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之红
红安本为黄安,历史上是古黄国的领地,即黄氏家族安身立业之地。由于古黄国的原因,在整个鄂东地区有很多与黄姓有关的地方;黄安的周边就又黄陂、黄冈、黄州、黄梅、黄石、璜川等县市。楚国灭黄后,这片贫瘠的土地沉寂达千年之久。也许是沉寂得太久了吧,1927年,一场震惊世界的黄麻起义犹如火山爆发,让这片土地从此地动山摇,赤光沸腾。在革命的烽火中,这里飘起了第一面红旗,走出了第一支红军,建立了第一个苏维埃红色政权,从此,黄安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贫困山区一跃成为举世闻名的红色革命根据地——红安。
红安为什么那么红?
没有到过红安的人都会提出这样一个相同的问题。但是,当我们翻开中国革命史,我们就会惨痛的发现,红安之红,其实是英雄的红安儿女,用鲜血染红的。大革命时期,红安48万人就有14万人为革命贡献生命;参加红军的3万热血儿郎,到解放战争结束时只剩下600人。20余年的战火中,每年就有近1万人将鲜血洒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
热血铸就辉煌。当红色的革命火种在这里燃起,便以排山倒海,催枯拉朽之势迅速红遍中华大地。著名党史学家石仲泉曾用“一、二、三、四”来概括红安之红。一、就是这里发生了一次规模宏大的黄麻起义,建立了以红安为核心的红色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二、就是这里成长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孕育了徐向前、韩先楚、陈锡联、秦基伟等200多位将军。三、就是这里走出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三支决定中国命运的红军队伍。四、就是这里有40多万红安儿女在大革命时期参军、参战。“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这首红色歌谣正是当年红安革命历史的真实写照。
红安有一个保存完好的革命遗址——七里坪。这里是一座英雄的小镇。历史上,薛刚反唐的战火曾在这里燃起,徐寿辉反元的铁骑曾在这里屯集,洪秀全反清的重兵曾在这里驻扎。民国统治时期,这里又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在黄麻的重要集结点和黄麻起义的红色指挥部而史载千秋。1930年2月17日,这里成立了“列宁市”,当年苏维埃政府的各大办事机构至今仍然完整地保存在七里坪长胜街上。曾在这里创建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徐向前,从这里走出后,身经百战而成为共和国的元帅,临死前嘱咐,死后要把骨灰洒在这片土地上。从这里走出另一位共和国主席董必武,在1958年回七里坪时,曾经感概万千地写下了如下诗句:
残垒犹存旧战痕,义军根据地传名;(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而今建设能跃进,不愧当年七里坪。
“两百位将军,同一个故乡”。红安作为著名的“将军县”,也留下了很多与将军有关的红色故事,有些故事至今仍然让我心潮起伏。
韩先楚,出生红安二程乡,后迁居新集镇吴家嘴。幼时丧母,仅读两年私塾,便因生活所迫做了个小鞋匠。少年的艰辛让他毅然走出了革命道路,经九死一生而成为共和国上将。1981年冬,韩先楚回到红安,想起了当年向村民吴海洲借了四斗谷子,决意要见吴海洲一面。“楚儿,你回啦”。吴海洲悲喜交集。可当他听说韩将军是为了还债而来时,吴海洲竟然大骂一句“放你妈的屁”。身为将军的韩先楚没有一丝责怪他。韩将军走进吴海洲家,只见床上仍然堆着破渔网一般的旧棉絮,灶台上只有几个窝窝头……吴海洲夫妇身上穿着补丁加补丁的破衣服,冷得直打哆嗦。韩先楚转了一圈,站着不动了,他万万没有想到,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仍然是这样的日子。他泪流满面,哽咽着紧紧抱住了吴海洲这位儿时的伙伴。第二天,将军冒着违反军纪的风险,命令兰州军区立即调运五万件旧军大衣为红安群众御寒。当秘书询问这钱从哪里出时,韩先楚火了:“没地方出,从我工资里扣,我死了,再扣我儿子的、孙子的!”据说,这是韩将军建国以后发的最大的一次脾气。
徐向前,从黄安战役总指挥到共和国元帅,应该说可以荣归故里,衣锦还乡了。然而,解放多少年了,他仍不敢回故乡。因为他的妻子程训宣早在1932年就牺牲了,而程训宣的母亲一直在等待着他带着女儿归来。1955年程母终于等不住了,直接搭车赶到北京。当徐向前看着程母急于见女儿的情景时,他哭了,但他不愿伤着老人的心,又默默的擦干眼泪,第一次骗了他的岳母:“妈,训宣在陕西学习去了,恐怕一时回不来呢!您老就在北京住下,我来服侍您吧。”徐向前没有想到,他这善意的一骗,却付出了沉重的感情代价。从此的岁月里,他不得不编造一个又一个的故事让程母宽心。然而,直到程母九十六岁闭上眼睛时,她仍然没有看到女儿。而徐向前元帅因此心中留下一个永远的痛。
写到这里,我这支笔已不愿再写下去了,因为在红安,这样的故事太多太多。它是那样的悲壮,又是那样的凄美。此刻,我仿佛看到一个又一个坚强的身影在向我走来,他们沐浴在血色的霞光里,他们身上闪耀着光芒四射的红安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