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娅和舒拉的故事(旅俄散记之八)
女英雄卓娅的墓碑形象感人至深令人震撼:她左手搁在背后,右手下垂,双腿微曲,衣衫破碎,挺着裸露的胸膛,头高高的向后昂起,短发和破碎的衣襟在风中飘着……
据说,卓娅墓碑雕像上现在的表情和姿势就是年仅17岁的她被德军推上绞刑架时的真实情景。卓娅不幸被德军俘虏后,遭到了残酷的严刑拷打,德国人当着被占领区的众多苏联群众,在零下三十多度的冰天雪地里公开绞杀卓娅,卓娅牺牲时遍体鳞伤,她左边的乳房已经被德国人割去。更可恶的是,德国人在杀害卓娅时拍了很多照片。她裸露死在雪地里的那张照片被朱可夫元帅从前线附在签发给斯大林的战报里。正是这张照片激怒了斯大林,斯大林下令苏联红军,坚决拒绝接受德军这个部队的投降,对这个部队的官兵一律格杀勿论。
如今,这个英雄家庭的三名成员(包括他们的母亲)都葬在了新圣女公墓,他们的遗体和那些在二战中牺牲的元帅将军们埋到了一起,而且他们的墓碑底座上也同样放满了鲜花。不错,在新圣女公墓成千上万的墓碑当中,最朴素的可能就是这些军人的墓碑了。然而,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把自己的生命毫无遗憾地献给了这片土地。他们虽然算不上是什么大名人,但却比许多大名人更有资格埋葬在这里。
我对卓娅和舒拉的了解,早在50年前。1963年暑假,我考取诸暨中学。进校不久,知道我喜爱文学的沈老师在跟我的一次谈话中,恳切地告诉我:“你现在是高中生了,阅读面应开阔一些,除读本国的文学作品外,还应有选择地读点外国文学名著”。刚从农村走进小城,家境贫寒,全靠高额的人民助学金(每学期25元)维持学习,囊中羞涩,可想而知。尽管如此,我还是咬紧牙关,自己掏腰包花1元2角8分钱(是我在家长期拾废铜烂铁所得加上假期在校搞围墙维修挣的工资),买了本当时正走红的苏联小说《日日夜夜》。因为我惯读中国小说,乍读《日日夜夜》,不仅不习惯其中的欧化句式,单就人名、地名,就把我弄得稀里胡塗。比如“从哈尔科夫到法鲁依克”,“我家姓克里勉科。丈夫名依万·瓦西里维奇”之类。开始还勉强读了30多页,后来就觉得真的读不下去,加上功课紧张,又在学生会当了干部,跑来跑去,坐下来读课外书的时间本就不多,反正书又是自己买的,可以慢慢来,因而读了不到一半就放下了。
而真正使我改变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看法,由不愿读到爱不释手的,便是一本1952年翻译过来的苏联文学名著《卓娅和舒拉的故事》。这部小说以真人真事为原型,记述了当时家喻户晓的苏联英雄姐弟卓娅和舒拉二人短暂而光辉的一生。
1941年,德国法西斯入侵苏联,正在读中学九年级的卓娅辞别母亲,自愿加入游击队,和同志们一起深入敌占区,埋地雷、烧敌营,表现机智勇敢。一天,她在烧毁敌人的马厩时不幸被捕了。凶残的德寇对卓娅进行了种种摧残和侮辱:长时间严刑拷打,逼迫她身着单衣、赤裸双脚在雪地上跑步……坚强的卓娅承受住了所有非人的折磨,拒绝回答德寇的所有问题,始终没有泄漏游击队的任何秘密。一无所获的敌人恼羞成怒,残忍地绞死了卓娅。弟弟舒拉怀着为姐姐报仇的决心,入伍到一所坦克学校参加培训。不久,便驾着坦克奔赴前线,以指挥员的身份率领士兵奋勇杀敌,屡建战功,先后获得卫国战争一级金质勋章和红旗勋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1945年4月,也不幸牺牲在自己的指挥岗位上。在卓娅的日记中,她摘录了契科夫的话:“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丽的:面貌、衣裳、心灵、思想”,卓娅和弟弟舒拉用他们自己短暂的青春践诺了这样的生命格言。(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其不朽价值,就在于为我们塑造了卓娅和舒拉这两位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为实现崇高理想而献身的光辉形象,使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不同人群,都能够从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震动了数代人的心弦,因而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全书写得自然生动,充满生活气息,充满温馨的爱:对亲人的爱,对朋友的爱,对祖国的爱,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
这本书的作者就是卓娅和舒拉姐弟俩的亲生母亲柳鲍娃·科斯莫杰米扬斯卡娅,她用朴实的语言,流畅的文笔,满怀深情地回顾了两位英雄从出生到牺牲的一幕幕生活场景。当时,令我特别感动的还有这两位英雄姐弟的伟大母亲。她接二连三地面对丈夫、女儿、儿子三位亲人的死亡,仍然抹着眼泪顽强地写下这一部伟大的作品,这是需要有多么大的勇气来承受这撕心裂肺的伤痛啊!
1978年5月7日,卓娅和舒拉的伟大母亲柳鲍娃·科斯莫杰米扬斯卡娅逝世,终年78岁。现在回头想想:一个母亲同时失去一双儿女,这会是何等的心痛?身边没有了儿女,没有了丈夫,她又是怎样默默熬过孤独寂寞的岁月?后来,为了让别的父母再不失去儿女,卓娅和舒拉的母亲终于成为坚强的反战人士,并用她的笔写下了儿女们短暂成长的过程。母亲在《卓娅和舒拉的故事》结尾这样写道:“我站在窗前看着人们象长河一样流过……我的孩子们永远不能再看见蓝天了,不能再看见鲜花了,他们永远不能再迎接春天了。他们为了别的孩子,为了在渴望已久的这一刻在我眼前走过的孩子们,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卓娅和舒拉的故事》,的确影响过当年无数中国的青年人,而小说中的原型卓娅、舒拉以及这本小说的作者都安葬在新圣女公墓。