相同,如:大丽花、美人蕉、晚香玉、鸢尾等分匍匐茎,即用其地下部分分生的仔块茎、块根移植栽培;玉簪花、文竹、石竹花、贴梗海棠等分蘖芽,用根部滋生出来的蘖芽移植栽培。
五、组织培养:用花卉营养器官的一部分和花芽、花药、雌配子体等材料进行离体繁殖。此法繁育的苗木称无性繁殖苗;新株与母株基因完全相同。它是快速繁育优良品种无性系苗木的现代高新技术,优点:繁殖系数大、代数多、育苗时间长、材料消耗少、繁殖效率高。缺点:一次性投资大、成本高、技术步骤繁杂、技术易传性差、农业生产不能直接利用试管苗,成活率低,推广难度大。该技术实际工厂化育苗中所形成的生产力相当有限,真正大规模产业化的品种全世界范围不超过上百个。
扦插、嫁接、压条、分株法、种子繁殖在人类历史上已经应用了近2000年,技术简单,容易推广,但繁殖慢、育苗时间长、材料消耗大、受气候影响大、生产代数少、不能工厂化生产。
六、植物非试管高效快繁技术:经全国各地、各种土壤连续18年研究、试验、开发、生产、推广,已形成完整的技术体系。它可在简易条件下,由千万个经特殊训练的普通人员直接在田间实施,增强了易传性和大众化;增强了综合快繁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工厂化育苗成本(一次性投资比组织培养快繁技术低几十倍)。生产投资效益比可达1:5到1:10以上。
该技术用大多数植物的一叶一芽,类似试管茎段、茎尖培养的微型繁殖材料单位,经“科隆补液”特殊处理,直接接种于辅助有简易条件的大田沙床,不需要组培大楼、不需要组培全部设备和瓶瓶罐罐、也不需要常规育苗改进技术电离子处理、磁化处理、自动温湿控制等设施设备,使大多数离体材料在第二代后4-11天获得再生完整植株,成活率高达85-98%。大多数植物每15-60天繁殖一代,可按几何级数高效快繁。不同植物繁殖系数达到2-15以上,比试管内快繁系数高,也比试管快繁结合试管外生根快繁技术的综合快繁效率高。大多数植物从一叶一芽单位材料连续繁殖12个月,可繁殖数十万至数百万甚至数千万株纯种苗。
《花卉趣味百话》(连载)二十六、花卉的无性繁殖(营养繁殖)的评论 (共 5 条)




- 二民 审核通过并说 二民问候作者,念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