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的一点感想
朋友给我一首诗,说是从一个刊物上抄下来的,让我欣赏。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我对诗歌还是情有独钟,便拿来细细品读。读了一遍,未解其意,再读,仍不知所云。我揉揉眼睛,又读数遍,还是欣赏不了。我说,我的欣赏水平有限,能否给我点拨一下。朋友浅浅一笑说,我也是看不懂才来求教于你的,哪里想到,一个老大学生,还是喜欢舞文弄墨的,竟然也不懂诗。
我自知才疏学浅,又不想在朋友面前献丑,就敷衍着说:“让我再琢磨琢磨,另外抽时间交流。”
事后,我把这首诗拿给圈内几个朋友看,结果,没有一人能讲出所以然来。有人猜出了一点意思,但大家感到太牵强,根本挂不上号。有人说,我们连业余诗人都称不上,太高雅的诗,哪里能欣赏,可以请教专业诗人或专家来评点,提高我们的欣赏水平。
朋友说的也是。于是,我把这首诗拿给一位称得上是诗人的朋友看。岂料这位专业人士也欣赏不了。他说,欣赏诗歌,还需了解诗的写作背景,我不知道写作背景,所以不知道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呜呼,兜了一的圈子,还是一头雾水。难道非要我去问作者本人吗?再说,我到哪里去找作者呢?诗人写好后,为什么不在诗的底下加一个说明,让我们煞费苦心,苦苦去猜呢?
有些借古喻今的诗,读者需要懂得相关的历史知识;有些典故较多的诗,读者需要了解一些典故知识;有些抒发特定历史背景下的诗,确实需要了解诗人所处的历史环境。但不管如何,一首好的诗,必然会引起读者的共鸣,尽管欣赏的程度有差异,基本的好坏还是能分清的。如果连圈内人士都看不懂,都不能欣赏,那究竟写给谁去看,去欣赏呢?
由此,我想到朦胧诗流派。我无意去评介朦胧诗的好坏,但我知道,朦胧诗的代表诗人舒婷、顾城等,他们的诗所以深受读者喜爱,并不是朦胧得让人看不懂,以晦涩博取高雅,而是隽永含蓄,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朦胧诗中能流传下来,广受欢迎的诗,都是意境深远,耐人回味,百读不厌的。而一些晦涩难懂,除了作者自己,很少有人看得懂的,不知所云的朦胧诗,是不会流传下来的。(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我们读古诗的时候,常常看不懂。这主要是文字上的障碍。懂得了一点古汉语,是不难读懂的。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的诗,尽管有浪漫和现实的风格之分,但都不晦涩,都给人以美的享受。李商隐的诗,似乎难懂一些,但细细品味,还是能嚼出味来。白居易的诗,诗人读给老媪听,老媪都听得懂。有谁能说他的诗写得不好呢?如果这些大诗人的诗,多数人都看不懂,能成为千古绝唱,流传至今吗?近代、当代一些著名诗人,如郭沫若、艾青、闻一多、臧克家等,他们的代表作都通俗而不失豪气和意境。
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能读懂和欣赏诗歌,因为诗歌毕竟是比较高雅的艺术,需要一定的文化底蕴。但一首好诗,应当让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如果连圈内人士都读不懂,都要去猜谜语,如何去欣赏呢?仍然,诗的风格必须丰富多样。明白如画的也好,朦胧的也好,直抒胸臆的也好,婉转曲折的也好,诗歌园地应当百花齐放。诗的好坏,不取决于风格,而是取决于诗的意境。含蓄不等于晦涩,通俗不等于乏味。只要是花,就要让人闻得到香味,看得到色彩,欣赏到美。
许多人说,现在诗歌趋于萎缩,受众面越来越小。写的人不少,看的人不多。这是很现实的问题。诗歌应当走出小圈子,像其他文艺作品一样,深入到民间,深入到基层,让更多的人喜爱。我不反对多数人看不懂的某些朦胧诗的存在,应当让他们在诗歌园地中有一席之地。但诗歌的主流应当让大家能够欣赏,能够喜爱,能够传颂。
我对散文网上的诗非常关注。很多爱情诗、哲理诗、情景诗、寓意诗,写得很好。这些诗都不晦涩,但意境很好,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有些诗我都读了好几遍,并留下了我的读后感。很希望与这些作者结为诗友,切磋共勉。也希望诗友对我的诗进行批评和指点。
2012年10月29日
读诗的一点感想的评论 (共 63 条)
- 孟杨 推荐阅读并说 能成,结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